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前德国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特点及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资本主义社会论文,年前论文,不同步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所经历的是一条不同于英、法、美为首的西方模式的独特的历史道路。
德国资本主义兴起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启动于19世纪30年代,大大晚于英、法。资本主义的确立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的。近代工业化滥觞于西欧。从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西欧出现了一个重商主义的经济发展时期。商业革命浪潮为近代工业化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由于各国社会的历史环境不同,也只是少数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历时100年左右至19世纪中叶实现了手工业向机器生产的过渡、实现了工业化。在英国的影响下,法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初也提上了日程,至1851年也开始逐步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英、法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德意志民族还处在邦国林立的封建分裂割据状态,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以英、法为首的“新生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欧陆的冲击由西渐东”〔1〕,巨大的工业革命浪潮使德意志民族坐立不安,加之拿破仑战争的铁蹄,使德意志的普鲁士邦在19世纪初引发了施泰因、哈登贝格的改革,破除了传统的封建农业体制。这场改革使普鲁士迈上了农业资本主义道路。
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走的不是美国式的道路,即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废除封建土地占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自由农民在自由土地上的自由经济,而是列宁称之为的“普鲁士道路”,即旧生产关系的代表容克地主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允许农民赎卖封建义务,来调整农村的阶级关系,用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代替农奴制剥削手段,容克地主自身逐渐资产阶级化。容克地主利用赎买封建义务,掠夺了农民大量的赎金和土地,逐渐把自己的庄园改造为雇佣劳动和使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农场。农业资本主义道路为整个工业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和廉价劳动力,为德国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民族开始了工业革命。英、法工业革命是在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推动下实现的。而德意志民族虽然在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于1848年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由于封建势力强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德意志民族没有实现统一,也没有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权。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逐渐实现的。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对整个德国工业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道路是在欧洲工业化潮流由西渐东的冲击下,德意志容克封建势力改革的产物。它使德国社会形成了一个以封建势力为主导地位的容克资产阶级,对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由于德意志民族长期封建分裂割据及长年战争,因而德意志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起步较晚,姗姗来迟。但是,德国却后来居上,尤其是在俾斯麦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突飞猛进的飞跃,经过30年时间完成了英国用100年时间才完成的事业,很快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工业国。至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资产阶级的软弱,导致第二帝国政治上实行容克资产阶级的半专制主义统治。德国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容克资产阶级专制政治下实现的,并没有推进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国家体制结构中没有得到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占统治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半专制主义统治,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政治上实行多政党的议会民主制。资产阶级虽然作为统治阶级初次登上德国政治舞台,然而社会民主党人任总统时间仅6年,任总理时间前后总共不到3年。由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健全和封建反动势力的肆虐,魏玛共和国议会民主政治最后被德国法西斯所推翻,在政治上出现历史性的大倒退。在1945年之前,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始终没有在政治上建立绝对的统治地位。
不仅如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在对外扩张方面比起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更具侵略性和贪婪性。为了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迟到的筵席”上抢夺一些残羹剩饭,大肆穷兵黩武,推行军国主义和殖民扩张政策,威廉二世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强国毁于战火之中。希特勒为了夺取新的“生存空间”,继续做着威廉二世的“大德意志帝国”美梦,又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世界再次推入血泊之中。德国在本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毁灭了人类数千年文明,德国人民也饱受战争之苦,深受战争之害。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使德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和壮大,相反崩溃和毁灭。
德国资本主义走上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道路,却是在二战后经过盟国对德国实行非纳粹化、民主化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德意志人民对自身民族的反思和反省,彻底铲除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在吸收外来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基本上处于相对同步协调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的。二战中的盟国塑造了一个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却使战后德国领土一分为二,德国又再度被分裂。在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的国际大背景下,又是在二战中四大盟国的外力作用下,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统一了民主德国。再次统一起来的德国,仍雄踞欧洲之首,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
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1945年前)的演变和发展的特点,构成了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特模式。自从德意志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及迈上工业革命道路以来,所走过的是一条分裂、统一、崛起、冒险、失败、又分裂、崛起、统一的曲折道路。这条资本主义道路充满了矛盾、斗争和曲折,牵动了整个欧洲和世界。德意志民族既有大起,也有大落;既有雄踞欧洲和世界的骄傲,也有令人唾弃、遭受奴役的悲哀。这条道路的发展逻辑既有顺乎历史规律,也有悖于历史规律。如何理解和解释德国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呢?
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与经济及其相互关系是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其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则是有利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外壳。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相对同步协调发展,是一般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发展道路,是由于在1945年以前这一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不同步性这一特点所制约,也即由政治民主与经济自由的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导致。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未能产生促进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动力。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身就留存有旧社会的痕迹;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未能促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扬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因素。因而,德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不但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并且还逐渐变得落后和反动,最后导致希特勒法西斯专政,使政治与经济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政治与经济的不平衡协调发展是1945年前德国资本主义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德国历史出现曲折、倒退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如前述及,尽管德国工业革命姗姗来迟,但发展很快。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使德国在50至60年代之间农村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比” 〔2〕,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巨额资金,从而加速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经过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德国“从1850年开始,以很快的速度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3〕。1871年德意志民族实现统一建立第二帝国后,俾斯麦、威廉二世在经济体制上顺应了世界工业革命这一历史趋势,满足了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发展经济的愿望,建立了基本上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容克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俾斯麦建立第二帝国后,他“让资产阶级有自由活动的余地”,“继续在清除阻挡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障碍”〔4〕,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威廉二世是一位乐于与资本家交朋友的“摩登国王”,在经济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改革。由于第二帝国的统治者支持、保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就放弃了政权上的要求,“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迅速发展经济生活上”〔5〕。因而,自从德意志民族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迅速进入快车道,出现了突飞猛进的飞跃,至80年代初就完成了工业革命。20世纪初,德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超过了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德国被迅速建成为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导、技术先进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工业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佼佼者。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重视重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另一个特点是垄断程度高,在20世纪初垄断组织已成为德国经济生活的基础,德国也完成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
然而,第二帝国政治领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由于德国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1849年以后,在积极对德国政治生活施加影响方面,资产阶级受到很大阻碍”〔6〕。虽然德国处在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但政权形式只是由专制君主国演变为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治上实行的是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容克资产阶级的专制主义统治,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有在政权上确立绝对的统治地位。第二帝国首任首相、掌握实权人物的俾斯麦,出身于一个容克贵族家庭,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容克贵族。他强烈拥护普鲁士王权和君主制度,声称他“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派”〔7〕。他用“铁和血”统一了德意志民族,又用“铁和血”按普鲁士方式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皇帝拥有统率军队、签署国家条约、任命国家官吏、召集和解散帝国议会、批准或否定一切法案的全部大权。帝国虽然也确立了议会制,名义上立法机构是帝国议会。然而,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一切法律和决议需经皇帝同意方能生效。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对帝国议会负责。因此,议会对组织政府和制定政策不起丝毫的作用。这种议会制度只是专制政体的门面,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并没有出现。而在政治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里,民主制是伴随着议会制而出现的。除了皇帝外,皇帝任命的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只要皇帝赏识,首相就是帝国全部权力的化身,俾斯麦就是这样一个人。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和首相为帝国皇帝和首相,从而形成了普鲁士是由贵族领导的、帝国是由普鲁士领导的局面。俾斯麦在议会门面的粉饰下,对内对外实行“铁血政策”,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他通过《反社会主义者法》,大肆镇压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企图消灭社会主义工人党,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在威廉二世时代,德国早已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然而政治上仍没有丝毫的进步。威廉二世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继承人,在他身上也是充满着普鲁士精神。他虽然乐于与资本家交朋友,是积极支持最新技术进步的统治者,但对内政策上仍是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他不像前任皇帝一样,还要亲自“亲政”,把俾斯麦一脚踢开。首相专权变为皇帝专制,显* 在政治体制上是一大退步。威廉二世要求首相成为皇帝命令的坚决执行者,而不是对议会负责。他极端蔑视议会,把国会议员叫作“绵羊脑袋”或“守夜人”,拒绝与议会中的政党领袖进行接触和合作。这时的德国处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尽管工业有了飞速发展,战前贵族的地位和影响仍未动摇” 〔8〕。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与经济上高速自由发展同时并存、在德国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势力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相共存、封建浪漫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及专制主义与自由民主相混合的局面,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独特的“德国现象”。俾斯麦、威廉二世是这一“现象”的两个典型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传统和现实的聚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威廉帝国之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议会制度,使德国资产阶级以统治者的身份初次登上德国政治舞台。尽管魏玛共和国的成立是在社会民主党领袖背叛了工人阶级利益、篡夺了“十一月革命”成果的情况下实现的,但对德国历史仍是一大进步,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几年、政治上是前进了,但经济上由于战争的破坏、《凡尔赛和约》的压迫和赔款而陷入极度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对共和国缺乏信心,甚至不信任。这样一个具有进步性质的共和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举步维艰,只能是步履蹒跚的蜗行寸进,并最后被德国法西斯所吞噬。这固然与经济困境和封建反动势力反对有关,但问题还是出在政治上层建筑的革命不彻底。
魏玛共和国的统治者们在共和国成立时就根本不想摧毁封建帝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只主张在继续发展现存国家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因此,封建帝国虽然在人民群众的斗争下被推翻了,皇帝被赶走了,但并没有摧毁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旧的反民主反共和的封建势力在上层建筑领域依然存在,容克文官制和大地产原封不动地被保存了下来,旧官僚、旧军官和容克贵族继续控制着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因此。共和国建立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是很脆弱的。处于领导地位的社会民主党领袖们又是“没有信仰的陈腐的小资产阶级” 〔9〕,他们竭力维护旧帝国的政治结构和经济基础。在共和国国会里,有相当一部分议员反对民主制度,如敌视民主共和制的德意志民族党和德国人民党占有63席,还有不少反民主的反动分子担任共和国政府的官员。当时人们称魏玛共和国是“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政权” 〔10〕。因此,从形式上看,魏玛共和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政体、但反民主的封建保守势力比较强大,只不过是容克资产阶级统治变为资产阶级容克统治而已。
尽管魏玛共和国政体不健全,但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从1924年开始,由于德国接受和实施《道威斯计划》,利用美国的贷款和技术,德国经济走出了战后危机的困境,进入“辉煌繁荣”的时期,出现“经济奇迹”。1927年,德国工业生产就接近战前的水平,1928年工业生产超过战前一倍多,重工业生产赶上并超过战前的水平,黄金储备也超过了战前的一倍多。德国经济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史中最壮观的一次经济复兴” 〔11〕德国再度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
然而,由于政治改革不彻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健全,经济繁荣也没有进一步推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反而趋向反动。从1925年开始、保守的极右反动势力在德国政治舞台上重新复活,严重侵蚀和危及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治。这年,老牌军国主义分子、“君主政体主义者、守旧的保守分子” 〔12〕兴登堡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社会民主党人总统艾伯特被迫下台。反动势力把保皇派兴登堡捧上总统的宝座,不仅是对旧帝国的留恋,而且是企图利用兴登堡恢复君主制。兴登堡执政后,德国上层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少旧帝国遗老遗少官复原职,社会民主党势力明显削弱,资产阶级中的不稳定分子明显右转,保守党的势力和影响大增。军国主义分子也重新复活了,像“钢盔团”一类的准军事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也蠢蠢欲动,希特勒纳粹党又重新恢复了活动。这些变化和反动势力的死灰复燃,成为威胁共和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1930年,社会民主党人最后一任总理米勒也被迫辞职。此后,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加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健全,导致魏玛多政党议会民主制发生危机。一方面,政党之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可能在议会组成稳固的联盟支持政府;另一方面,拥有群众基础的反对党议员的力量大增,他们常常使用程序手段阻碍议会正常工作,政府政策得不到议会多数的支持。在政党治理不了国家的情况下,德国不得不进入所谓“总统内阁”的领导体制,即总统根据《魏玛宪法》第48条行使在“非常状态”下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紧急法令”来维持统治。议会如果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总统就解散议会,或重新任命总理。由于多政党的议会民主制成为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最后不得不回到专制主义的道路。“总统内阁”制的确定,实际上敲响了共和国的丧钟。在资产阶级无法克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兴登堡终于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实行法西斯专制主义统治来克服经济和政治危机。
希特勒建立的第三帝国,完全是对德国历史的反动,政治上的严重倒退。他认为魏玛共和国背叛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和传统,所以将自己建立的政权称为是继承了第二帝国衣钵的第三帝国。因此,希特勒在政治体制上继承了第二帝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通过“领袖原则”和“政治生活一体化”,取消了除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在德国全面实行一党专制独裁统治,实行“以党代政”、“党国合一”的原则,最终实现了希特勒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目的。希特勒是纳粹党的元首,自然是德国的最高独裁统治者。虽然希特勒没有公开宜布废除《魏玛宪法》,在形式上保留了议会制度和司法独立权,但那只不过是形同虚设。为谋求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控制,建立“总体战争经济”体制,把德国逐渐演变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希特勒法西斯独裁统治下,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高度发展。由于军事工业的恶性膨胀,从而刺激了整个工业的发展。1936年,德国工业生产恢复到危机前的1929年的水平,1938年钢产量在欧洲名列前茅。1937年,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1%,英国为10%,法国仅为5%,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又跃居世界第二位 〔13〕。由于纳粹党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如修建高速公路和各种军事设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39年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现象。专制主义和“总体战争经济”体制使德国经济暂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优先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生产受到限制。法西斯德国经济发展是畸形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改善。由于法西斯专制独裁政治体制和“总体战争经济”体制的目的是反动的,德国终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一样,其侵略扩张政策使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彻底崩溃。
三
德国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演变和发展道路是完全不同于以英、法、美为首的另一西方模式,其重要特点是政治民主与经济自由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1945年以前)的不同步性,是由不同步逐渐实现相对同步的(1945年以后)。在1945年以前,政治上主要是反民主的封建保守势力、法西斯势力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未能像西方主要国家那样健全地建立起来;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并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垄断体制,最后由希特勒法西斯演变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政治滞后于经济的情况下,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在若干历史阶段暂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然而,因政治不但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出现了倒退,并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最后还是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威廉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希特勒第三帝国都先后覆灭。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 〔14〕。第二帝国封建军阀专制制度和第三帝国封建法西斯专制制度所产生的政治权力最终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严重对立的,最终葬送了德国资本主义,阻碍了德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由于历史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的作用,以及民族和国情方面的原因,在一定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内暂时出现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协调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同步也只是相对而言。然而,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政治与经济的不同步、不协调发展的情况却又是少见。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1945年之前为什么始终不能得以确立和走上健全发展的道路?德国为什么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政治上层建筑长期滞后于经济的情况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为什么又能在若干历史阶段得以迅速发展并处在世界前列?将另文探讨。
“九五”国家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前期成果之一
注释:
〔1〕吴于廑:《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载《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2〕迪持尔·弗里克主编:《1830至1945年的德意志民主派》(Dieter Fricke,Deutsche emokraten1830 bis 1945),科隆1981年德文版,第44页。
〔3〕胡贝尔图斯:《德意志史》(Hubertus Prinz zu lowenstein,Deutsche Geschichte),宾德拉赫1990年 德文版,第379页。
〔4〕〔7〕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Diether Raff,Deutsche Geschichte),慕尼黑1985年版,第89页。
〔5〕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第180页。
〔6〕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4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中译版,第3页。
〔8〕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三联书店1980年中译版,第210页。
〔9〕古斯塔夫·迈尔:《回忆录》,慕尼黑1949年德文版,第308-309页。
〔10〕〔11〕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下册),第549、597页。
〔12〕阿尔图尔·罗森贝格:《魏玛共和国史》(Arthur Rosenberg,Geschichte derWeimarer Republik),法兰克福1977年德文版,第184页。
〔1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948-1960)》,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3页。
标签:德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德国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容克贵族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德意志帝国论文; 德国皇帝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议会改革论文; 民族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