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高消费”忧思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忧思论文,中学生论文,高消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上海,消费水平处于全国的前列。尽管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大商厦纷纷叫嚷生意难做,但历久不衰的高消费潮流,仍然在侵袭着一部分人的灵魂,以致影响到一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
当记者在霓虹闪烁的南京路、淮海路等豪华商店里窥见上百万元的手表、数万元的时装、数千元的皮鞋、近万元的婚纱摄影等等时。不禁录下与高消费有关的中学生坠入迷雾的事例。下面记录了在上海一些工读学校学生的经历,当然,他们的真实姓名已被隐去。
千姿百态的畸型高消费
今年仲春,在上海一幢住着“大款”族的江景新楼内,却在上演一幕令人揪心的活剧。在一户装修豪华的个体服装店老板家里,一个14岁少年,正摸着西班牙组合柜里一口口皮箱。不过一支烟功夫,他便轻而易举地偷到了1万元人民币。
这儿不是别处,乃是这个少年的家。
这个少年,乳名叫阿开,就读于上海某中学初二年级,他自小在蜜糖里泡大,每天见父亲大把大把地挣钱回家,总要从父亲处要个几十上百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开的花钱欲望愈来愈强。他见与父亲交往的大款们个个穿金戴银,名牌包装,遂亦步亦趋,渐渐发展到不满足于父亲给的零钱和买的衣装了。终于在一天家中无人时,偷到了这笔巨款。
阿开怀揣巨款,把平时一帮子不爱读书,专好吃喝玩乐的小兄弟召到一家大酒店,点了一桌1500元的酒菜。酒过三巡,一个小兄弟猛然醒悟,悄悄地问道:“阿开,你从啥地方弄来这么多钱?”
“哈哈,不瞒各位朋友,兄弟今天随随便便就拾到了一粒‘米’(指1万元)”。他神秘兮兮地笑道,“不过,这粒‘米’是我老爸的,这个数对他来说,好比身上一根毛;而对我呢,可以痛痛快快玩几天啦!”
小兄弟们听得目瞪口呆,不禁又问:“难道你不怕生事儿吗?”
“我怕啥!”阿开拍拍胸膛,“你们给我听着,家里的钱拿得再多,也不算偷,决不会吃官司的!”这一下,这伙小兄弟仿佛吃了定心丸,个个开怀畅饮,直吃得杯盘狼藉。
随后,阿开又逛到精品商厦,将自己全身用名牌包装一新。1万元,不出一个月,花得精光。
阿开的父母亲已在几年前离异,现在父亲与情人住在一起,整天忙于做生意,根本没心思去管教阿开;何况,那个情人认为,自己又不是孩子的亲妈,乐得客客气气的,从而将这个独子宠得十分任性、散漫。平时,阿开小偷小摸,他父亲及其情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即使这次数目太大,这位父亲也仅说:“这点钱算了,就好比少做一笔生意。”
父亲放纵儿子,阿开胆子就愈来愈大,三天两头向父亲要钱花。上学读书,他已毫无兴趣,每门功课都挂上了“红灯”,而且经常夜不归宿抽烟酗酒,最终发展到与那帮小兄弟天天流窜于一些中小学,拦路敲诈学生的钱财。终于阿开被送进了工读学校。
就读于上海某中学预备班的胖墩,是一个饭店老板的儿子。前年,胖墩的母亲去日本“打工”,经常寄来美钞、日元,更使这个家庭锦上添花。
胖墩似乎生活在“天堂”之中,他曾创下一顿吃掉10只大闸蟹、1公斤对虾的记录,他还是“吃角子老虎”这种赌博游艺垂青的对象。
早在小学时,胖墩就是“电子游戏机迷”,上中学后简直迷到疯狂的程度。每天早晨,胖墩背上书包假装去上学,偷偷溜到网吧,买下大把的角子,在机器前辟里啪啦打个欢儿,一泡就是一整天。胖墩的父亲只顾挣钱,哪管儿子窜往何处?这样胖墩每天花在电子游戏机上的钱,起码有五六十元。
老师将胖墩的情况及时反映给他父亲。父亲将儿子教训了一顿后,规定每月只给他1000元零花钱。胖墩稍微收敛几天后,看到父亲的饭店里,那些挺着大肚子,一掷千金的大款们带着他们的公子、小姐挥霍时,他的心又野了。他不禁又想起了游戏机里的大亨、将军、拳击手,于是变本加厉地去买“角子”,最终发展到偷窃助动车去卖钱,再去打电子游戏机。他终于被“打进”了工读学校。
记者在一些工读学校了解到,网吧里的电子游戏机对中学生的冲击最大。这个“魔鬼”以聚沙成塔的方式,将学生一步步推入陷阱而不可自拔,从而使他们屡屡犯罪。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工读学校里的男生,80%是因打电子游戏机而荒废学业和犯罪的。
入夜,在上海古北地区一座绿树花丛簇拥的别墅里,某中学初三年级的晓莉正在举行自己的15岁生日宴会。晓莉的父亲是某合资企业的中方厂长,母亲是某洋行的高级职员,他们每月收入颇丰。为了女儿过好生日,夫妇两人不仅请了高级厨师来家中掌勺,而且父亲派出轿车,接来了女儿要好的同学。
圆桌中央美奂美仑的大鲜奶蛋糕上,齐齐插入15根五彩缤纷的蜡烛。晓莉点燃烛火,大家在烛光中围着她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突然,人群中悠悠地响起猫叫声。晓莉吓了一跳,赶紧鼓足气吹灭烛火,点灯去寻那猫儿。
“呶,在这儿哪。”一个名叫雪儿的同学拉开一只挎包,捧出一只浑身雪白的纯种小波斯猫,“这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晓莉双目顿时射出惊喜的光芒,高兴得话也说不出来了。少顷,晓莉又拥抱住雪儿,问她怎么想到送宠物的。
原来雪儿的父亲是某外贸单位的副总经理,常常飞往欧美各国洽谈生意,不久,将洋人喜欢宠物的习惯,移植到了自己家里。雪儿觉得其他同学送的生日礼物,无非是电子琴、精致相册、珍珠项链之类,自己送宠物可以标新立异,所以特意到花鸟鱼虫市场,花1000元买了这只小波斯猫。
雪儿不无得意地告诉晓莉:“嗨,我家养了好几只宠物哩,不但有波斯猫,还有爸爸从美国带回的狮子狗。我想,我有的你也应该有的,谁让我们是好朋友呢?”
雪儿话音刚落,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生日宴会在歌声与猫叫声中开始了……
黄昏,上海某中学放学了,学生们一窝蜂地拥向车棚,高二年级的小杰克(父母起的洋名),大摇大摆地推出价值2800元的“阿米尼”牌高级越野自行车,在操场上兜起风来。
小杰克的父亲在深圳当包工头,母亲和舅舅则在上海与深圳之间做建材生意,长辈们每月给他的零用钱难以计数。他从头到脚全是名牌服装,几千元一套的皮尔·卡丹西装,1000多元一根的花花公子皮带,几百元一双的耐克鞋,以及手上戴的上万元的瑞士浪琴表,使他成了全校闻名的“小富翁”。
小杰克兜里有钱,又长得帅,常常得到一些女生的青睐。他那鼓胀的钱包,使他无法留意书本儿,便将大量精力花在交结女友上。刚开始时,他还主动邀请女生们看电影、逛马路,脚踏两只船,搞起了三角恋爱。不久,一些初中女生居然自愿找上门去,小杰克便挑挑拣拣,“择优录用”,经常携女伴出入卡拉OK、夜总会,跳舞、喝咖啡。
小杰克在女生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引起了另外几个“大款”儿子的争风吃醋。一天放学后,小杰克被几个男生堵在一条巷子里,硬是被敲掉了一大笔钱,还受到警告:“少与女生交往!”小杰克回家窝了一肚子恶气,次日花大钱请了一批小流氓,将那几个男生狠揍了一顿。打此事“摆平”后,更加奠定了他在学校里的“花花太岁”地位。
早恋势必影响学业,小杰克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一,至今连张便条都写不好。有次区教育部门来学校统测,他竟吓得逃之夭夭。班主任上他家访问,委婉地反映了他的表现,其母听罢却语出惊人:“这么多女生看中小杰克,说明他有钱、漂亮啊!”班主任担忧小杰克的前途,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虚度年华,但他却给老师吃了一闷棍:“老师,你放心吧。我爸爸妈妈没啥文化,不是比你强几千几万倍吗?”
4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记者正在一所工读学校的教导处采访,门外一阵风似地闯进一位学生。该生告诉老师,自己已被录取在职校,学市场营销(他因成绩差,毕业大半年了才由父亲通路子解决出路)。记者仔细打量,只见这少年长得肥头大耳,非常健壮,颈上挂一根金鸡项链,手指上戴着白金老板嵌宝戒,身上着一套“花花公子”衣裤,一脸傲慢神色。
老师告曰:“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他就是高消费的典型。”
没想到,这位“曹操”一听乐了,接口道:“这年头讲究高消费,那才有派头噢。”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头一晃:“就叫我‘打的’大王得了”。
“打的”大王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对他从小娇生惯养,读中学后更是由着他使性子。按说青春岁月,正是用功学习的大好时光,而他却恣意讲派头,出门以“打的”为乐。反正有他老爸给不完的“一卡通”。
如此开销,得多少钱供他挥霍?记者问他每月家里给多少零用钱,他笑而不答。记者问:“600元差不多吧?”他仰天大笑,“这点钱抽烟还不够。”记者将手掌翻了翻,他才微微颔首。在座的老师们估计这小子每月的零花钱将近2000元。
这位初三学生为何嗜好“打的”?原来他认为,打得起“的”的人,都是“大款”和“大腕”,这样做人才风光。有一次,他甚至“打的”去常熟旅游。时间长了,钱不够花了,就走上偷窃之路,最后进了工读学校。
时下,上海不少中学生流行发名片,有的在名片上印有父母当官的头衔,有的给自己封个什么玩意儿的董事长、总经理、总编辑之类,然后印上家中电话号码,一些配手机的学生再印上手机号码。
小胜,就读于上海西南片一所重点高中,父母均为大保险公司的白领,家庭月收入高达3万元。小胜父母为奖励儿子考入重点中学,专为他配了一部“诺基亚”手机,以利他通讯、交友之方便。
孰料,小胜是一个捧不起的刘阿斗,他多年来就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这下配了手机更是炫耀一番,将印有手机号码的名片分发给高中同学,以及以前初中乃至小学的同学。于是,这些同学动不动就给他通手机,而他也专以打手机为乐。一次,一位初中同学为了与他商量周末去绍兴游玩的事,整整打了将近45分钟手机。这下可好,小胜每个月起码用去两张500元的充值卡,如再加上其它开销,他一个月零花钱没有2500元拿不下。
时间一久,小胜的父母发现儿子功课下降。便打算收掉他的手机,但他们根本控制不了小胜,他以退学为砝码,硬是吓得父母让了步。其父亲叹气道:“他要打就让他打吧,反正开销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的10%,只要将来能考上大学。”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从以前对品牌的忽视到注重名牌意识,这本是社会的进步,但其也有负效应,那就是当下许多中学生一味追求名牌。
小婧是上海一所中学的高一学生,她的父亲在外资银行当头,她的家就住在著名的“罗马广场”。这里是高档住宅区,几乎家家有私人小车,各家的孩子都在穿着打扮上争奇斗艳。仅以小婧为例,她身上的衣服全是美国、法国的,单脚上的意大利皮鞋就值2500元,每天还要撒上其父从法国巴黎带来的昂贵香水。
即使如此,小婧还不满意,她常常缠住父亲带她坐小车去“巴黎春天”、“伊势丹”、“东方商厦”等高档大商厦买服装。如果哪一样名牌服装超不过同学,她会毫不犹豫地甩掉,再去购最时髦的。从此,她有了一个“东方小美人”的雅号,以至她成天飘飘然,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然而,有一点小婧头脑是清醒的,她始终不放松英语学习,现在已达到4级,口语更是顶刮刮。原来,其父早已与美国加州的一所大学联系好,等小婧高中毕业就将越洋去啃洋面包,难怪她心中稳当着呢。
据上海一些工读学校的老师统计,进工读学校的学生95%是因畸型高消费所致,当下日益蔓延于中学生的畸型高消费风气,确实使人担忧。
中学生、教师和专家对高消费的看法
记者采访完这些因畸型高消费而误入歧途的中学生后,心情十分沉重,遂请相关人士对此发表看法。
上海某民办外国语附中初一学生张雯说:现在是开放年代,只要有钱就可以高消费,我老爸是一家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到底挣多少钱我也搞不清。反正我光进这所名校的赞助费就是15万元,最近我买的一双名牌鞋也不过700元,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学校花大钱的同学是很多的。
上海普陀区一所普通初级中学的初二学生文红说:我认为有钱的人可以高消费,但不能没钱却要摆阔;如果家长有钱不给孩子消费,他们为了攀比,只好去偷去抢。我的父母都是一般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供我高消费,但我也不羡慕一些富家子弟,我感到最自豪的,是自己发表了文章,挣到稿费后去消费。
北京一所名牌大学附中高一年级学生蒋伟海说:这年头高消费已成风气了,甭说咱们学校一些学生买生活学习用品直奔“燕莎”等高档商厦,就连住在破四合院里的那些中学生也讲究名牌呢。新世纪要有新气象,我认为这用不着大惊小怪,因为我们毕竟与祖父母、父母那代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安徽省庐江县一中高二学生邱志群说,俺安徽是个穷地方,比不得大城市,俺坚决不赞成中学生高消费。俺曾去过上海、合肥、南京,见到一些中学生用父母的钱像流水,心里就很瞧不起他们。俺们国家还没有富到能和美国、德国、法国比吧,总不能将艰苦朴素完全扔掉吧。
辽宁大连市某中学初三学生白萍说:我认为中学生高消费不宜提倡,但可以在心中有这个想法,因为人总希望生活得幸福、美满。现在我母亲下岗了,父亲收入有限,生活只能将就点,因此我从来不与摆阔的同学比;但我要努力读书,将来当白领、挣大钱,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
上海徐汇区一所高级中学的赵老师说,中学生高消费实际已经成为风气,我们不能单纯靠进行传统教育,而应采取疏导的办法。如果家长有经济条件的话,也可以满足孩子的消费愿望,不然,他们一旦难以满足愿望,就会与家长、老师形成抵触情绪,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我们学校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
福建省福州一中的李老师说,由于我们是全国重点学校,进来的学生层次较高,他们对高消费早已习以为常。这一现象固然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我们仍得保持警惕,防止出现一代纨绔子弟,因为生活太富裕的孩子,经不起挫折,将来难以处世,又如何为国效力呢?
广东省深圳一所高级中学的何老师说,我们深圳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许多人都富了。他们中不少人都拥有别墅、私家车,他们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有的学生已经不是高消费的问题了,而是畸型消费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一个月光打声讯电话,就花费2000多元。依我看,中学生高消费的势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后会更加高涨,我们做老师的对此无能为力。
山东省临沂县某乡村中学的陈老师说:俺们属于沂蒙山老区,绝大部分乡亲还没有脱贫,根本谈不上中学生高消费。俺们学校的学生是从电视里的广告、电视剧啊什么的,以及从城里来山中玩的富贵人家或者某些干部子弟的身上,才看到中学生高消费现象的。俺们老师感到很不公平,这种坏风气如果影响了山里的孩子,后果不堪设想。俺建议教育部门必须采取措施,管管这一不正之风!
上海甘泉中学的政工教导韩老师总结道,中学生高消费是目前多元化时代的产物,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对此必须坚决反对,因为中国仍是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导的社会,根本未达到中学生可以高消费的水平。
著名社会学家、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指出,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指的是“养不教,父之过”,败家子葬送父辈产业,现在看来“富不过两代”就完了。那些富翁自以为给子女金钱挥霍,是想提高他们的身价,实际是不但毁了后代,而且毁了自己。而社会上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富翁的钱来得太容易了,可以为所欲为。同时,我们要提高企业家、个体户的文化素质,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社会则要注意影视、图书、报刊的正面宣传,再也不能捧大款、影星、歌星了,而要多宣传艰苦奋斗、逆境成长,以净化社会空气,这对中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著名社会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认为,社会上消费分高中低的等级,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服务行业应该将重点放在中低档,高消费者毕竟是少数,遗憾的是我们恰恰重视高消费,这就助长了中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国外的企业家如美国的洛克非勒,就十分注意教育孩子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纵观中国历史,富家子弟,大多没出息。当下要紧的是政府、学校应对中学生有个约束,如新加坡规定中学生不准穿名牌,台湾不准中学生烫发,英国皇家子弟与平民同甘苦等等,我们是否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呢?
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分析道,中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对他们今后的道路至关重要。中学生品德既有外在因素,如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坏人的教唆或不良的家庭影响,品德不良和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互相影响,家庭或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点等等;也有内在的因素,突出地表现为他们主客观的矛盾。中学生青春期外形的剧变,引起心理上的很大变化,他们具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更多的是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对什么是正确的友谊观、幸福观、自由观和英雄观还不理解;对于光荣和耻辱、美和丑、香和臭、高尚品质和下流行为、公和私、诚实和撒谎等界限往往分不清。如果教育不力,或不良的外在因素比较强烈,就容易产生不正当的需要,常常可以导致有些中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甚至违法犯罪。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把握他们心理不稳定的特点和产生不良品德的可能性,发展良好的道德心理,抑制外部不良诱因的影响。如此,我们对如何教育“大款”之子就不言而喻了。
著名教育学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则建议,鉴于我国目前贫富分化在不断扩大,以及反映在教育上的不公平发展趋势,以致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哪怕成绩再好也难以上大学,上重点高中或设施齐全的寄宿制学校,而某些“大款”之子,成绩再差,只要有钱,就可以上“贵族学校”的反常现象,政府应该就此引导鼓励企业家、个体老板、少数高收入的白领阶层把钱拿出来投资教育;如果再不行动,那么,社会上“贵族学校”会越来越多,这种方向十分危险,以后会培养出一批批纨绔子弟,直到危及江山社稷,这并非危言耸听,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我们的下一代!
记者认为,畸型高消费席卷大都市的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大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的逆流,它反映了封建主义毒素和西方资本主义腐朽人生观对我们社会的影响,这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突出表现。
当前,中国尚有4000万民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许多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连几元钱的书费都缴不起;仅上海而言,目前已有十几万贫困中小学生。因此,畸型高消费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的负面影响,它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在下一代人身上培养了好逸恶劳的奢侈之风,久而久之,必然葬送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美好江山。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