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优化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打牢学科基础,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做准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贯彻课改理念,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堂中发现学习乐趣,掌握相关知识,这其中就涉及到很多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就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一、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技巧的作用
1、引导作用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提问,能够及时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迅速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避免学生心不在焉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需要认真思索、运用所学知识,这也可以端正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给予表扬,学生也会为自己的认真学习感到自豪,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学习,如果回答错误,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没掌握的知识点,无形中会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重视。其次,有技巧的课堂提问,教学效果更佳。教师有技巧地开展课堂提问,可以更加准确的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抛锚的情况,随机提问肯定不如直接对该学生展开提问有效。同时在提问时间点上,也应该结合提问效果有所把握,还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它的难度、知识关联性也需要注意。
2、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有技巧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复习到相关已学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开展与已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提问,使学生联系运用已学内容,对学过的知识复习整理。如果教师所提问题与当前学习关系密切,也可使学生对知识点再学习,加深学习印象,强化对知识点记忆,从而有效巩固学习成果。
3、快速反映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课堂提问也是一种检验方式,这种检验方式耗时短、涉及面窄,可以及时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出来。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正确,说明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如果大多数学生都答不上来,就说明教学过程有所不足,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避免学生遗漏知识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展开提问,学生需要仔细聆听老师所说的英语句子,然后用英语回答,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熟悉英语单词的发音及英语语言表达节奏,又能让学生实际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回答问题,将自己组织的英语答案清晰的表达出来,也是对自己口语能力的一种锻炼,老师再对学生的英语表达和发音予以指导,从而在对话中提升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二、有技巧地开展课堂提问的相关策略
1、教师所提问题要简单易懂
课堂时间宝贵有限,课堂提问的问题更不能随意不限制,问题要简单易懂,指向课程内容明确,课堂提问只是众多教学方法的一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是否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进行课堂提问快速达到其教学效果,这就是成功的。一节课总共几十分钟,英语提问,对初学者来说,本身就涉及着英译汉、汉译英的问题,如果提问的问题难度再过大,学生一时半会也难以作答,让学生继续思考,无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课堂上学生难以作答的问题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性可能很松散,难免会有目的性不明确的嫌疑。
2、提问过程要目标明确
这里所说的目标既包含提问对象,也包括提问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情况都是未知的,所以教师在采用提问教学时就要目标明确,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提问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从而使他专注学习;对所有学生提出上节课相关问题,旨在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课堂尾声提出与下节课相关的问题,旨在加强学生的预习工作。
3、合理把握提问的时间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提问,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刚上课的时间开展提问,有利于将学生的心思从课间带回课堂,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在课堂进行到一半时,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分散,这时就需要及时调节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课堂提问,使学生在下半节课中也能够保持专注,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接近尾声时,开展相关提问,可以对课堂进行总结,也可以提出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做好新课学习的准备工作。
三、小结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提问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复习巩固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课堂提问的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对于英语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重视这一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技巧的展开课堂提问,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
[1]吴平.探析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95-96.
[2]方志刚.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J].校园英语,2017(11):148-148.
论文作者:郑佳爵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英语论文; 知识点论文; 教师论文; 技巧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