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融资制度创新的法律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公司论文,融资论文,制度创新论文,法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整体制度演进下的证券公司融资制度创新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跨过了制度奠基阶段,进入了市场化的转轨阶段。( 注:参见陈红:《制度创新——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动力》,《管理世界》2002年第4 期。)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面对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与市场化要求 之间的剧烈而又无法绕开的矛盾和冲突,而要逐步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整体制度演进 就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制度快速演进的背景下,伴随着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制度创 新已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与此相对应,作为资本市场重要金融中介之一的证券 公司,其制度创新的步伐却一直停滞不前。与获得跨越式发展的资本市场相比,(注: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迈过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历程。)由于融资 机制的缺失,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制度困境,突出的表现之一是证券公司 资本金规模偏小、资产质量差、资产扩张基础薄弱。截至2004年3月底,我国共有券商1 29家,注册资本总额1250亿元,平均注册资本9.67亿元,(注:参见《我国共有证券公 司129家券商注册资本达1250亿元》,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4/04 /07/000763892.shtml。)其中规模最大的海通证券注册资本仅为87.34亿元。相比之下 ,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平均资本规模为几十亿美元,而一些著名投资银行的资产规 模更是庞大,如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士坦利,其资产总额折合人民币为6万亿 元,净资产总额为3551亿元,收入总额为2457亿元,分别是我国所有证券公司资产总额 的12倍,净资产总额的3倍,收入总额的10倍。(注:参见巴曙松:《证券公司渴盼融资 补血》,http:/newsl.jrj.com.cn/news/2003—08—18/000000625957.html。)由此可 见,资金实力弱小可以说是我国证券公司的最大弱势。不仅如此,我国证券公司还普遍 存在着资产质量差、资产流动性低的问题。过少的资本金和较差的资产质量直接限制了 券商的资产扩张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制度困境的另一突出 表现是券商的机构数量过多、行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我国有129家 专营证券业务的券商,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证券 经营部则数以千计。各机构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导致了低效的无序竞争。据测算,我 国最大的三家券商的注册资本总额占行业总额约10%,利润占行业总额不足20%,(注: 参见夏勇、盛艳华:《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计划与市场探索》20 03年第7期。)虽初步显示规模效应,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几大投资银行相比,仍有很大 差距。
资本金是金融中介机构实力的象征,也是公众信心的基础,更是防范经营风险的最后 一道防线。而规模化意味着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证券公司能否在 较短时间内实现经营规模的高速扩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证券公司 未来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内生存和发展。为扩充资本、实行规模化经营,证券业 必须打造业内的“航母”。面对如此迫切的市场需求,在资本市场整体制度创新加速的 背景下,证券公司融资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下,证券公司 融资制度的创新,具体是指券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融资机制的市场化。这是针对我国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非常单一的融资方式和行政化的融资机制以及证券公司融资渠 道仍较狭窄、融资机制仍带有较多行政色彩的现状提出来的金融改革深化问题之一。在 金融创新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法律制度的创新,法律制度的创新可以为金融创新提 供必要的条件和空间。证券公司融资制度的创新,即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融资机制市场化 绝不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它首先而且主要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因为融资渠道多元 化、融资机制市场化必须以整个宏观金融管理体制和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为前提,同时 还要以政府管理职能的改革为前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宏观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状况的制约。由于这种创新不仅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而且更有利于金融体制 的创新,同时对金融市场也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它实际上包含于金融创新这个范 畴之中,是金融创新在资本市场领域内的具体体现。证券公司融资制度创新同时也是法 律制度的创新。在开拓证券公司多样化融资渠道和推进融资机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 我们必须修订现行法律体系中对券商融资的种种不合理限制,以立法促发展,为证券公 司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宽松的发展环境,进而为我国资本市场培育真正意 义上的国际化投资银行创造条件。
二、证券公司融资法律规制分析
分业经营背景下的谨慎监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界线分明、法律制度上的融资障 碍等,这些都一直是证券公司融资机制缺失的主要原因。要打造证券业内的“航母”, 关键是要解决券商融资渠道短缺的问题,而准确认识阻碍证券公司融资机制变革的法律 障碍,是我国证券公司融资机制变革的前提条件。以下容笔者对目前规制我国证券公司 融资制度的重要法律法规加以简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对证券公司融资资金来源的规 制
《证券法》上有关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的条款有很多,如第36条、第73条、第124条、第 132条、第133条和第142条等。这些法条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三:一是规定证券公司不得 从事向客户融资或者融券的证券交易活动;二是规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必须全额存入指 定的商业银行,严禁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三是规定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必 须使用自有资金和依法筹集的资金,严格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由此可见,《证 券法》严格禁止资本市场上的证券信用交易,同时只是对证券公司几种非法的资金来源 作了界定,但并没有规定证券公司合法资金来源的种类。虽然这给证券公司融资的实际 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证券公司现在占用资金的法律地位还有待明确,但毕竟为 以后具体细则的制定留下了一定的制度空间。
(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法律规制
1999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布的《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指出,经中国证监会推荐、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符合条 件的券商可以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成员,进行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业务。该规章的 出台,对于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适当拓宽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 市场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管理规定》规定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 的准入条件。主要有:(1)资本充足率达到法定标准;(2)符合《证券法》要求,达到中 国证监会提出的不挪用客户保证金标准;(3)业务经营规范、正常,按会计准则核算, 实际资产大于实际债务;(4)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未出现严重违规行为。除符合以上基 本条件外,还有特别的资格认定,包括:(1)在任何时点上其流动比率不得低于5%;(注 :流动比率 = 流动资本/公司总负债×100%。流动资本包括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 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和现金(含交易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 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资本。公司总负债取其前12个月末的负债额的平均值 。)(2)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注:净资本 = 净资产 - (固定资产净值 + 长期投 资)×30% - 无形及递延资产 - 提取的损失准备金 - 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长期性或 高风险资产。)(3)负债总额(不包括客户存放的交易结算金)不得超过净资产的8倍;(4) 达到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风险管理规定的其他有关标准。从上述规定 来看,由于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和资格的限制,一些具有历史问题的老证券公司和大量 的经纪类证券公司无法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而央行允许这些未能进入同业市场的券商 所做的隔夜拆借业务,(注:《管理规定》第13条规定:“未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 成员的证券公司,仍按原规定,由其总部进行一天的同业拆借业务,在双方交易前须报 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备案,否则按违规处理。”)尽管其利率低于同期银行贷款水平 ,但由于受融资期限短、融资用途固定两项因素限制,目前基本很少被这些券商用作融 资渠道,所以上述这些证券公司的短期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少数有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 借市场的证券公司,在具体的融资业务操作上仍有相当多的约束,主要的限制条款有: (1)期限的限制: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的拆入资金最长期限为7天, 拆出资金期限不得超过对手方的由人民银行规定的拆入资金最长期限;债券回购的最长 期限为1年。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到期后均不得展期。(2)融资额度控制:成为全国银行 间同业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拆入、拆出资金余额均不得超过实收资本金的80%,债券回 购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实收资本金的80%。(3)资金使用途径的限制:如自营股票质押贷款 只能用于营业部网点建设等等。因此,在这些条款的限制下,《管理规定》虽然开辟了 证券公司的短期融资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通过这一渠道所融得的短期资金仍无法满 足证券公司的实际资金需要,不少证券公司对这些短期融资渠道的实际使用频率并不高 。
(三)证券公司有关增资扩股的法律规制
1999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监管的若干意见》规定券商 增资扩股应当具备严格的条件,如:(1)距前次募集资金1年以上;(2)申请前3年连续盈 利,且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3)申请前2年公司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财务 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4)新增股本的5%以上为公积金转增。2001年11月,中国证监会 出台了《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宽了券商增资扩股的条件限制, 认为:“证券公司增资扩股属于企业行为。凡依法设立的证券公司均可自主决定是否增 资扩股,中国证监会不再对证券公司增资扩股设置先决条件。”与原有政策相比,此次 出台的政策取消了对券商增资扩股的限制性规定,简化了程序,增资扩股的申报、审核 也更透明公开。由于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相对于改制上市来说,程序较为简单,过程也 不太复杂,广大券商更易接受。因此,在政策的支持下,增资扩股一度成为证券公司募 集中长期资金的主要捷径。虽然私募增资扩股融资方式为券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2001年6月以来,由于证券市场行情疲弱、证券行业亏损面提高,(注:以2002年为 例,我国券商的亏损面高达85%,亏损金额总计逾400亿元。)目前券商增资扩股出现了 相当大的困难,甚至有些原来参股证券公司的机构也退出了证券行业。因此,开辟新的 中长期融资渠道,是证券公司生存发展的燃眉之急。
(四)证券公司有关股票质押贷款的法律规制
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允许符合条件的综合类券商经批准可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 借款。但借款人通过股票质押贷款所得资金的用途,必须符合《证券法》的有关规定; 股票质押贷款期限最长为6个月,到期后不得展期。质押率由贷款人依据被质押的股票 质量及借款人的财务和资信状况与借款人商定,但股票质押率最高不能超过60%;贷款 人发放的股票质押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15%;对一家证券公司发放的股票质 押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5%。该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 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从而为券商提供了新的融资来源。但是证券公司对 此并无太高的积极性。这里除去申请手续烦琐外,(注: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的程序比较复杂,从立项申请、资信调查、逐级上报、审批下达、证券冻结到资金拨付 ,周期比较长,估计会超过一个多月,因此这种融资方式一般只有在证券公司需要获得 长期资金的情况下才会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这种方式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首 先,根据《证券法》的规定,券商股票质押贷款所得资金——银行资金是不能流入股市 的。也就是说,券商无法通过这种融资方式来扩大自营资金的规模,因此其融资热情有 限。其次,只有综合类券商自营的股票才能用于质押贷款,证券公司出于保密的原因也 不愿采用质押方式获得贷款。再次,券商以股票质押贷款,如遇上股票市价下跌,超过 了商业银行规定的警戒线,将被商业银行要求强行平仓,从而会造成券商所不愿看到的 实际亏损,这也挫伤了证券公司参与股票质押贷款的积极性。最后,管理层对该项业务 作了较严格的资格认定,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券商获准进行股票质押贷款业务。
(五)证券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的法律规制
2003年10月8日,《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该《暂行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在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募 或向合格投资者定向发行债券。《暂行办法》的出台,对于拓宽券商融资渠道、改善券 商资本结构、提高证券业规范经营水平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不过我们也应看到,《暂行 办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1)《暂行办法》对融资主体的约束性规 定、对券商债券融资合约某些内容的规定,显示出监管者对券商与投资人具体契约的深 度介入,从而使券商与投资人签订的具体融资合约的公共部分增大。虽然在《暂行办法 》中也有这样的规定:“中国证监会对本期债券发行的批准,并不表明其对本期债券的 投资价值作出了任何评价,也不表明对本期债券的投资风险作出了任何判断”,但这还 是会使部分投资者对债券质地的判断依赖于中国证监会对债券发行的“把关”。(2)比 较国外关于券商发行债券的法律,《暂行办法》对我国证券公司发债主体的规定更为严 格,对发债的具体条件也有较强的硬性规定。(3)券商发债资格认定仍较多地使用传统 的财务指标硬性规定。如证券公司发行债券应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即:累计债 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公开发行债券的证券公司应为综合类证券公司,最 近一期期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盈利;定向发行债券的证券公司最 近一期期未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5亿元;等等。这样的规定,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揭 示券商的财务风险,达不到事中监管的目的,也不符合国际化的趋势。(4)《暂行办法 》对券商发债时机的选择没有作出灵活规定,不利于券商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条件,灵 活选择发债时机,以规避发行失败的风险。同时,按照现行有关规定,证券公司债券融 资的利率浮动区间为同期存款利率之上的20—40%,发行手续费率一般为2.5%,债券融 资的成本相对最高。但对于券商而言,债券融资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融资期限长、融资规 模大,更能顺应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周期长期化、业务发展多元化趋势,因此债券融 资方式比较适合综合类券商中规模大、信誉高、经营好的证券公司采用,但不适合作为 所有券商的常规融资手段。(注:参见巴曙松:《拓展券商融资渠道获重大突破》,《 中国证券报》2004年2月4日。)
三、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的法律思考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 下简称《若干意见》)在涉及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 突破。其第3条明确提出:“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公 开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完善证券公司质押贷款及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 理办法,制定证券公司收购兼并和证券承销业务贷款的审核标准,在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的前提下,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通资金创造有利条件。”这是迄今为止,法律法规首 次对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予以清晰的界定,这也标志着监管当局对证券公司融资的态度发 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笔者认为,全面修改限制证券公司融资的法律制度迫在眉睫。
(一)《证券法》面临重大修改
1998年通过的《证券法》在当时严格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背景下,在证券公司融 资渠道上设立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严格限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与 融券的信用交易。在证券市场的起步阶段,如果允许信用交易,将会助长投机,不利于 培养理性投资者,同时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和风险,并可能引发市场危机。因此,《证券 法》禁止证券公司开展信用交易具有必要性,禁止信用交易能保证市场稳定和保护交易 者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混业经营的潮流逐渐影响到我国,货币 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加强协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自2002年11月起,《证 券法(修改稿)》的第二稿开始在业内部分机构中征求意见。据了解,此次征求意见的《 证券法(修改稿)》在多处作了重大修改。现行《证券法》中限制“银行资金入市”、“ 股票质押贷款”、“国有企业炒作股票”的有关条款皆在拟定删除之列。有关客户融资 、质押贷款的多条限制条款得到原则性修改。例如,禁止证券公司向客户融资、融券的 《证券法》第35条拟修改为:“证券经营机构可以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具体方法 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制定。”《证券法》的重大修改,特别是涉及证券公司融资 、融券条款的修订,将为证券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国际化大投资银行 的构建。同时,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引进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发 展和改革开放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创新,是完善证券市场机能的积极举措,是进一步推进 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环节,对投资者、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都 具有积极作用。
(二)完善证券公司短期融资渠道的法律规制
在现有的法律规制下,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质押贷款等方式进行 短期融资。但由于种种制度障碍,我国券商的短期融资渠道利用效率并不高,也无法满 足广大券商对短期流动资金的渴求。管理层应考虑逐步放宽对短期融资渠道的限制,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短期融资渠道发挥最大效用。首先,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应 逐步降低证券公司的准入门槛,让场外半数以上券商中的合标者(注:在全国129家券商 中,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资格券商只有55家,场外券商占到半数以上。)进 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扩充融资渠道;适当延长拆借期限,允许同业拆借到期后可适当 展期,同时可考虑增加7天至6个月同业拆借品种;放宽证券公司同业拆借余额的最高限 额,扩大同业拆借的资金规模;适当放宽拆借资金的使用范围,提高拆借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在国债回购市场,应考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我国国债回购市场被割裂为 两大市场,即银行间国债回购市场与两大交易所场内国债回购市场。)引入开放式债券 回购;建立和完善经纪人制度、做市商制度以活跃市场,并考虑逐步建立统一的托管清 算制度和交易管理办法,打通交易所和银行两个市场,逐步向统一市场过渡,让商业银 行充足的资金供应和证券公司旺盛的资金需求通过国债回购市场连接起来,达到短期资 金融通的效果。再次,在质押贷款方面,应考虑扩大质押有价证券的范围,在条件成熟 时允许证券公司以固定资产、存单、其他有价证券等进行质押融资;放宽对现有股票质 押贷款的限制,简化贷款手续;放宽借贷主体的范围,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经纪类证券 公司从事质押贷款;放宽股票质押贷款的时间限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允许到期后继 续展期;将股票质押率大大提高;等等。最后,在完善现有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质押 贷款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还可考虑尝试建立并逐步放开信用贷款、项目融资、票据融 资等渠道。当前,在法律制度建设上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当务之急是:制定证券公 司收购兼并和证券承销业务贷款的审核标准,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建立起合规的“过桥 贷款”,(注:过桥贷款(Bridge Loan)又称搭桥贷款,通常是指公司在安排中长期融资 前,为公司的正常运营而提供所需资金的短期融资。过桥贷款在国内多应用于券商担保 项下的预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流动资金贷款,以及企业兼并、重组中的短期贷款等。) 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通资金创造有利条件。
(三)完善证券公司权益性融资的法律规制
在证券公司的长期融资渠道中,外部权益性融资和外部债务性融资是证券公司最经常 使用的融资方式。其中,外部权益性融资又包括私募增资扩股和公开上市。自2001年11 月中国证监会出台《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来,增资扩股已成为我 国券商壮大资本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完全依靠增资扩股这一个手段,国内券商要发 展成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和拥有优质客户群的超大型投资银行为期甚远。而对于公开上 市这一外部融资渠道来说,如果参照普通企业的上市标准,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又非常 之少。仅从连续三年盈利这一标准来看,在市场进行调整的大环境下,能够盈利的证券 公司本来就十分有限,更何况要保持三年连续盈利,这对于证券公司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如果不从证券行业的实际出发,考虑证券行业盈利波动性大的特定因素,并有 针对性地适当降低证券公司的上市门槛,那么公开上市渠道在短期内对绝大部分证券公 司来说不过是一大“画饼”而已。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建议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证券公司上市标准,调整上市门槛,推动证券公司整体上市。笔者认为,可采用相对排 序法确定证券公司的上市门槛,对全部证券公司近三年来的资产规模、业务价值量、盈 利能力等单项指标按一定方式进行综合排名打分,得分在某一水平以上的证券公司即具 有上市资格;也可以行业平均水平为基准,凡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定幅度的证券公司即 具备上市资格。这些方法,由于涉及对《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调整和细化,在短期内 很实现。因此,目前推动证券公司外部权益性融资的另一可行方法是对证券公司进行分 拆上市,即允许证券公司把某一业务单元分拆出去,对其经营业绩的计算,采用政策扶 持性的会计计算方法,使其满足普通公司上市标准。
(四)完善证券公司长期债务性融资的法律规制
2004年3月2日,中信证券、海通证券、长城证券获准分别发行不超过10亿元、30亿元 、2.3亿元债券。这是贯彻执行《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我国证券公司长期 债务性融资方式的正式启用。但目前在证券公司发债资格认定上,过高的发债门槛仍将 大量的证券公司挡在市场之外。如《暂行办法》中非常关键的规定是:公开发行债券的 证券公司应为综合类证券公司,最近一期期未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 盈利。而截至2003年底,在全国100多家券商中,约有40家券商净资产达到10亿元以上 ,由于该年度行业亏损严重,盈利的券商约占券商总数的1/3。按以上的规定,符合公 开发债条件的券商仅有10多家。(注:参见郑子轩、谢美琴;《质疑券商发债融资》, 《南方日报》2004年3月3日。)虽然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广大投资者 受金融知识、认识水平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的限制,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投 资者往往不能对券商发行债券的质量作出准确的判断,较严格的规定有助于实现监管目 标,有助于树立行业信誉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今天已经时移势易,《暂行办法》仍把 大量的证券公司排除在市场之外,经纪类证券公司甚至连发债的主体资格都不具备,这 使得广大的证券公司无缘于这种外部债务性融资,同时也限制了这种外部债务性融资作 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完善证券公司长期债务性融资法律规制的首要环节是适当降低证 券公司的发债门槛。其次,从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一些证券 公司的财务指标可能符合监管要求,但其偿付能力仍有可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因此, 在《暂行办法》有关券商发债资格的规定中,应增加对券商的资本充足率规定、净资本 规定、资产的流动性规定和券商偿付能力方面的规定,以降低券商发债的偿付风险,达 到及时的事前预警、事中监管和与事后处罚的目的。最后,《暂行办法》对券商发债时 机的选择没有作出灵活的规定,可考虑引入国外“上架注册制”类似的制度,(注:西 方发达国家的公司债券公募发行一般采用注册制,如美国公司债券的公募发行。其程序 是:欲公募发行的公司债券先在SEC注册,SEC通过后即可“上架”,进入发行程序。发 行程序包括:发布初始募债说明书、召开到期共勉会议、包销商律师法律审查、包销商 之间签订协议,最后由包销商选择合适的时机公开发行。)以便于券商根据市场情况和 自身条件,灵活选择发债时机,避免发行失败的风险。
标签:中国证监会论文; 股票质押融资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证券论文; 股票质押贷款论文; 银行同业业务论文; 债券融资论文; 证券公司排名论文; 法律论文; 股票发行论文; 银行上市论文; 债券借贷论文; 证券法论文; 质押担保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股票论文; 同业存放论文; 银行论文; 券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