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若干创新教育主张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面向知识经济的重要对策。目前,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一个国家要顺利地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要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国外有不少教育家、心理学家就此提出了许多主张、建议,值得我们借鉴总结。
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创新教育专家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原则:(1)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2)尊重学生的想象性和别出心裁的念头;(3)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间或让学生做些事,但仅仅是为了练习,而不进行评价;(5)从因果关系上展开评价。贯彻这5条原则的具体方法有: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设想;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在他认为可能的领域中去争取成功;强调个别差别的美学意义;减少压力、反对惩罚;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不断去挖掘学生身上尚未发现的能力;积极地看待失误,在建设性气氛中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只要可能,任何时候都对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表示认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观念;在学生中培养一种相互交流;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加决策活动;谨慎使用批评手段……托兰斯在调查中发现,所有这些做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行为都有明显的积极效果。
托兰斯进而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具体建议:(1)形成一种全国性的更利于表现才能与创造力的风气。在这种风气中,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得到尊重,而且整个社会承担起使儿童的创造潜力得以充分发展的责任。教师、父母、社会都要容许孩子有犯错误的自由,对各个领域中的真正具有独创性的努力都应持赞许态度。(2)给儿童,特别是3~6岁的儿童提供适当的经验,以发展其协调形象化艺术的、音乐的、戏剧的、舞蹈的动作的能力,而且应该把这些能力看作教育的基础。(3)应当寻求多种方式去奖励儿童多种多样的创造成就。(4)应设置更注重持久训练和更具远见的课程,如在课程中留出适当的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对未来更广阔、更丰富、更精确的意象。(5)须提供一个有利于发展能力、技能和自学所必需的动机的环境,特别是一个创造性发展所必需的“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保证创造才能的发展壮大。(6)应为集体学习和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学儿相互合作的能力。(7)应承认思想上多方而的分歧是事物本质的一部分,承认多种多样的才能的价值,鼓励儿童用各种不寻常的方式观察事物,提高对那些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观察事物和思考的人的容忍力。[1]
著名创新教育专家哈尔曼为教师们列举了12种有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做法:(1)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行试验和提出假设。创造型教师决不会把自己所有的问题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认识事物,即培养学生的自我首创精神。(2)在班上倡导互相合作的态度,使集体的创造力得以发挥。(3)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拓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材料的束缚,能灵活地应用新颖的材料,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采用专门的创造思维训练法,促进创造思维过程。例如鼓励学生回忆和自由联想;区别不同的问题,找出彼此的联系;琢磨不寻常的思想和奇异的猜想;鼓励学生提出主张,哪怕是荒唐的主张;更多地注意视听对象;鼓励学生用不为人知的方法去使用常见的物体;鼓励寻找不为人知的方法使用材料和概念;鼓励编讲故事、智力游戏和笑话。(5)推迟判断。向学生预示结果和方法会阻碍学生的探索。因此,应该对结果和调查迟下结论,即使是有定论的结果也允许重新质疑。对学生的错误不应当看得过重。教师必须明白,所有富有活力的思想形成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给他的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允许他们偶尔出错。(6)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变换观察角度和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要墨守成规。(7)鼓励学生独自评价他人的进步和成绩。不要依据小组的标准,因为它不仅不适用于创造性学习,而且有害。训练自我评价是创造性行为的一个重要范畴。(8)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感觉敏锐的人。使之对其他人的感觉、情绪、视听的印象,以及对社会、个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9)对问题十分重视。应该很有兴趣地对待学生的提问,不应讨厌,更不应拒绝学生提问。同样,教师的提问也不应只限于学生课本和教师手册的内容范围。他的提问最好能引起学生产生几种不同的回答。因此,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同样重要。(10)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材料、工具、概念、思想和结构。与不同事物的积极接触会促进创造性,因为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11)培养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创造型人才往往在没有保证的条件下,在迷惘和因难的局面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挫折耐受力强的学生,其创造潜力比其他学生要大。(12)引导学生抓住整体结构。教师应重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对其作合理的编排,将教学内容系统地介绍给学生。[2]
盖泽尔斯和杰克逊在他们共同研究发表的《创造与智力——富有才智学生的探讨》一书中,为担负发展儿童创造性责任的教师和父母提供了10条意见:(1)智商与创造力不能等同,在中等智能基础上,可以培养出较强的创造能力。(2)教师除认可求同的行为外,也要鼓励建设性的求异行为。(3)教师应当支持鼓励合理的向群性和离群性的行为。(4)教师要协同有创造性的学生共同探索,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5)要鼓励学习、求知和好奇的行为。(6)教育者要培养学习的转移作用,培养学生在许多观念中去寻求共同的原则,能够运用比喻、明喻或暗喻表达生活的经验,鼓励幻想性的游戏、文艺写作或自然实验,使其在观察事物时注意部分和整体的关系。(7)教师应当积极地建设性地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地尝试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养成开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8)教师要协助青少年认识和估计目标的现实性和争取成功的概率性,使他们在累积的成功经验中树起自信心,为未来更庞大、更重要的创造发明的行动奠定基础。(9)考试制度和方法必须补充更有意义和价值的评判工具。(10)教师在做人教学各方面,要经常地鼓励学生的创造表现。[3]
二
从上面所介绍的几种创新教育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创新型学生。从理智上讲,没有一个教师不乐见自己的学生成为创造者或发明者,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一定喜欢创新型学生。据托兰斯的研究,创造性高的儿童常具有三种个性特征:(1)顽皮、淘气、荒唐与放荡不羁;(2)为所欲为,时逾常规;(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4]创新型学生的这些特征,是许多教师不能容忍的。他们不懂得,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在那些顽皮、淘气甚至越轨的行为中,很可能包含着儿童天真创造性的萌芽。
创新型学生的创造性常常是潜在着的,蕴藏在某种素质之中,不到条件成熟,不会显露出来,而种种缺点却无时无刻不表霹在外,教师容易看到学生的缺点,而看不见他们的创造性。所以教师必须全面认识并正确引导创新型学生,才能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2.创设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消除抑制创新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使其不受传统的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权威;新奇的念头、别出心裁的设想能受到教师、家长、班集体的重视、尊重、赞扬和鼓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条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时,他会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也不怕别人的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罗杰斯认为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形成以下特征:(1)承认自己,不怕别人讥笑或非难;(2)情愿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愿压抑、歪曲或隐瞒萌发的念头;(3)以幽默和不寻常的方式来处理印象、概念和词句,而不会感到内疚。[5]
3.运用探索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托兰斯指出,创新教学的具体特征,是使学生能“敏锐地感受或意识到存在着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缺损因素、不和谐因素等,综合所得的信息;明确困难或创设缺损因素;搜寻答案;进行猜测或对缺损提出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和再检验,完善假设;最后将结果与他人交流”。[6]学生的创造性正是在这种充满智慧主动性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承认学生身上潜伏着极大的由已知转化为未知的能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鼓励探索精神,养成探索习惯,培养探索能力,从而真正培育出创新型人才。
标签: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