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

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

赵言领[1]2004年在《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认为侠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回归原始的心理渴望,这种心理渴望通过侠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得以实现。在现实意义上,侠文化从两个方面得到其存在的价值:个体自由和制度补丁。武侠小说作为侠文化具体形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对其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必须先理清其本体内涵。本文认为武侠小说的本体内涵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侠文化和通俗小说,即武侠小说是侠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武侠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范畴。在理清本体的前提下,本文从启蒙和性别两个角度对武侠小说进行了批判解读。本文认为武侠小说中蕴含的自由独立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武侠小说的主人公侠客却在“嗜血”、极端个人主义及行侠缺乏合法性上无法逃避审判。侠文化是一种男性文化,武侠小说是一种男性文学,不可避免在文本中造成对女性的不公平和损害。

董立婕[2]2016年在《游侠与武侠发生期内涵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武侠小说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大众一般认为其源头为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然而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可以发现,“武侠”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真正出现于1902年的日本。该年,日本作家押川春浪出版了《武侠之日本》,是为武侠小说的开端,因此“武侠”当属于一个近代概念。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的“游侠”、日本近代的“武侠”在发生期的内涵及其后相应的小说类型的产生过程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由七部分构成。绪论部分论述了武侠概念模糊这一学术问题的发现过程,并且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论文所要解决的进行了基本介绍。第一章对游侠与武侠发生期内涵学术史进行考察,对侠、游侠的起源和内涵的研究进行总结,对古代学者和现代学者对《史记》与《汉书》的游侠传记进行总结,同时还总结了叁十年余年来武侠的学术研究,梳理学术发展脉络,寻找学术空白。第二章主要论述汉史游侠的内涵,总结《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后汉书·独行列传》对“游侠”这一概念的论述,通过对叁篇传记进行详细研究,总结历史上“游侠”发生期的内涵,并且对比叁篇列传的差异,找到游侠历史由盛到衰的变迁。同时,该章略论汉末游侠歌谣的兴起以及古代侠义小说的雏形,总结游侠由史到文学的逻辑过程。第叁章论述晚清侠义精神的复苏过程,提供武侠概念在中国出现和武侠小说诞生前夕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原因、发展过程、表现及其内涵。第四章论述武侠概念的内涵,从史的顺序论述“日本武侠的诞生——中国武侠概念的出现——中国武侠小说的出现”这一过程。具体分析思想着作《中国之武士道》和文学作品《海底军舰》《武侠之日本》,总结武侠概念在发生期的内涵。同时,该章还对押川春浪和梁启超“武侠”的不同进行了对比。第五章主要对游侠与武侠发生期内涵辨析,总结游侠武侠发生期的异同,结束全文。本章主要对于游侠、武侠与国家的关系,游侠、武侠的行为模式,游侠、武侠的精神内涵和游侠、武侠与“武”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并且,这一章还对武侠对游侠的继承和对日本武士道精神、武侠概念吸收以及武侠特性作出了回答。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本文是以对比汉史游侠与中国“武侠”概念在发生期的内涵为目的,采取了汉史游侠以及“武侠”概念发生的两个节点,并且分别对这两个节点发展过程以及从历史概念到相应文学类型的产生过程进行了论述。在两个节点内部的动态性内涵的总结中,本文又在最后对汉史游侠与中国近代“武侠”概念进行了对比。本文将一直以来局限于中国范围内的“武侠”概念扩大到日本范围内,并且对这一概念发生的近代背景,尤其是两国的同异背景以及文化因素进行了研究,是站在东亚文学史以及文化史整体研究的视野对“武侠”概念的观照,同时也是对“游侠”与“武侠”内涵的重新审视,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隋正光[3]2007年在《承继与转捩》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武侠研究亦呈现出新的特点,包括细密化的断代武侠文学与武侠活动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的武侠心态与观念研究;进一步的武侠小说历史与发展研究;突起的武侠小说艺术与审美接受研究;拓展的武侠与现当代文学及中外比较研究等。新世纪武侠研究热潮颉颃的陶染和对各方家的吸收和学习是本文成文的契机和基础。《四望亭全传》又名《绿牡丹》、《宏碧缘》,清无名氏撰。它在长期流传的民间评书基础上写定,正式成书时间约在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刊印版本无数,被改编成多个剧种,多种剧本上演。《四望亭全传》具有文体混杂的特点,本文最终将之定性为武侠小说来考察。这并非一己之见,张俊《清代小说史》、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等对此均提及。但对《四望亭全传》论述都显出一种不得不提又言辞寥寥的特点。这一方面显示出这部小说不可僭越的武侠小说发展史地位,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学界对之的忽略。本文认为《四望亭全传》在武侠小说发展史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文化内蕴、艺术特色、文学史地位都值得更进一步挖掘。本文综述了文章的研究起点即新世纪武侠小说的学术研究状况;站在主题学立场上借鉴形象学理论,从人物母题角度分析《四望亭全传》中两个突出的武侠人物形象——老顽童和侠女,考察其思想文化及文本渊源及对后来武侠人物的影响;摘取《四望亭全传》中的春恨母题和女性反诬母题分析其历时性动态模式下所展示的共时性文化意义,展示其对文化传统的借鉴与创新;运用文学类型理论考察《四望亭全传》对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话本小说在文体、叙事、情节等各方面的集成,分析其文体融混的武侠小说过渡期特点;并阐释关注二叁流通俗作品“小传统”的文化意义,总结《四望亭全传》在武侠小说形态发展内部承继与转捩的里程碑地位。

曾丽芹[4]2012年在《传承、解构与创新》文中指出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古龙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星星,他在台湾一角大放异彩,却照亮了整个华人世界。古龙与同被标为“新派”武侠的金庸、梁羽生两位大师比肩齐名,却实为江湖中剑走偏锋、奇异吊诡的一名鬼才。他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武侠小说从“旧派”到“新派”的转变,从主题意蕴到艺术形式,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现代化革新。古龙是成功的,他创造出了一批广为人知、风靡全球的人物形象,比如楚留香、陆小凤、李寻欢等。那么,古龙武侠小说新在何处?为何有别于传统的新能让大众接受并喜爱?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本文绪论简单介绍了古龙生平与创作,以及前人研究概况。正文则沿着传承——解构——创新的路径,分叁个部分论述了古龙武侠小说之新。第一章传承与重塑,传承从武到侠的内省转变,重塑了一批具有古龙特色的人物形象,创造出一种武侠新意境。具体表现为繁复深刻的人性刻画,包括美好人性的愿望,善恶对垒的价值观,人性冲突与病态;颂扬至高无上的友情;揭示形成原因即古龙“重男轻女”的价值观。第二章解构与重建,解构了成长模式、历史背景与江湖谱系、武艺、侠义形象等传统武侠因素,重建独属于自己的一套“古龙模式”,呈现了一派武侠新风格。第叁章融合与创新,结构融合侦探推理、戏剧影视元素,语言融入西方技巧,完成传统到现代的艺术转型,展现别开生面的清新文艺,极力赢得更多的读者、更深远的影响与更高的地位。譬如斗智斗勇的侦探推理,正言若反的出乎意料,惊险刺激的戏剧冲突。接着通过电影电视的传播,扩大影响力,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喜爱并研究武侠,以提升武侠小说的地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地位这条道路上,我们仍需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 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D]. 赵言领.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游侠与武侠发生期内涵比较研究[D]. 董立婕. 西南大学. 2016

[3]. 承继与转捩[D]. 隋正光.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4]. 传承、解构与创新[D]. 曾丽芹. 海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