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视界”——以“征税和纳税”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视界论文,文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课教材离不开文本,政治课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教师、学生、编者之间借助文本的一种理解、对话与交流活动,是教师从自己的视界出发,引导学生视界与编者视界的融合,从而再建一个新的视界。它使“教师和学生对作为‘文本’的教育内容的理解”,成为“不仅是和教育内容创作者的一个交流对话,而且是和当时社会关系的一种交流对话”,并最终获得“一种撞击人们心灵的深层认识”。因此,文本解读需要一定的深度、宽度、维度等,以期生成对文本的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 深度:文本解读应追求对文本存在意义客观规定性的无限接近 准度是指对文本的理解准确而没有偏差,这是文本解读最基本的要求。狄尔泰说,理解是再体验之同质性,是文本解释者对文本作者之情景的再体验。伽达默尔说,理解是现在和过去视野的交融。深度是以准度为前提的。只有准确理解文本真实、客观的意义,才可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多元往往背离文本的真实意图,要么浮于文本表面,要么牵强附会,没有发现文本的根本意义,使看起来十分热闹的课堂因为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显得单薄。那些教学内容单一的课堂,因为抓住了稍纵即逝的信息进行深度文本解读,反倒引导学生发现偏差,达到准确。 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征税和纳税”时,有教师给出了这样的教学预设:在学生进行了充分自学以及讨论以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甲:书上说,税收具有无偿性,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纳税人纳税以后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比如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等,这也是一种回报。 学生乙:税收的无偿性不是从纳税人的角度来讲的,而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纳税不是跟买卖商品一样等价交换。 学生甲:税收的无偿性难道不可以从国家和纳税人两个主体来进行理解吗?国家不对纳税人付出代价与纳税人得不到任何补偿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吗? 学生乙: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而税收具有无偿性。 学生甲: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还不能说明税收是有偿的吗? 教师抓住学生争论的有利契机提炼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把学习引向深入。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关于“税收无偿性”的含义,并讨论两个问题: 1.税收的无偿性可不可以从两个主体来分析? 2.税收的无偿性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或者说从哪个角度看是无偿的,从哪个角度看是有偿的? 答案就在文本之中。经过讨论,学生达成共识:一定要抓住“税收的无偿性”含义中的“直接”一词来理解。“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不意味着“不对纳税人间接付出代价”。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其收入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它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具体纳税人是无偿的,但对全体纳税人而言是有偿的;二是虽不能直接偿还,但还是要间接地偿还给纳税人。 文本解读的核心价值是对文本存在意义客观规定性的无限接近。只有把握了这个客观规定性,才能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这也是文本解读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真正价值。 宽度:文本解读要在教师、学生、编者的相互作用中拓宽思维的边界 文本解读强调本体论意义,但并不意味着思维只能到此为止,特定文本(比如某个概念、语句、段落)的意义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存在的。而且,文本解读受到读者(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总是和读者特定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价值取向、人生阅历等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读者在同一个文本里面可以读出不同的内容和感受,同一读者在不同人生阶段阅读同一文本也可能读出不一样的见解和启发。因而,文本解读在过程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编者之间相互作用,并通过对话达成理解上的共识。 在上例中,学生对教师提炼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后,继续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丙:刚才的发言中,同学乙说纳税不是跟买卖商品一样等价交换。我的疑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为什么税收就可以例外? 学生乙:我认为这个问题要从税收的本质来回答。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如果在税收中贯彻等价交换原则,就意味着征税的前提条件是政府要给纳税人提供与税款等价的利益,否则纳税人可以拒绝纳税。而实际上,政府不可能给纳税人与其所付税款等价的利益,这样,税收就无法征收了。 教师:学生丙的问题问得好,学生乙的回答更精彩,没有从正面论证命题的合理性,而是曲径通幽,从反面论证其合理性,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精彩之处恰恰就在这里产生。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脱离了学习的主题,但恰恰是这个问题引发了思维的碰撞,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税收的本质”“税收的特征”“税收所反映的国家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一下子串起来,使知识在思想的交流中不断深化与拓展。同时,在这种争论和交流中,学生也增强了对于税收的理解,认同了依法纳税是公民基本义务的观点。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够引爆学生的思维,激发思想的力量,使学习步步深入,而且这些事情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只是一个推手,就像最初的那只蝴蝶所扇动的小小的一点风,却最终形成了一场头脑风暴。 变化度:文本解读要遵循认知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 认识是一个过程。师生对教育内容(表现为课程、教材)的认识,从最初的文化符号的理解,最终要达到认知交往的理解。其“解读”的过程是:对符号特性的理解→对编码方式、“句法”的理解→对意义内容的理解→对认知交往情景的理解→对认知交往结构的理解。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都遵循上述同样的过程,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强调文本解读的过程性,遵循认知规律,可以避免理解的简单化,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 教师:现在有专家认为,税收不仅有无偿性,也还有有偿性。你如何理解这个观点,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丁:税收具有无偿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税收的本质上理解,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二是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学生戊:我认为税收具有有偿性的特点。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取得的税收最终要用到百姓身上。在前面一课中,我们学习了财政的作用,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等。这些都是国家对公民做出的最好回报。 教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而与义务相伴相生的另一方面就是权利。公民是依法纳税的义务主体,同时也是权利主体,体现在税收的性质上就是有偿性,即国家取得了税款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从税收的目的以及税收的最终去向来看,税收是有偿的,这是税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样,无偿性体现了公民的义务,有偿性体现了公民的权利。 本段对话建立在前面师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从税收的无偿性入手,层层深入,联系到税收的本质、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等相关内容,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经过思想分歧、沟通、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消解、相互纠错,学生对于税收无偿性的理解已经达成共识,师生交往生成了有意义的教育效果。 维度:文本解读要追求知识、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文本不仅仅只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文本解读需要坚持一个信念:全面把握与审视文本的学科价值,克服重知识轻过程、轻方法、轻态度的片面做法。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凸显教育的人性化,弘扬一种超越狭隘课程知识的充盈着生命关怀的人的新教育。因此,文本解读必然要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上达到视界的融合。 教师:同学们,我们围绕税收的无偿性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哪位同学能对刚才讨论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学生已:刚才同学们的讨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税收无偿性的含义,它包括两层意思;二是税收为什么会有无偿性,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 学生庚:有些税务发票是有奖的,这也可以证明税收不是无偿而是有偿的。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税务发票的奖励是奖给谁的? 学生:消费者。 教师:消费者与纳税人是什么关系?国家在税务发票上设置奖励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辛:消费者是负税人而不是纳税人,国家在税务发票上设置奖励的主要目的是鼓励消费者依法行使监督权利,向商家索要发票,既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有效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即使国家没有奖励,我们也应该在消费以后自觉地索要发票,把维护国家利益与维护自身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一段文本解读的精彩之处在于,不仅仅只是把眼光放在知识上面,而是从学生提供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而且从事实到理论再回到事实中去,遵循了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认知规律,在不同维度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因素,教师文本解读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的进程、效率和结果。只有在教师视界、学生视界、编者视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新的视界融合,文本解读才真正有意义,也才有利于教育目的的真正实现。 编辑手记:本文以“征税和纳税”为例,从深度、宽度、变化度、维度等方面论述了政治教材文本解读的“视界”,解读也颇为精彩。编者认为在这几个角度之外,还应该增加“信度”。毕竟书本与现实存在反差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架设书本到现实的桥梁,增加政治课的“信度”,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本解读的“视域”--以“税收与税收”为例_税收论文
文本解读的“视域”--以“税收与税收”为例_税收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