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_因子分析论文

中国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环境论文,各地区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以多元统计中的主成份分析为主要方法对全国30个省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了估算和排序,在此基础之上加以比较分析。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一地投资环境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基础以及经济增长能力,并据此进行了简单的聚类,将全国30个省区的投资环境划分为实力型、增长型、均衡型、薄弱型、滞后型5种类型。

关键词 投资环境;主成份分析;对比

中图分类号 F242.2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属典型的大国经济类型,各省区之间投资环境的差异很大。正因为各地区投资环境差异的普遍存在,才使比较研究更具意义。我们考察各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再作以比较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各地区投资环境的状况,而且更重要的可以从比较分析中发现影响区域投资环境的因素,找出优化投资环境的途径。

1 投资环境的评价

1.1 方法选择

投资环境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在投资环境的评价上。投资环境的评价就是以某种特定标准来评判投资环境的优劣,以便引导投资活动的进行和改善目标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多要素综合打分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考虑因素较全面,缺点是人为性较大。其评价关键在权重确定,而为确定权重而进行判断矩阵的构造又依赖于人为的打分,这就加大了人为主观因素,降低了评分的客观性。

根据投资环境的系统性可知,不同属性的因子、指标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无论如何从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各指标均不可能是独立的。另据投资环境的主导性知,在诸多因子指标中,总会有某些因子指标居主导地位,它们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环境的优劣,也揭示了投资环境的本质矛盾特征。因此,投资环境评价可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同时处理多变量并且能够显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可通过各变量的载荷归纳出主导因素指标以揭示深层的规律,而且可综合尽可能多的信息使各观测值获得相应独立的分值进行直接排序,方法简捷明了,易于操作;由于主成份分析只是一种数学上的变换,从而更具客观性。选择它在投资环境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以印证上述理论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简要分析。SAS 大型统计软件提供了该运算程序,使大量数据的处理可借助机器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为方法的可行性提供了保证。

1.2 指标选取

迄今为止,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指标体系由于评价方法、评价目标、评价深度等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使得其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根据评价方法的需要,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选取原则,构造了省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1.2.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1)全面性。反映投资环境的指标体系表现为一系列数值,他们从不同侧面描述和说明投资环境的优劣。因此,选取时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2)显著性。 指标的选取应能最大限度地揭示样本间的差异,对于那些在各评价区域基本类似的指标应舍去,这可减少指标的冗余。(3)最少性。 在尽可能多的变量行列中选取尽可能少的数目。指标体系应避免相同或含义相近的变量重复出现,做到简明、概括,并具代表性。(4)可操作性。 它要求指标的含义明确,有一定的现实统计核算基础,可进行数量分析。(5)直观性。各指标应具独立的经济含义,给人以直观、明确的概念,以利于比较分析。

在数据的获取上,我们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可获取性。 一类是现在的量化指标数据,另一类没有直接量化数据的,通过专家咨询打分获取定量标识值。(2)现时性。据投资环境动态性的特点, 应选用最新的统计数据资料,以使评价结果更有现实意义。(3)公正性。为使评价公平合理,应选用国家公开统一发表的数据资料。1.2.2 投资环境评价指标选取。首先以《中国统计年鉴1994 》提供的数据为主建立“地区投资环境数据”,为使指标选择符合全面性原则,我们把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细分为A、B、C三层, 构造投资环境因子层如下图1。

图1 投资环境因子层图

由于我们要作的是我国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评价,据投资环境显著性原则,舍去了如政治稳定性、汇率、通货膨胀、气候条件等因子及对最后排序影响不大的如灾害因子等。最后据C层12 个因子再分别对应每一因子从数据库中精选最能反映它的代表性指标,组成地区投资环境指标体系。其中C[,3]管理水平、C[,12]地理位置不能直接获得量化指标的因子,通过专家打分赋予分值,同时为使指标更具可比性,对绝大多数量化指标作比值处理,以消除省区人口、面积不同而对评价造成的影响。1.2.3 指标说明。 C[,1]人口素质:我们选择非农人口比例和每万人中学毕业生数,这2个指标概括反映一地区劳动力资源的素质状况。

C[,2]科技水平:科技水平是指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它的优劣标志着该地科技发展程度,同时也标志着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能力。我们选择标识一地科技水平的指标包括每万人高科技人员数、每万人高校数、人均地方科研开发经费支出额、每万人专利批准量。

C[,3]管理水平:管理水平是保证外资能否顺利运用的关键性制度因素,是使投资者降低风险减少意外损失的关键。它包括涉外服务体系完善度、涉外机构办事效率、司法公正性、税费合理性、地方政策、法规连贯性、有效性等。由于是定性指标,所以先请专家分别给出评分,然后用求均值的方法综合为一个指标。

C[,4]增长能力:衡量一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固然重要,但增长潜力也不容忽视,它在经济环境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我们选择GDP 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率来反映它。

C[,5]生活水平:它包括的内容很多,我们从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和社会供给等方面考虑选择了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个指标。

C[,6]经济基础:借鉴水平指标,我们用人均GDP, 效益指标用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和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体现了经济活力和经济规模。人均标准能耗是国际上较通用的指标,具很强概括性,故此选入。

C[,7]涉外经济:反映一地区已吸收和利用外资状况。除人均实际利用外资指标外,还选择了有较强代表性的旅游外汇收入指标。

C[,8]外联条件:交通和通讯对一地区投资收益具极大的制约作用。交通一般来说应从水、路、空三方面来考虑,由于我们航空方面资料的缺乏,另外水、陆两方面的指标也基本可反映一地区交通的便捷度及货运能力。具体指标有铁路运营里程密度、铁路正延长里程密度、每万人铁路运输业国有职工数、公路里程密度、内河航运里程密度、港口货物吞吐量。邮电通讯方面我们选择每万人拥有电话数指标以反映电话普及率,另外从数量和规模两方面考虑能基本反映邮电状况的邮局设置及运营的指标有每万人拥有邮局数、每万人拥有邮电通讯业国有职工数。

C[,9]市政设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一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指标包括每万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每万人商业网点数、每万人中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床位数。

C[,10]环境状况:考虑环境的污染和保护,及指标的直观可比性,我们改造以下2个指标,废水处理设施数/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每万元工业产值拥有环保人员数。

C[,1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地区生产发展的基础,该因子指标包括林地面积比重、总播种面积比重、人均水资源总量、重要矿产储量潜在价值。

[,12]地理位置:区位的优劣对投资的预期收益影响巨大,因而倍受投资者重视。因此将其列入因子层,由于其定性特征只能通过专家打分获得量化分值。

由C层12个因子共确定39个指标, 构成中国省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2所示)。

①②由专家打分

图2 地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 评价结果分析

2.1 定量分析结果概述

从特征值相关矩阵可知,第一主成份的积累百分率为46%,第二主成份积累百分率为15%,前6个主成份积累百分率为85%。 其结果说明尽管我们选取的变量较多,但综合效果是好的,主成份方法的运用是适宜的。

据因子载荷矩阵,我们分析了积累贡献率较高的第一、第二主成份的实践意义。第一主成份反映的信息不但全面而且集中,分值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X[,14]人均GDP(0.2342)、X[,13]人均标准能耗(0.2305)、X[,17]人均固定资产原值(0.2264)、X[,16]人均流动资产年均余额(0.2248),很明显它们反映的是经济环境中的经济基础因素。我们还对因子载荷得分最高的人均GDP指标和第一主成份得分进行了回归和相关分析。 得到以后者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14.01508+0.99693X, 线性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高达97.40%,可见二者呈现极为密切的正相关(见图3)。

图3 人均GDP与第一主成份相关图

第二主成份虽没有第一主成份反映的信息那么集中,可能是变量较多所引起的,但从因子载荷最高的2个指标X[,8]GDP指数(0.3276)和X[,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0.3161)仍可看出它是经济环境中的增长能力因子。同样,我们对GDP指数指标和第二主成份得分进行分析, 得回归方程Y=62.37626+4.03759E-0.3X2,它是非线性相关,求得相关指数为89.31%,并作图分析(见图4)。

图4 GDP指数与第二主成份相关图

从图4可看出它的相关性不如人均GDP与第一主成份的相关密切,为此我们把GDP指数指标与第二主成份的排序结果进行了比较(见下表1)。除一些个别的异常值外,二者大体一致。由此证明关于第二主成份的解释是合理的。

表1 GDP指数与第二主成份排序比较表

排序第 二 GDP 排序 第 二 GDP

主成份 指数 主成份 指数

1

广东 广东 16

贵州

陕西

2

海南 海南 17

江西

湖南

3

福建 福建 18

辽宁

云南

4

浙江 浙江 19

天津

北京

5

江苏 山东 20

陕西

吉林

6

广西 广西 21

新疆

山西

7

上海 江苏 22

甘肃

甘肃

8

山东 新疆 23

吉林

贵州

9

云南 河北 24

宁夏

辽宁

10 湖南 江西 25

内蒙

湖北

11 河北 河南 26

黑龙江 天津

12 安徽 上海 27

青海

宁夏

13 四川 内蒙 28

山西

西藏

14 湖北 四川 29

西藏

青海

15 河南 安徽 30

北京

黑龙江

综上所述,影响一地投资环境优劣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基础和经济增长能力,这一结论与我们的直观感受是一致的。特别是经济基础更具决定意义,如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广州,投资环境可谓不错,但同上海、北京这样基础雄厚的地区相比,从总体上仍是稍逊一筹,这是大家公认的。

2.2 各省区投资环境对比、聚类分析

由于第一主成份体现了投资环境的综合性和主导性原则,我们认为用第一主成份的得分对30个省区的投资环境进行排序是可行的,且客观、易操作,评价结果也较为合理(排序结果见下表2)。

表2 第一主成份归一值排序表

我们再分别以一、二主成份为横纵坐标,用坐标轴分割的4 个空间对地区投资环境进行聚类,(如下图5)。

图5 地区投资环境一、二主成份聚类分布图

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有以下几点规律。

(1)东、中、西阶梯分布特征明显。前12 名全部是沿海或东部发达省区,与我国经济发展地域格局有明显一致性。

(2)优劣相差悬殊。从经过归一处理的分值看, 第一位的北京与最后一位的西藏相差近20倍(100:5.069)之多。这说明我国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差异是明显的。

(3)类型复杂多样。除地带的差异外,各地带内也不尽相同。 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属实力型,基础好,条件优,投资环境高于其他省区很多。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位居全国之首,这与他们是工业、交通、金融、文教科卫中心密不可分。这几省市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均优势明显。从各指标分值看,上海除资源、科教文卫的某些方面略低于北京外,其他均居领先地位。在资源方面,三大直辖市在全国均极匮乏,其中天津、上海是倒数一、二。京、沪第一主成份得分几乎相等,上海分数排在北京之后,原因多半与此有关。上海是公认的中国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地区,特别是浦东的开发,使其更充满勃勃生机。辽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有着极强的生产能力。老的工业基地,如黑、吉、辽以及津、京、沪在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中均不领先,特别是黑龙江和天津GDP指数是全国倒数一、四名, 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明显。北京虽也有该趋势但第二主成份排在最后,应属异常。

在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以广东为代表的增长型省区,他们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独有的优惠倾斜政策及国家的大量投入,在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中日新月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除广东外,从一、二主成份散点图上可看到他们是分布较集中的海南、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沿海省区只有广西排名落后(第22位),主要是经济实力还有待加强。在内陆省区中,属西部地区的新疆得分突出,在人口素质、科教文卫、生活水平、增长能力等方面均在全国中上游,这与中央的沿边和民族政策及欧亚大陆桥的建设有关。此外,资源条件也不错,排名紧随10个东部沿海省区及吉林和黑龙江之后并不偶然。排在整个排名表的中间位置的除河北、陕西外,内蒙、山西、湖北、湖南均是中部省区,我们称其为均衡型。川、滇两省在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上有一定优势,排名如此靠后,而青海、宁夏倒比之靠前,主要是受人均指标的影响,加上安徽、河南两省,这些省区在某些方面均有明显不足,应归入薄弱型。西部省区中的西藏、贵州、甘肃、江西4 省各项因子条件都很差,要想在短期内摆脱落后局面,优化投资环境绝非易事,属滞后型(见下表3)。

表3 中国地区投资环境聚类表

类型地区

实力型上海、北京、天津、辽宁

增长型广东、海南、浙江、江苏、福建、山东

均衡型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内蒙、山西、湖北、陕西、

湖南

薄弱型宁夏、青海、广西、河南、安徽、四川、云南

滞后型西藏、6贵州、甘肃、江西

(4)投资环境与自然资源因子分布错位(见图6)。由图6 可以看出,投资环境的分值排序与自然资源的分值排序位次基本上是颠倒的。这与我国生产能力与自然资源的时空倒置分布是类似的。山西、辽宁、黑龙江等经济、社会、科技和自然资源较平衡的地区在我国为数甚少,四川、湖北在自然资源与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迭合也是不错的。我国矿产能源资源上集华北、水资源下聚西南,主要矿产资源偏于中西部,大部分沿海投资环境得分较高省区资源匮乏。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基本实事,这一空间上的错位分布,不论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还是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都始终受2个相反力的影响, 成为一个难以摆脱的限制因素。

图6 地区投资环境状况与自然资源分布对比图

3 几点主要结论

3.1 评价一地投资环境的因素很多,但根本是经济发展状况。因此,要彻底改变地区投资环境,就必须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当然各地条件、状况不同,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寻找各自的突破口以完善地区投资环境,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资金的增加,使区域经济得以加速发展;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反过来又会重塑地区投资环境,使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2 此评价是综合或整体评价,由此得出的结果, 只对衡量一地区的一般投资环境有意义。对各种具体的投资方向,则要结合具体产业,落实到具体市、县加以分析。

3.3 任何投资环境优劣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在同一省区内的各市、县等地的投资环境也是有差异的,有的甚至很悬殊。我们的研究是就省区投资环境的总体而言的,其中处于较优的投资环境的省并非所有的地市县均比其他省内地区优越,反之,排名落后的省区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很差。事实上,一些排名靠后的省区,也有一些经济、技术、智力密集区,如甘肃的兰州、湖南的长沙、四川的成都、重庆、安徽的合肥等,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较其所处的省区水平高得多,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改善整个地区投资环境的“生长点”。

3.4 地区间投资环境的优劣比较具相对的稳定性, 虽一地的投资环境具动态性,但就我国整体投资环境的东优西劣的梯度格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改变。从总体上看,投资环境的梯度将由东向西逐步推移,东西部投资环境的差距将缩小。目前投资环境优劣的相对优势只能影响推移速度的快慢,而不能改变梯度推移的总趋势。

标签:;  ;  

我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_因子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