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内科;610017)
【摘要】目的探究胸痹心痛病患者在使用穴位按摩后的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 2018.1-2018.9 收治的 98 例胸痹心痛病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护理 1 组与护理 2 组,49 例护理 1 组采用穴位按摩护理,另 49 例护理 2 组采用常规护理。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胸闷胸痛症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护理1 组在护理总有效率上(95.92%)显著比护理 2 组(81.63%)高(x2=5.018,P<0.05),而在护理满意度上(97.96%),显著比护理 2 组(83.67%)高(x2=5.995,P<0.05)。结论将穴位按摩应用于胸痹心痛病患者后,能显著改善胸闷胸痛症状,提升护理满意度,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胸痹心痛病;穴位按摩;胸闷胸痛;护理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122-02
胸痹心痛病是以喘息不得卧、胸痛彻背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寒邪内侵、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气血亏虚、饮食不当等因素均会导致该病产生,引发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痹阻心脉,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常伴有气短、心悸、呼吸不畅、冷汗自出、面色苍白等症状表现[1]。本研究旨在为胸痹心痛病患者寻找一套适宜的临床护理模式,因此我院展开研究,现将我院2018.1-2018.9 收治的 98 例胸痹心痛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穴位按摩在胸痹心痛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 2018.1-2018.9 收治的 98 例胸痹心痛病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护理 1 组与护理 2 组,49 例护理 1 组病人男女比例为 24/25 例,年龄44-76 岁,平均(59.36±5.17)岁;48 例护理 2 组男女比例为 23/26 例,年龄 45-77岁,平均(59.44±5.22)岁。组间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护理 1 组:指导患者早期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主要以肢体活动、阻抗活动为主,为避免增加心脏负荷诱发意外,应避免长时间和剧烈运动。护理人员应按照医生选择的穴位进行按摩,选三阴交穴、内关穴、肾俞穴、心俞穴、神门穴等穴位,进行顺时针按摩,用食指按压穴道,一边吐气一边压 6 秒钟,每天为患者按摩 2-3 次,每次按摩 15-20 分。护理 2 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
1.3 观察指标
(1)显效:经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气短、胸闷、胸痛、心悸、呼吸不畅等)及体征发生显著改善。有效:上述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无效:与护理前相比,无明显改善。(2)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该表满分 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其中 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0 分表示满意,<60 分表示不满意,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对实验结果用统计软件 SPSS19.0 展开分析,用 t 检验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用 x2 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百分比,当 P<0.05 时代表组间数据无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总有效率
护理 1 组与护理 2 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 95.92%、81.63%,P<0.05,参考表 1。
3 讨论
胸痹心痛病患者胸痛性质为绞痛、灼痛、隐痛或刺痛,有些患者出现含糊不清的不适症状,疼痛部位常以前臂、肩背为主,疼痛时常伴有心悸症状,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
临床上对胸痹心痛病患者通常采用常规护理,该护理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只是单纯按照护理流程实施护理,仅简单执行任务和做好常规性工作,并未对患者做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理效果不佳[3]。中医认为,痰浊内阻是胸痹心痛病主要且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胸痹者为瘀所发,由气虚不能帅血,血液运行缓慢则滞于脉络,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4]。丁怀莹、王保和、车彦忠等人研究表示[5],采用中医穴位按摩,可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其护理总有效率可达 95.00%左右,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可达 96.00%以上。为
证实此研究真实性,我院特展开研究,现研究表明,在护理总有效率上,护理1 组显著较高(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护理 1 组显著较高(P<0.05),中医穴位按摩以柔软、轻和之力,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疏通毛窍,调和气血,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低血液粘滞性,减轻心脏负担,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病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后,不仅能提升护理满意度,还能改善患者胸闷胸痛等症状,此护理方法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乔小平,袁玮,杨桂华等.中医护理方案对胸痹心痛病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4):134-136.
[2]张敏夏,崔屹,黄凤等.58 例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病中医治疗及护理的临床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1):3059-3060,3061.
[3]宋晓龙,宋俊,王益新等.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素与冠状动脉 CTA 结果的相关性[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6):1093-1094,1122.
[4]苏建,梁君昭.梁君昭教授从痰瘀治疗胸痹心痛病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2):1531-1532.
[5]丁怀莹,王保和,车彦忠等.明清时期胸痹心痛病的气滞痰瘀理论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7,49(10):11-13.
论文作者:冯小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胸痹论文; 心痛论文; 穴位论文; 胸痛论文; 病患者论文; 满意度论文; 症状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