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的本质——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生产社会化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形式的论述,就是关于市场经济本质的论述。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二者的一致性,就在于生产及经济运行的社会化,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形式,社会主义是生产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都必须遵循社会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市场经济 本质 社会化 马克思
【中图法分类号】F015
一
自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市场经济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但是,这种讨论涉及最多的是市场的机制、市场的特征、市场体系、市场规范、宏观调控、企业经营机制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而对市场经济的本质却讨论得很少,甚至陷入理论误区。过去,我国的经济理论基本上是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借鉴来的,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现在又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受西方经济思想的局限,因此,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要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真正走上市场经济轨道,正确引导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市场经济,作为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并以这种方式来调节商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国家经济体制,大体上是在18世纪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形成的,它随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国外市场的开拓而发展起来。但此时仅仅有商品生产或商品交换,还并未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也没有形成国内统一的市场。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发展的需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才成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壁垒和行会封锁的铲除,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整个社会才以市场为轴心来协调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各种关系,市场才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按价值规律来配置各种社会资源的基本方式,从而才真正形成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是商品交换关系长期发展、获得全社会规模的发展形式,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正是因为市场经济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各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都采取了这种经济体制,并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经济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
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100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未纷纷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道路,企图运用垄断方式独霸天下,统治市场,独占原料产地,从而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但这种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却背离了人类生产发展史的基本趋势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阻碍了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垄断性的经济,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阻碍了各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的合理流动及其优化配置,使它们长期固定在某些垄断组织手中,失去了竞争带来的活力;这种垄断所造成的垄断价格、垄断科技成果、垄断市场,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破坏了生产发展的社会平衡;这种垄断还造成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所有权的凝固化、僵死化,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长期固定不变,把统治与服从的关系永久化,使新型的社会关系失去现实基础和生命活力;这种垄断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使社会的两极分化日趋尖锐。这一切都极端不利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阻挡了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
二战以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经济发达国家才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人类社会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采取一些有利于生产社会化的政策和措施,使早期的市场经济步入了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例如,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掌握全球市场和经济发展动态,建立庞大的股份公司和跨国公司,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定鼓励自由贸易的国际关税贸易协定和国际贸易的各种组织的兴起,以及发展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一切都对垄断起了某种制约和限制作用,有利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因而,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通过对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时期,即形成与扩展时期、垄断限制时期和现代发展时期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运行体制。如果说,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那么,我们更应看到,市场经济作为商品交换关系的高度发展的客观形式,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体现着生产社会化的必然形式。
二
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质,就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
但是,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却具有着不同的社会表现形式、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结果。在前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劳动仅仅作为满足自身和自己家庭生活需要的手段,不考虑整个社会的需要,也不通过社会来确证劳动的有用效果,因而是孤立的、狭隘的、封闭式的活动,还不具有社会化的性质。只有在近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分工发展到一个相当程度,各种有用劳动不是作为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而是作为社会劳动的一个有效部分和环节,即作为不同质的有用劳动,融汇在整个社会劳动的系统总体中,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并通过社会得到确证和评价。因此,劳动的高度社会分工和协作不仅是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使劳动社会化的根本前提。
这种劳动社会化的实质就在于:“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2]这就是说,人类劳动的社会化,集中体现在作为对象性这种物的价值社会形式之中,因为,在商品交换的社会里,这种价值只能用社会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而劳动的价值是通过劳动产品的价值来表现的,后者又是通过对社会总劳动的贡献来衡量的。因此,劳动借以实现的生产关系,表现为通过劳动产品交换建立起来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只能借助劳动产品这种物的价值,来评价人(即劳动者)的价值,确认他应得到的相应社会地位以及他满足个人需要的程度。换句话说,人的生存及人的劳动的价值,依赖于社会的评价和确认。
随着劳动的社会化,整个生产过程也不能不走上社会化的轨道。马克思说,商品生产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一切流通关系,“即产品所必须通过并由以取得一定社会性质的一定的社会过程;同样,这种性质也包含着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他们的产品的价值增殖和产品到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再转化”[3]。这就是说,商品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它在生产商品的同时,也就不断地把它的各种社会关系再生产出来。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时指出:在资本循环过程中,“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过程的结果,表现为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归点。总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成为流通过程的媒介,反之亦然”[4]。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要素和整个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整体,前提和结果、要素和社会效益,都在这个过程中,并且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被一次又一次地生产出来,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社会也从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在这种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价值规律不过作为内在规律,对单个当事人作为盲目的自然规律起作用,并且在生产的各种偶然变动中,维持着生产的社会平衡”[5]。但是,这个内在规律的作用并不能排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不断地追求着一种必然的趋势,即把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也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缩减到当时的社会平均水平以下,力求将成本价格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这就成了“提高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最有力的杠杆”[6]。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决定的目的。”[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经过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货币形式、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并在这种连续不断的形式交替中作为从原价值自身分离出来的剩余价值自行增殖着。资本家之所以被称为资本家,就在于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是他的活动的唯一目的。他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购买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原料的目的,不是为自己生活需要服务或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也就是说,不是要取得使用价值,而是谋取货币的不断增殖,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即增殖他的资本。因此,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都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自身自行不断增殖的运动。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的资本执行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职能,他才有历史的价值,才有“绝对的历史存在权”。“他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8]。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劳动者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成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就是资本家“也不过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9]。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实际上是以社会化的劳动为基础,以生产交换和流通为形式,为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物质条件的社会过程。如果剥掉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市场经济作为生产社会化的表现形式这一实质就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市场经济虽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和阻碍。这首先表现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使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优化的程度;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限度的增殖为决定性的目的,把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变成以价值为主体的资本自身自行增殖的运动,把生产者和管理者都异化为物的工具,使生产和流通的整个过程丧失了人的社会目标和意义;再次,在这种状态下,价值规律只能作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必然性,在人们追逐最大利润的偶然的活动中为自己开辟道路,人们不能自觉地运用它来调节和维持整个生产发展的社会平衡。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才有可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和发挥,才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局限和束缚。
三
生产劳动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必然带来经营管理的社会化。市场经济的经常趋势和发展规律决定着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必然使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越来越“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10],生产资料同个别劳动者和管理者相分离,只有通过市场竞争和选择的中介,才能使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及管理者的优化组合,从而使生产要素在全社会得到合理配置。这意味着,任何企业或任何企业主,只有名义上或法律上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因为,这种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实质上取决于经营管理,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连年亏损,企业就要破产,或被别的企业兼并;只有经营管理完善,才能取得效益,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才能真正实现。如果生产资料被闲置在那里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能进入社会的生产流通过程,则会变成僵死的废物,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要进入生产流通过程,取决于经营管理。然而,经营管理的好坏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尺度,它不仅取决于适应生产社会化、市场竞争和社会需求的程度,而且取决于现代经营管理科学的发展和高新科技手段的采用等等。总之,经营管理是根据社会的统一的先进的规范化要求,旨在不断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规范企业及其职工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社会化的运动机制。
我们之所以说这种经营管理是一种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是因为:第一,各生产要素的结合,主要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不是由个别企业主或资本的所有权来决定,而是由市场的竞争和选择来决定的;第二,经营管理的原则和标准,不是由企业主或经理的个人意志和志趣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市场竞争和社会需要的根本要求决定的;第三,经营管理不过是提高社会生产率的一种手段而已,目的在于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就不能满足自己企业及职工的需要;第四,这种经营管理的结果,既为社会规范企业的活动,提高企业的素质,也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了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生产过程,都是由产品的价格来调节的,而起调节作用的生产价格,又是由利润率的平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在不同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来调节的”[11]。这就是说,生产价格和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在市场竞争中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源的流动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由于利润率的平均化,等量资本无论投入到哪一个部门,都能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等量的利润。因此,企业的经营生产要素组合运行过程就被纳入了利润率平均化的社会生产过程,管理必须选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经营决策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方向。换句话说,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进行的主观人为的过程,而是一个主观适应客观、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社会化过程。
在这里,不仅是生产价格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社会形成,还有法律规范的建立,国家财政的重要举措,金融政策的稳定性,税务管理和监督的健全,以及高新科技手段的发展等等生产和流通的社会环境条件,都会制约和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反之,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环境条件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有力地表现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化的实质。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即生产和再生产着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规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12]。由于生产流通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与社会经济形式的再生产过程,因而这些物质条件和这种历史规定的社会经济形式,就既是生产流通过程的承担者和社会关系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化大生产赖以进行的前提,同时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的结果和创造物。不仅生产流通过程、经营管理过程和社会的物质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形式,成为统一的有机的系统整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财富只是作为社会过程而存在,这个社会过程表现为生产和流通的错综交织”[13]。这种社会财富只有在生产和流通的社会化过程中,才能保持和增加它的价值;它一旦脱离生产和流通过程,就会失去作为社会财富的真正价值。
因此,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作为生产者的财产的资本和作为生产资料的财富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社会财富,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和社会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者个人或生产企业不过都是社会生产的委托人。正是因为如此,单个生产者或生产企业都无法适应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生产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不得不联合成一个企业集团,甚至成立国际性的企业集团,以便调节生产和销售。但是,这种形式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因此,在有些部门,只要生产发展的程度允许的话,就把该工业部门的全部生产,集中成为一个大股份公司,实行统一领导”[14]。这是一个社会所有单个生产者分别进行再生产的职能,向联合起来的生产者进行再生产的职能转化的历史性过渡。这就“已经最令人鼓舞地为将来由整个社会”来进行调节生产做好了物质准备[15]。
这就是说,生产社会化和经营管理社会化的发展,必然缩短活劳动的时间,增加资本的积累,同时也使资本以股份制的形式相结合,从而加快资本的积聚;而随着资本的集中和积聚的增长,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社会财富的重要形式,同社会生产条件一样,越来越转化为一般的、共同的、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生产社会化和经营管理社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它不依社会制度为转移,资本主义制度只能阻碍这种社会化的历史进程,并不能改变这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孕育起来的生产社会化和经营管理社会化以及社会财富社会化的发展,只有在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障碍之后,才能得到真正充分的展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地为生产社会化、经营管理社会化和社会财富社会化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促使它们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一切不利于生产社会化和经营管理社会化的环节、方面和措施等等,都必须加以改革。自觉地认识和理解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才能帮助我们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正确的发展轨道。
总之,市场经济的本质就在于生产社会化、经营管理社会化和社会财富社会化,因此,它不仅仅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经济;它还是维持生产发展的社会平衡,提高劳动社会生产率的最有力、最有效的社会经济保障;同时,市场经济也是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它为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新型社会形式的现实基础;最后,市场经济使社会财富(这里主要是指资本和生活消费资料等)越来越转化为一般的公共的社会占有和使用的财富,这就为社会的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前提。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市场经济的“文明的本质”就在于,为了保证必要的、同需要的发展相适应的累进的扩大再生产,不断地追求剩余劳动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比已往的任何社会形式,都“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6]。所以说,正确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我们认为,这种关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深化我们对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收稿日期:1997—13—10
注释:
[1][2][7][8][9][10]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6、88、257、649、653、831页。
[4]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116页。
[3][5][6][11][12][13][14][15][16]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95、995、996、998、925、650、495、495、926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生产社会化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社会再生产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统一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