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经济形势分析与1997年展望_经济增长率论文

1996年经济形势分析和1997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分析论文,经济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6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1996年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1996年经济形势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国民经济“软着陆”的调控目标已经实现;二是在此基础上,与以往周期性特点不同,国民经济并没有立即转入较快扩张,而是保持了平稳增长。这两个特点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周期性的波动明显缩小,经济周期的特征弱化,国民经济在较高水平上稳定增长的特征则开始突出。

⒈1996年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宏观调控目标

全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6%左右,GDP可比价增长率达到10%左右。我们期望的国民经济较高增长,物价上涨低于经济增长的局面已经出现。

(1)社会总供给进一步改善

粮食生产形势喜人。初步统计粮食总产量达9600亿斤以上,比去年增加250亿斤以上。外汇储备已超过100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60亿美元以上。工业产品稳步增长,能源、运输和重要原材料生产的增长率比上年提高,工业消费品的供给充足(对市场消费品供求状况的抽样调查表明,供不应求的只占5%左右)。工农产品间以及工业产品内部的结构都有所改善。

(2)社会总需求平稳增长

1996年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出口下降较多,投资需求与近年的情况相比,增长比较平稳。我们用GDP的使用比例(投资、消费、出口在GDP中占的不同比重)加权拟合了最终需求的增长率,从中可以看出,增长的波动幅度小,增长率的平均水平低于1995年。

最终需求1994~1995年是在平稳回落的,1996年虽有起伏,但基本转入平稳增长。

(3)1996年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总供求实现基本平衡

1996年在需求平稳增长的同时,供给有一定改善。特别是农产品供给增加较多,使供给短线情况明显改善。社会供求总量实现了基本平衡,一些工业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还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1996年物价上涨率较低,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率在6%左右,比上年下降近9个百分点,是改革以来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年份之一。

总结以上情况,特别是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情况,可以认为:1993年以来,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的宏观调控“软着陆”目标已经实现。

⒉1996年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是月度经济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小

分析1~11月份的月度工业增长率(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当月同比),如果剔除不可比因素(1996年与1995年春节不在同一个月),增长率一直在14%附近变化,最低和最高点差距为4个百分点。而1994和1995年分别为9个和5.9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夏季有比较严重的洪水,8月份工业增长率较低与此有一定关系。如果剔除这一因素,则工业增长率最低与最高点的差距不超过2个百分点。

与波动幅度小相联系,1996年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回升或回落的趋势。从月度工业增长率看,1996年3月份(1~2月份由于春节的不同分布不好比较)为14.5%,到11月份,为15%,1994年相同时点上的数据为18.81%和28.1%,表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1995年相同时点的数据为19.5%和14.4%,表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与1994和1995年的情况相比,1996年经济运行持续平稳的特点比较突出。

以上特点是1996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反映。在需求扩张得到有效抑制,供求总量实现了基本平衡后,宏观调控的力度主要通过适度微调的形式平缓变化。从投资方面看,按照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继续坚持控制盲目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等无效和不合理投资的增长,同时加大对结构调整的必要资金投入,使投资保持了稳定增长。从货币金融政策方面看,也注意控制了贷款的迅速增长。从1~10月份主要金融货币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很清楚。

表1说明,1996年贷款增长比较平稳,增长率的平均水平低于1995年。(贷款余额月份同比增长率,1995年平均为25.2%,1996年1~10月为22.3%);从贷款增加额增长率变化看,1~6月份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进入3季度后则表现为不断回落,表现了贷款投放先有一定增加,然后又被适当控制的特点。调控政策的平稳变化,是形成1996年经济运行特点的主要原因。

⒊1996年是我国经济增长特征发生变化的分界点

对经济运行的研究认为,决定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供求总量的平衡情况。在扩张期一般是需求大于供给,而在收缩期则是供给大于需求。按照这一认识,综合1996年经济形势的特点,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走出了收缩期,但并没有立即进入扩张期。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条件下,我国经济的扩张期可能变为一个很长的稳定增长期。在这一时期中,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幅度将明显缩小,经济周期的特征将明显减弱。

为了更清楚的认识上述特点,我们把1991~1996年的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特点与改革以来其他增长时期作一比较,由此可以发现一些明显变化。从经济运行方面看,一是经济增长率回落的低点年份(这一时期增长率最低的年份)的增长率水平明显提高,如GDP增长率1981年(1978~1981年期间的低点年)时为4.4%,1986年(1982~1986年期间的低点年)时为8.8%,1990年(1987~1990年期间的低点年)时为3.8%,而1996年则在10%左右;二是增长率的平均水平高,1991~1996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1.5%,高于改革以来的年均增长率水平;三是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缩小,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率最高和最低年份的差距为4.9个百分点,而1982~1986年为6.4个百分点,1987~1990年为7.8个百分点;四是经济增长之间的衔接表现得非常平稳,改革以来的经济运行中,当经济增长率从低点转入高点时,增长率的变化都比较明显,1986年与1987年的经济增长率相差2.8个百分点,1990年与1991年的经济增长率相差5.5个百分点,而1995年末当社会供求总量已实现大体平衡以后,1996年经济保持的是平稳增长,并没有明显的回升迹象。展望1997年,预计也不会出现十分明显的回升。从宏观调控方面看,可以发现,调控目标是争取经济增长率稳定保持在较高的区间。在控制需求过快扩张,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注意了不对经济增长率发生大的影响。从1993年起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虽然表现了紧缩的特点,但与以往历次紧缩相比较,相当平缓。因此这次紧缩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与此相对应,当供求总量实现基本平衡后,1996年调控政策的改变也十分平缓。

把1991~1996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运行实际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都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较高水平稳定增长的特征越来越鲜明了。1996年作为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的转折点,其调控政策和运行实际的情况,预示了一个更为成熟、持续时间更长的稳定增长期的开始。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

从1996年经济形势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一些与以往不同的重大变化。如果从经济周期的观点看,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明显减小,而平均的增长率水平则提高。这种情况可能使周期间的边界变得较为模糊,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将趋于弱化。我们认为这是经济增长特点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更多是中长期的。这要求我们分析和把握年度经济形势变化时,必须要注意到更长时期和更为根本的一些变化。如果调控政策得当,使目前的经济增长特点持续下去,我国经济将会步入较长的稳定增长期。

⒈形成近年来经济增长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居民用于住和行的支出比重上升。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商品质量、档次、性能、花色品种的要求明显提高了,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率明显加快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需求水平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了。这种情况推动了商品出口的较快增长。这是90年代以来出口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但随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的提高,出口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也在加大,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趋于平稳(1996年出口的急剧下降主要是受政策调整的影响,不是趋于平缓的表现)。随着这两种需求增长的变化,国内和国际市场对国内产业发展的约束力度加大。工业化的主要方向受此约束开始从规模扩大转向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面对这种局面,生产结构的调整升级显得极为迫切。没有这种活动,国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无法提高,国内有效供给的增长缺少后劲,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启动,国民经济在规模扩大上将受到市场需求的强烈约束。这种变化必然引导国内产业从数量型的规模扩张转到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结构调整优化方面来。这也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大为主的阶段转入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的阶段。随着发展阶段的这种变化,社会总需求由缺少约束的快速扩张转为平稳增长,经济增长受此影响也必然由波动很大转向比较平稳。

⒉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也是形成近年来经济增长特点的重要原因

进入90年代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发展方针,并强调了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突出了经济社会稳定的问题。强调了快是有条件的,要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样,就有效的制止了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越快越好的倾向。防止了不顾市场需求,不顾质量、效益的盲目扩张。在总结80年代经验的基础上,调控时点的选择也更为准确,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经济紧缩时,注意防止经济增长率的过度回落,在供求总量实现平衡,经济增长开始回升时,又特别注意防止数量型盲目扩张问题的再现。这些都体现了对经济运行内在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宏观调控水平的日臻成熟。可以说,1993年以来,一系列准确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形成稳定增长局面的直接原因。

在看到我国经济开始表现出稳定增长特点的同时,必须同时注意到我国经济中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特别在经济运行开始步入一个稳定增长期的时候,一些深层次矛盾可能会更为突出地反映出来。实际上1996年经济形势中已经有所表现,例如企业困难加大,结构和体制问题的解决变得更为紧迫等。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以更大的魄力对改革、开放、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攻关,抓住经济增长特点开始发生的变化,通过更加准确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其更加鲜明、更加稳固,力争使稳定增长长时期地保持下去。从1996年经济形势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看,这一时期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通货膨胀还有可能重新抬头。首先是农业生产基础还不稳固。我国粮食生产两年增产,一年减产的循环已持续了12年。按照这一特点外推,1997年将是农业的减产年。食品涨价是影响我国物价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粮食减产,对下一年的食品价格进而对物价总水平将发生明显影响。其次是国有企业的困难有可能引起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这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工资增长缺少约束,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没有严格的联系。企业成本的较快上升可能推动价格上涨,特别是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再次是国有企业的困难使银行的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国有企业改革使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引起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的重要隐患。

⒉在通货膨胀率较低的环境下,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将面临很大压力。我国的人口和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各方面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发展速度的冲动还十分强烈。经济的内在约束机制尚未形成,数量型的经济扩张机制仍然存在。当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社会经济秩序受到很大影响时,实行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容易形成共识,但在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情况下,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就可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特别在一些大的政治事件背景下,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一旦政策出现不稳定,经济的稳定增长就将受到很大影响。

⒊企业经营困难加大,改组改造任务加重。在数量型扩张中形成的企业机制、产品结构、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以及企业管理,都不能适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市场环境,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样,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就表现出一系列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这一时期能否保持稳定增长的突出问题。国有企业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稳定生活等方面对宏观调控力度时时形成压力,还会通过成本上升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从长期看,国有企业的问题不解决,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⒋投融资机制不能适应结构调整的要求。原有的投融资机制,是引发数量型扩张的根源,要进入稳定增长期,就不得不用行政的手段限制它的作用;但这样并不能同时促进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那些投资的增长,不能同时形成新的投融资机制。因此,在结构调整要求和支持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机制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一情况限制了结构调整的速度,并引起一方面结构调整的要求很急迫,另一方面社会资金和资源存在较多闲置。投融资机制的问题不解决,结构调整的步伐就难以加快,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能否在稳定增长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关键取决于结构调整的步伐能够迈多大。这对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有重要的影响。

⒌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利益矛盾可能进一步突出。随着经济增长特点的变化,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会进一步突出。目前存在的居民收入增长缺少约束、收入分配不公、财政收入两个比重过低的问题会表现得更尖锐。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对利益格局将发生多方面影响,利益矛盾会更加突出。例如银行贷款运用效果受到影响,财政收入受到影响,而这必然使国家收入形成的渠道发生变化。国有企业内部分配机制的变化,就业情况的变化,则会对部分居民的收入形成影响。由于国有企业办社会情况的改变,居民的社会保障方式和享受社会福利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工业化以结构调整升级为主推进,将加大产业的资金技术密度,单位投资对劳动力的吸纳系数会有所下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将有所放慢,由此对城乡居民收入也会发生一定影响。此外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会引起地区经济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对地区间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最后,企业机制的变化,股份制、公司制的推广,对企业的收入形成会发生影响,从而使企业的收入分配活动发生改变。总之,在这一时期,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分配关系,居民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分配关系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会引起利益格局的一系列变化,可能引起较尖锐的利益矛盾。收入分配的问题处理不好,也难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甚至会导致政治问题和社会的不稳定。

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规范。在稳定增长期,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是进一步提高的。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市场秩序的混乱,特别是要素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威胁将增大。

总结1996年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预示着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稳定增长期。在这一时期,改革发展面临着结构、体制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挑战,也继续受到农业基础薄弱等难题的困扰,与经济的扩张期比较,我们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可以说,稳定增长期是全面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发展的攻坚期,需要我们付出更加巨大的努力。这一时期带给我们的既有巨大的希望,更有严峻的挑战。

二、1997年经济形势展望

(一)稳定增长是1997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前面我们根据1996年经济形势的分析,提出我国经济增长特点已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增长期。这一时期的一般特点在1997年将较为突出,这就是:市场和宏观调控方面对需求的约束比较明显,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因此,稳定总量、优化结构仍是1997年经济运行的主调,将是1997年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二)1996年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滞后影响分析

我们对调控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看出,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时滞。

对月度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时间序列的回归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

最终需求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有3个月左右的时滞,贷款规模控制对最终需求增长的影响有7~12个月的时滞(金融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有7~12个月的时滞,货币供应量对当期的最终需求产生影响。)。由于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一般是:通过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影响最终需求的增长,由最终需求的增长再影响经济增长。(其中投资调控政策是通过控制投资增长直接作用于最终需求;货币金融政策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增长进而影响最终需求)。从滞后期的长短看,投资调控主要作用于当年的最终需求,因此也主要对当年的经济增长率发生作用;金融货币政策的调控由于滞后期较长,对下一年的最终需求变化和经济增长率影响较多。根据这种关系,分析1996年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主要是分析金融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

前面给出了1996主要金融货币指标的分月变化情况。从贷款增加额的增长看,1996年上半年贷款增长较快,这种情况对1996年下半年的M[,1]增长已经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也会表现在最终需求的增长方面。从时滞的长度看,这种影响会使到1997年1季度的M[,1]增长率呈现提高的趋势,最终需求的增长受此影响也会呈现提高趋势。这一影响将使1997年一季度最终需求增长率平稳提高。当然,由于1996年上半年贷款增长势头并不是很猛,因此1996年4季度到1997年1季度的M[,1]增长和最终需求增长率的提高也不会很多。考虑到3个月的滞后期,从1996年4季度到1997年上半年,工业增长率受此影响会平稳升高。而1996年下半年贷款增长率略有降低,这一变化对1997年上半年的M[,1]增长将发生影响,并对最终需求增长产生影响,进而对1997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发生影响,使其出现平稳回落的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1996年上半年的货币金融政策,将对1997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发生影响,其趋势是使经济增长率平稳向上的,1996年下半年货币金融政策则主要对1997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发生影响,其作用是使其平稳向下的。当然,以上是回归分析的结论,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各指标之间虽然存在确定的相关关系,但一类指标对另一类指标的解释仅在50~80%之间。因此,1996年金融货币政策对1997年的影响,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趋势分析,对此应予以注意。

从上述结论看,1996年宏观调控对1997年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货币政策方面,经济增长率会因此出现一些小的波动,但总得看影响力度不大。这表明1997年最终需求的增长和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1997年当年的调控政策,特别是投资调控政策。

(三)影响1997年宏观调控的有关因素分析

1997年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香港回归。这是两件政治上的大事,也是影响宏观调控的主要因素。从两个因素的作用分析,主要是促使经济增长率上升的。因此,1997年的宏观调控,在控制投资增长时,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种情况有可能使投资增长快于1996年。

以上分析表明,1996年的金融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和1997年可能采取的投资政策结合起来,总的看对最终需求增长的调控力度将略小于1996年。在此条件下,1997年需求的增长趋势是:消费需求仍将平稳增长,投资需求可能比1996年增长率略高,出口增长则会比1996年明显提高。因为1996年出口受政策调整的影响下降较多,基数较低,因此1997年出口增长将出现一定反弹,综合起来看,最终需求的增长会高于1996年,但幅度不会大。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是农业的粮食生产情况。由于我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这种情况为粮食生产争取平产或小幅增产创造了条件,“一减两增”的循环特点有可能被打破。因此,1997年的粮食产量,是一个不定的因素。如果把握好调控力度,继续加强对农业的投入,特别大力解决好粮食收购问题,则保持平产或小幅增产是有可能的。工业产品,包括原来的基础设施等短线产品,1997年都不存在总量供给不足问题。重要的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与需求的变化趋势结合起来,1997年供求总量平衡情况仍然较好,供略大于求的局面会继续保持下去。

综合以上分析,1997年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特点会进一步明显,经济增长率比1996年略有提高,而物价指数则会继续下降。预计GDP可比价增长率10.5~11.0%,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5%左右。投资增长率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17%左右(现价)。出口增长率15%左右。

三、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看,1997年的宏观调控,关键是要实现对经济增长率更准确的调控,要特别注意如何使经济增长率稳定地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区间中。为此,一方面要研究不同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例如金融货币政策和投资调控政策的相互配合问题等;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保持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历史的经验看,政策的不稳定是导致经济增长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保证经济增长始终处于稳定状态,核心是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在更加精心地作好1997年宏观调控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环境,大力加强农业,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大企业改组改造的力度,与此同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结构调整的投入;抓紧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更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活动。

(一)要更准确的调节社会需求总量,进而调节经济增长率的变化。1997年及其以后较长时期经济增长的调控,基本要求是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增长的平稳,减少增长的波动。实现这一点,比之实现经济扩张或紧缩的目标要困难得多。因为扩张或紧缩都是单一的调控目标,调控方向较易于把握。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则是双重的调控目标,既要防止经济的过热,又要防止经济的衰退。对调控水平的要求比单一目标要高得多。能否实现稳定增长,与调控水平有很大关系。具体到1997年的宏观调控,在目前情况下应注意的是:(1)1997年年度计划指标定得低一些,留有一定余地,这是完全必要的。在今后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将年度计划指标要定得低一些,为年内的调控留出较大余地。应该成为一条重要原则。这样有助于突出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应以“九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率为主要参照,体现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精神。(2)年度计划指标在具体执行中应该有一定的弹性。要根据调控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滞和月度经济运行的变化情况,适时的进行一些微调。这正是调控灵活性的表现。(3)1997年的贷款投放应在总结1996年经验的基础上力争更加均匀。这样可以给1998年的经济平稳增长打下更好的基础。总的看,贷款投放的增加在时间上不能过分集中。(4)1997年的投资调控可以在上半年稍微放宽一些,以调节1996年金融货币政策对1997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影响,下半年则根据全年规模加大一些控制力度。

(二)要切实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结构调整要与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要根据市场的要求,以及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预测选择重点产业和产品,并集中资金、技术、人材把这些产业和产品尽快发展起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结构调整要解决有效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问题。这方面,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金和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要更多的依靠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加强中央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集中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材,加快建立新一代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骨架。可以考虑由中央政府组织,利用国外大的产业集团的技术和资金,在吸收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我国新一代的骨干产业。结构调整应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结合起来,对大企业要尽快卸下历史包袱,由中央政府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抓好改组改造,使其成为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在此基础上认真加强管理;对小企业要加大兼并破产力度,搞好行业发展规划,按规划目标加快行业调整。将以上几点综合起来,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基础,但要特别重视用计划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1997年国家应从结构调整的要求出发,与国有经济的重组相结合,细化重点发展产业的行业地区规划,集中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在几个地区先抓一批大的企业集团和大的项目,切实迈出结构调整的步伐。中央政府投资资金的筹集,可考虑以发行国债或国家建设债券的方式解决,由于这些新一代骨干产业未来效益情况较好,因此债务的偿还不会有大的困难。结构调整引起的投资增加,要与对需求增长的调控结合起来,一般说,这种投资增长不会引起需求的过快扩张。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要针对城乡市场分布的变化,重视开发农村市场,要特别注意依靠农村市场引导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使我国形成多层次的市场和多层次的产业,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点。

(三)突出投资结构的调整、深化投资体制改革。1997年与结构调整相配合,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改变“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在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同时,从资金配置上注重保重点,保竣工,保投产;重点增加水利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适度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项目的投资力度。要通过增量带动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清理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在巩固、完善、落实已出台各项改革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并不断探讨新的措施。要全面推行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工程招标投标和项目监理制度,增设一些重点行业的专项建设基金,加快投资的立法工作,争取使《投资法》早日出台。同时,将重点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投资宏观管理的办法,及时提出一些改进我国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

(四)坚持不懈地始终把农业工作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一是各级领导必须花更大的精力重视农业;二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要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措施,及时足额的按计划收购农产品,适当增加农产品储备,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积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国内农产品供应较为充足的形势下,对农产品进口应适度控制。

(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通过完善财税管理,在新的分配格局下尽快形成国家财政稳定的收入渠道。与此同时要结合国有企业的破产兼并,研究解决银行贷款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研究解决企业和建设项目拖欠利息的问题。总的看,在收入分配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家要加大对财政职能的运用。

(六)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

执笔:张立群

标签:;  ;  ;  ;  ;  ;  ;  ;  ;  ;  ;  ;  ;  

1996年经济形势分析与1997年展望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