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篷车论文,科技论文,我校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9;G311
文献标识码:A
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所属重点农业高校,一贯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华东、服务全国”办学理念,把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近年来,我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科技下乡活动,专门成立科教兴农办公室,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由专人负责每年拨出专款,组织专家、教授,以多种多样的“科技大篷车”形式送科技下乡,并且做到“常下乡”,保证了科技下乡活动持续正常、有声有色的开展。
1 概况
80年代末,南京农业大学就以“大篷车”作为科技载体,送科技到农村、到田头。通过举办科技大集,开展科技讲座、现场咨询、技术指导等活动,积极向农民群众介绍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并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教基地,召开座谈会及利用广播、电视、科普书籍和资料等形式,向农民直接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及实用技术。经历10多年的不懈努力,南农大“科技大篷车”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科技“智囊团”和向农民传递国内外信息的一座流动桥梁。5年多来,“科技大篷车”的辙迹遍及江苏60多个县(市)、200多个乡村,还多次到江西、安徽、湖北等外省市参加科技下乡活动,为几十万农民进行了技术服务。帮助许多农村建立起支柱型产业和主导产业,推广了200余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央、省市及地方报刊不断发表科普文章,由中央、省市及地方电视宣传科技成果和普及科学知识150多次,答复咨询电话和书信近8万人次。我校为江苏6县选送了科技副县(区)长16人,为农村基层培训了村、乡长3万多人次,与60多个县市进行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通过科技下乡,学校教师与地方合作实施了180多个国家、省、市项目,已成为60多个园区和基地科技教育依托单位,每年有近3000多人(次)师生在乡村蹲点巡回指导和服务。据初步统计,南农大通过送科技下乡活动和项目实施已累计为社会创造300多亿元效益。
2 启示
A.“科技大篷车”是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具体行动,能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发挥积极的作用。
(1)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转变了农民和干部的思想意识,帮农民找到了致富项目与常下乡的活动点。科技大篷车为广大农民、乡村干部和农村推广教育人员进行科技知识“充电”,推进了乡村农业科(技)普工作的开展。在科技下乡活动过程中,专家教授把最新的信息和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的同时,也给他们送去了先进的科学思想和致富思路,改变了农民传统落后的某些思想意识。例如,南农大在为全国科教兴村计划试点村凤阳小岗村进行二次创业规划时,专家们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图文并茂的介绍,使当年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带头人严俊昌、严宏昌大开眼界,他们表示:“以前,我们搞创业、搞结构调整,那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没有底,看了专家的设计,更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抓住机遇、紧紧依靠南农大的科技和教育来发展小岗经济,依靠规划,早日把蓝图变为现实。”当专家教授为农民作技术培训时,一些新老农技员早早地从几十公里外的乡村赶到讲课地点,在为县乡领导作宏观农业报告时,乡村农技员也积极参加旁听。专家教授下乡到成教中心,特别受成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欢迎。例如,我校曾组织到盱眙仁集乡成人教育中心开展“科技大篷车”活动,在听完林教授讲授野鸭生产技术后,该乡群众自发组织到乡政府,强烈要求政府与南农大教授合作研究,以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经过论证,后在该县科委支持下,确定了对野鸭产业化中难题进行立项研究。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丰县。我校“科技大篷车”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了解到该县农民果树生产中难题后,在有关部门帮助下,经过论证,确立了“果树芽变机理和应用研究”等多项研究。
(2)通过科技下乡促成了校地两方全面合作,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我校早在80年代末就到东海科技下乡并与江苏东海县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先后选派科技人员7人任科技副县长,长期培养乡村农业技术骨干,每年培训人次达千人以上;1991年就为东海县培养委托定向生60名;为该县培训科技骨干500多名,其中研究生40名,全县每个村长都受过技术培训,还开展了全县村干部中专班学历教育等,累计已培训5.4万人次;先后承担东海县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4期、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3期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工作,使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普遍得到显著提高;每年都派出农学、园艺、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植保、土肥等农业开发专家小组驻点巡回指导。10多年来,南农大从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成果推广等多方面为该县进行综合开发服务,初步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稻麦、油料、蔬菜、果品、水产、禽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累计推广新技术,引进良种,改造低产田等,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近3亿元。
(3)人文社科与自然学科相结合送科技下乡,为农村发展策划与规划。近年来,我校把科技哲学、农业经济、农业发展战略等社会科学与计算机、农业信息和农业科学密切结合,以农业和生物技术成果为依托,组建未来农业与休闲农业研究所,动员和组织农学、园艺、畜牧、水产、土地管理、农业经济、食品加工等多学科的专家,发挥多学科联合的优势,承担、参与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和三峡旅游农业、无锡马山现代化观光农业、南京百灵鸟园、昆山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溧阳天目湖休闲农业园区、上海莘海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建设。为帮助安徽凤阳小岗村实现第二次腾飞,以实现名校名村相结合出名品、精品,南农大党政领导多次带领专家赴小岗村送科技下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凤阳县与南农大的全面合作。其间,我校主动支持5万元规划费用,负责制订小岗村现代化建设总体策划和规划方案,现已完成专家论证,并开始实施。同时还在小岗村种植十亩示范果苗。应安徽省政府的邀请,翟虎渠校长再次带队参加安徽省政府召开的小岗规划方案实施工作会。会上,许仲林省长对南农大制订的小岗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在保证规划的实施方面作了具体部署。目前,我校已经策划、规划了50多个各类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现代化试点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专家教授“常在乡”、“在乡下”,从课题立项到成果产出直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我校有一批送科技下乡专家或课题组“常下乡”、“常在乡”、“在乡下”,把科学研究与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结合起来。如农学院棉花课题组与棉花生产基地县灌云县挂钩合作,“八五”期间完成了“百公斤皮棉优质成铃技术”研究。在“九五”期间进一步发展为150公斤皮棉超高产栽培技术并在该区试验取得成功。高璆等教授利用攻关成果,长年在灌云棉花生产第一线巡回指导,培训技术人员,进行田间生产服务,使灌云县27万亩棉花皮棉平均单产达101.3公斤,棉花生产亩产量在江苏省历年保持第一。1997年4个百亩方皮棉单产达164.3公斤,攻关试验区皮棉亩产则达172.7公斤。通过技术示范,有力地促进了该县棉花星火产业的建设进程。为此,灌云县被江苏省列为棉花生产科技示范区,棉花“150工程”被特批列为国家科委“九五”重大攻关项目,形成了“教授-干部-农技员-农民”以及“学校-政府-企业”的双向成果转化模式。我校蔬菜专家吴志行教授了解到灌云大豆原种场连年亏损,农民职工下岗,经过论证,为该场选择了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效益高的蔬菜种苗项目,他长期蹲在村里,亲自指挥建起适用的土温室,手把手教农民学技术,使农场当年扭亏为盈,每年增加收入80多万元。
(5)特色专业与特色产业相结合,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近年来,我校送科技下乡积极参与地方特色产业建设,为农民致富报务。其中,江苏省射阳县洋马乡是一个具有三十多年中药材栽培传统的乡镇。自1995年开始,我校成立不久的中药材学科专家走进洋马乡,与该乡签订药材生产合作协议,五年多来,举办了20多期培训班,近3万人次受到中药材、种植管理、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其中有46人已成为技术骨干;联合组建华东中药材研究所,进行中药材生产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在上级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中药材品种筛选,专用肥开发,病虫防治及田间栽培模式研究并将成果大面积推广。目前,该乡已形成以菊花为主,玄参、芍药等多个品种的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开发出保健药茶等系列产品,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全乡农副总产值达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100元,其中50%来源于中药材生产。
(6)政学研产经合作,共同探索丘陵山区科教兴村之路,使傅家边变成“富家边”。早在80年代,南农大和南京市溧水县就把傅家边村作为南京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基地进行合作开发与建设。由南农大有关科技人员驻村调查研究,帮助村里策划、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该村定向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科技骨干,进行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实施综合开发,扶持主导产业,走科教兴村之路。在区域治理、小流域综合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傅家边由1983年前遍地荒山秃岭发展成为第一产业种养殖业、第二产业加工业到第三产业流通领域及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共同努力,傅家边村民人均收益增长16.8倍,实际收入达到4000元。一、二、三产业总收入增长24倍。该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7)技术入股,共建科技企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南农大多年来借助成果技术优势,广泛主动与地方农村进行多方面合作,扶持支柱型产业,为科教兴村计划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我校技术转让主要有种子、农药、肥料、兽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受让的单位遍及江苏、上海、安徽等十多个省市,取得了上百亿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校转让给红太阳集团的农药灭铃皇,仅1993~1996年便换回棉花生产损失26亿元,正是凭借这些技术,南京红太阳集团已由难以维持的小厂逐步发展到年销售收入7亿元的企业。1998年我校高科技产品龙舒泰以1500万元价值转让并参与红太阳集团建设,1999年我校高科技产品——转基因棉花南抗3号与红太阳集团合作推广,目前已推广到河南、湖北、山东等全国十多个省市。此外我校当前还正在与一些地方主要以技术入股为主共建无公害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或公司,生产出优质农产品。
B.“科技大篷车”是科教兴农战略实施有效形式,也是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的一个创造性举措。
通过参加“科技大篷车”活动,年轻教师可以开拓视野,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学和科研打下较好的基础;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还可以充分发挥老教授、特别是退休专家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作用;可以为农民和基层干部直接送去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还可为他们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及产品销路等信息。使科教兴农战略在广大农村得到实施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1)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面对入世,经济全球化,农技推广、成人教育、文化科技等体系在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科技人员待遇、知识结构、专业人才比例、推广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造成了我国一些地区推广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造成了新技术、新品种无法推广或多种磨损,使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遇到了不同程度困扰,大力开展“科技大篷车”活动则有助于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①“科技大篷车”活动通常是由学校和政府部门共同组织与实施的活动,在组织和技术上有保障;②在实施的途径和方式上灵活多样,我校“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的主要途径是自行组织和参加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常年参加地方县市的科技下乡活动;③“科技大篷车”活动一般组织农学、植保、园艺、肥料、畜牧、兽医、食品、社科等方面的专家10~20人,针对地方需要常年派出单个或多个专业的教师下乡咨询、讲座、巡回指导、现场解决实际问题;④通过新闻媒介、电话咨询、科技咨询信息等形式和载体,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⑤加强“科技大篷车”下乡返样后的信息处理、问题回复和邮寄各类新品种等方式。在每次送科技下乡过程中,专家教授都给农民留下了联系的方式,农民随时可以同教师和学校取得联系。学校处理各类信件上万封,咨询电话上万个,还为农民邮寄各类新品种,联系咨询专家。
(2)由农业院校与政府部门共同制订大篷车具体实施方案,具备系统性强、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综合性强等多方面优势,在解决农村、农民和农业方面实际问题时,更能对症下药。为了组织好“科技大蓬车”活动,使送科技下乡的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我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在科技下乡前根据农民和基层所点的“菜单”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从制订下乡方案入手,针对地方产业特色,以及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资源,精选适用科技资料和产品、品种,并按照老中青搭配、专业优势互补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配有关专家下乡,尽可能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解。
二是下乡期间根据内容需要选择适合的形式。如对大面积或普遍性的问题,大多采用讲座形式;个别性或特殊性问题,则采用科技大集、现场指导方式,或者采用现场指导与讲座、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使科技下乡活动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求,使科技下乡活动取得最大的效果。
三是科技下乡后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和成果及时总结和宣传。我校“科技大篷车”活动时多条大幅标语和60块展板、100多种展品、产品、品种、资料书籍、整齐的专家教授队伍在乡村出现,每到一地都受到农民的青睐。由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积极配合,每次都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省、市(县)的电视、电台、报纸的大力宣传,使我校“科技大蓬车”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送科技下乡的形式。此外,在科技大篷车活动同时,还从科教兴农战略高度开展农村社会调研。目前已公开发表文稿30多篇。这为地方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具有流动性强、灵活性强,加上新闻媒体参与和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运用,覆盖面广,影响面宽,可为多层次、多系统农业部门和农民开展有效的服务,非常适合在农村大范围内组织开展;“科技大篷车”活动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能成为政府、农民与专家教授之间的流动桥梁与不断的纽带;实践已经证明,“科技大篷车”活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有效形式,也是我国农业大学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创举,还是抵制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普及法律、卫生等科普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三下乡”的重要内容。
3 建议
(1)“科技大篷车”活动的成效大小关键在于政府和科教单位领导的重视。建议政府部门和科教单位共同成立“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工作领导小组,在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和领导下,由科教单位牵头组织有关农业科技专家,常年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到田间,为“三农”服务,同时建立各种类型送科技下乡活动的科技教育专家库,加大“科技大蓬车”送科技下乡力度,有针对性地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服务。
(2)“科技大篷车”活动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送科技下乡为“三农”带来了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科教单位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有相当的经费支撑。建议将“科技大篷车”项目列为“十五”规划,重点支持科教单位的专家下乡进行指导的“大篷车”活动及必要的设备费用。政府可将“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与有关部委工作相结合,比如:可与农业、科技、教育、财政、建设、环保、水利、妇联、共青团等单位支农涉农工程项目相结合,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3)进一步加大“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的力度,这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关注。“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取得的成效,离不开县、乡各级政府的支持,县、乡政府在组织实施和工作条件方面要大力支持,在财政方面也要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科技大篷车”活动。同时,各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关注“科技大篷车”活动,应从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传播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等方面,广泛深入宣传科技下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科技大蓬车”送科技下乡活动。
总之,我校在“科技大篷车”活动中,为地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组织和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校将以崭新姿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和科技方针政策,抓住加入WTO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契机,使“科技大篷车”更好地为新时期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在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大显身手,做出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