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学品德教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趋增强,对国之栋梁的品德教育深化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自该项工作开展至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凸显,包括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教育内容的枯燥感以及该项工作的深入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等。而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手段,在充分结合我国传统美德及语言精髓的前提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通过丰富教学方法和途径,将内容与历史、文学等学科结合,开发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社团教育活动,将心理学等其他理论经验运用到教育过程中等对策来解决现阶段中小学品德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该项研究的深化和有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品德教育 对策
中小学品德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对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开设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及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修订)》之后,明确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思想提出了具体要求[1]。现阶段正是我国社会体制转变深化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受到空前冲击,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一些校园出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等方面产生了偏差,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这一群体的思想品德水准和高度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在中小学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需要认真关注并解决,极具重要意义。
中小学品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为课堂式教育,通过品德教育课本的讲解进行说教式的教育。以学校为教育基点,除课堂教学外,利用主题班会、课间活动以及个人优秀事迹的宣传教育为辅助手段。课程改革前后对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和数学、外语、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深度进行了改革,而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深入挖掘并考量其教育形式和方法。思想品德作为一门辅助性课程,在授课时间和学科重视程度上明显不足。
存在的问题
教育基点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目前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多数依赖于学校这一平台,通过正常的学科设立和课时分配来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但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而为形成独立的理性学习思维的阶段,单纯的灌输品德教育内容,生硬的课堂授课对于品德教育的成果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忽略了教育对象的思想特征,继而导致品德教育工作受到局限。
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思想品德的课程内容更新调整的节奏不能与当今社会发展和生活步伐的加快相适应。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课本中的语言、示范案例不具备时代特点,无法与现实结合,与时俱进,甚至出现了在小学讲人生观、世界观和共产主义,进入大学反过来进行养成教育,进行行为规范,文明习惯,即“中学生学大学知识,大学生学小学做人道理”的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象,使思想品德教育变成了一种落后式的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从教育方式和手段,还是可是安排和内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都没有被认真的贯彻落实。尤其是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是非价值判断的初级阶段,该阶段的思想品德培养将会影响其成人后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这是成熟个体综合素质体现的雏形。所以,现阶段我国对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落实被忽视。
解决对策
原则
首先,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既要结合传统也要与时代步伐同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历史悠久,淬炼出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优秀品德。这些品德的作用是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状态,这种优秀品德都需要教育传承。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点要求中小学品德教育一样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事的发生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式的体现在生活中,表现时代特点。
其次,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有立体性。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育模式已不鞥满足中小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需求。呆板、枯燥的教学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处于尴尬境地。所谓教育的立体性包括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动态性以及教育方法的多方向性。教育方式的扭转即将传统授课方式从单一方式转变为多种方式,课堂形式由课堂授课转变为以生活为基点捕捉教育时机,建立隐形课堂。教育内容的动态性就是要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保留部分传统美德传承的基础上,通过新鲜内容的注入,将内容动态化,更富生动性。品德教育本省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教育学中的一个分支,在实践中运用到了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要多利用和借鉴其他领域的方法和结论来进一步深化品德教育的研究,加快中小学品德教育实践的进步。
第三,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社会充分利用[2]。思想品德教育是学习哦啊教育的组成部分,教书育人的道理中已明确清晰的阐明了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要在学校开设品德教育课堂,系统和规范化的进行品德教育工作,更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家庭和社会在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丰富课堂教育内容方法
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枯燥、单一,缺乏创造性,不能启发、引导中小学生自主、积极的思考,这与课改后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同时也忽略了有效发挥品德课程教学的功能性。所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调整创新。首先,品德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以理论知识为载体,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起点,在教学内容中丰富学校、家庭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优秀事迹学习、课余集体活动的参与等让学生们去体会和感悟,学习团结精神、互帮互助,体会奉献精神,感受善良、诚实、珍惜生命、热爱集体、保护环境等优秀品德。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在对其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客观的让他们区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逐步引导式学习正确且客观的是非对错观念,侧重于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以培养其正确的品德观念。
利用社会组织进行品德教育
家庭是中小学生获得教育成效最直接的环境,也是教育成果最行之有效的氛围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氛围的熏陶和引导对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其他国家在中小学生品德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配合。比如,美国对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包容体系,除学校这一品德教育基础阵地外,通过社区、社团、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形式构建了更为有效的教育环境[3]。发挥社区机构的组织性和能动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趣味竞技赛、幸福家庭评选等集体性活动。通过活动参与培养和教育中小学生家庭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父母间的亲情,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以及家庭团队对社会的责任感。经常鼓励中小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比如户外运动俱乐部、绘画协会、舞蹈队等社团,在社团学习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的培养等。引导和教育中小学生参加公益团体,做社工、有义举,体验社会责任感。
开发课外品德教育方法
品德教育的课堂不单单是指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结合历史、地理和社会时事等开发课外品德教育的新方法,丰富品德教育的内涵,拓宽教育方法和思路。我国汉字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利用文学作品开展中小学品德教育是将品德教育工作更为感性的诠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传世经典之作都不同角度的表达了不同品德教育的内涵[4]。通过定期阅读《儿童文学》、《青年文摘》、《意林》等期刊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培养了热爱阅读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另外,结合时事类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重大举措,更能有效的强化品德教育成果。如姚明为保护野生动物做的公益广告,明星的粉丝效应让喜欢姚明的中小学生主动式的接受并实践保护野生动物是做有助于生态保护的举措;汶川地震,举国上下在悲痛之余纷纷伸出援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捐款捐物,诸多感人事迹通过媒体传递于每一个国人,而中小学生作为敏感群体更是耳渎目染,体会着爱国主义和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这些现实的品德教育案例对中小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实践教育。
运用其他领域知识深化品德教育
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品德教育这一研究范围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利用和贯通。通过不同学科、研究领域的相互借鉴、思考方式的应用,优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受教育者即中小学生群体的需求;忽略了与受教育者间的沟通和交流;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者所需具备的素质[5]。这些方面的忽略导致对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不能在平等、畅通的条件下进行,教育者的授业态度和语气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受教育者没有平等的话语权,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等造成品德教育无法深化。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基础。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按级别氛围五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中小学生是一个需要被老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的群体,他们渴望得到这种重视的关注度,要有效利用不同需求的阶段特征将教育方式和内容转化为可接受的需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13.6
【2】王拴柱.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3):63.
【3】廖秋梅,陈冬林,阳锡洲. 美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概况、特点及有益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2,(8):77-78.
【4】樊幸,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新探.文教资料,2008,(3):118-119.
【5】谢云天,王春华.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学视野.教学与管理,2011,(10):31-32.
论文作者:苏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品德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中小学生论文; 中小学论文; 教育工作论文; 社会论文; 课堂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