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1996年3月5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论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论文,草案论文,第四次论文,第八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位代表: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报告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1995年,全国继续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按照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总的看,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实现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抑制通货膨胀取得初步成效。1995年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逐月回落,从1月份的21.2%降到12月份的8.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14.8%,实现了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15%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 这个成就的取得首先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取了坚决的措施。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加强了对物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多次听取汇报,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亲自参加物价检查,指导工作。许多地方人大还通过立法来强化物价监管。二是努力搞好经济总量平衡。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着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各地还普遍建立了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运用国家储备和外贸进出口,适时吞吐调节,平抑物价。三是大力整顿流通秩序。积极发挥国合商业稳定市场物价的作用。整顿化肥流通秩序,组织蔬菜直销,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费用。四是切实加强物价监管。实行价格跟踪监测,逐月公布各地物价指数,强化社会监督。严格控制提价项目出台。国务院和各地区制定和实施了反暴利法规,深入开展了物价检查,规范价格行为,制止乱涨价、乱收费,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据初步统计,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增长8%。农业在遇到比较严重水旱灾害的情况下,仍获得较好收成,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5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将近200亿公斤, 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450万吨,比上年也有增加;油料2250万吨,增产260万吨;糖料和肉类、水产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718亿元, 比上年增长14%。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工业同步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目标:发电量达到10000亿千瓦小时, 比上年增长7.8%;原煤12.98亿吨,增长4.5%;原油1.49亿吨,增长2.0 %; 钢9400万吨,增长1.5%;乙烯243万吨, 增长14.1 %; 化肥(折纯)2334万吨,增长6.7%;汽车150 万辆, 增长10 %; 数字程控交换机1635万门,增长22%;集成电路3.1亿块,增长7.9%;化纤290万吨, 增长3.4%;彩色电视机1958万台,增长15.9%。 矿产资源勘查和储量增长计划基本完成。
重点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45亿元, 比上年增长18.8%,增幅回落12.6个百分点。投资率由上年的35.1%回落到33.7%。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重点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批基本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进展顺利,枢纽工程和库区移民的各项工作正按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的目标顺利实施,一期围堰工程完成,导流明渠和船闸已经开挖。洞庭湖治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我国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当年造林95万公顷。黄淮海平原等片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较大成效。新投产大中型发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连接西北和东部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兰新复线、宝中线、集通线全线投入运营。纵贯南北九省市的京九铁路全线铺通,即将投入试运营。连接粤东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广梅汕铁路全线通车。西南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路建成通车。京汉广、京太西、京呼银兰、杭福贵成光缆全线开通。四川合江、陕西渭河、湖北黄麦岭等大型化肥厂基本建成。大型纺织化纤原料工程仪征化纤三期建成投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新修县乡公路27422公里, 新增输变电线路22120公里。
财政收支差额和信贷货币控制较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全国财政收入完成6187.7亿元, 比上年增长18.6%;财政支出68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收支差额621.4 亿元。收支差额中,中央财政赤字为664.4亿元,控制在预算目标之内; 地方财政结余43亿元。国债发行按计划顺利完成。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全社会信用总量得到较好控制,现金投放明显减少。 全年货币发行量597亿元,比计划少投放900亿元。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的试点以及一些城市的企业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对解决企业改革中带有普遍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养老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流通体制改革实行了粮食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推出了商业连锁经营和代理制等新的措施。财税、金融、外贸外汇、价格等宏观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得到巩固和完善。《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等正式实施,使我国财政、金融管理向法制化的轨道迈出重要步伐。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8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出口1488亿美元,进口132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9%和14.2%。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结构和效益也有所改善。全年借用国外贷款107亿美元,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77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境外大公司、大财团增加, 外商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多。国际收支结构明显改善,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736 亿美元, 比年初增加220亿美元。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取得新的成就。突出的有,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进入区域试验阶段,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抗虫棉,为防治棉铃虫提供了新途径。研制成功了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程控交换设备,并开始批量生产。大型火电机组、五十万伏交流输变电等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攻关取得新成绩,研制成功年产6万吨的料浆法磷铵装置。 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建设。5000吨级货物重载列车已在京沪、京广线上运行,可增加年运输能力850万吨。石油钻采运用水平井技术, 平均产量比直井提高2—4倍;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使采收率提高了一成左右。采用自主开发的五次群光纤通信技术的京津沪光缆干线正式开通。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熊猫系统研制成功,逐步成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商用软件系统。提前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一批企业得到应用。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进一步加强,初中入学率达到78.4%,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在校生比重达到56.8%。高等教育调整布局结构取得成效,办学效益有所提高。成人教育继续发展。教师住宅建设取得新的成绩,教师待遇继续改善。全国贫困地区新建小学2504所。《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7%和84.4%,比上年提高1.2个和1个百分点,特别是边境地区覆盖率提高较快。全国有50%的县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10.55‰,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城镇新就业720万人,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500多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9%。90%以上的国有企业职工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893元,实际增长4.9%。针对一部分困难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和贫困地区农民实际收入水平较低的问题,各级政府注意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全国新脱贫500 万人以上,贫困地区又有710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国内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598亿元, 比上年实际增长10.3%。全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新增8126亿元,比上年多增加1800多亿元。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3.3亿平方米, 农村新建住宅6.5亿平方米。从5月1日开始实行每周5 天新工时制, 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工作得到加强。
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标志着“八五”计划胜利完成。“八五”计划是建国以来执行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提前五年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并积累了新的经验。这些成就,为“九五”和下世纪初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正视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物价上涨幅度仍处于较高水平,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些因素没有完全消除,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较大。有些地方和部门在物价开始回落的形势下,对物价工作有所放松,甚至纷纷提高一些重要收费价格,加重了群众负担,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生产还不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部分国有企业改革进展不快,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亏损增加,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多,相互拖欠严重,经济效益不好。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一些低收入者生活比较困难。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中央财政和部分地方财政仍较困难。财经纪律松弛。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对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好,需要认真注意改进。我们竭诚欢迎各位代表继续给以关心、帮助和监督,欢迎各位政协委员批评指导。
二、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996年是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一年。 党中央提出199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降低物价上涨幅度,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各项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这一总体要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32%左右;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10%左右;
——货币发行量控制在1000亿元;
——中央财政收支差额比上年减少50亿元,国债发行1952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2810亿美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
——城镇新就业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500万人以上。
按照上述目标,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1996年经济增长速度8%, 是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和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提出来的。在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往往带来供求总量平衡趋紧、经济效益较差和物价上涨过快等一系列矛盾。1996年要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九五”时期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宜过高。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进一步降低物价上涨幅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这个增长速度还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总结以往经验,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应该注意防止出现攀比速度、争上项目的现象,避免由此引起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引发新的通货膨胀。
为适应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需要,1996年工业生产要着力抓好上质量、上品种、增效益,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计划煤炭产量13亿吨,原油1.5 亿吨左右, 发电量10700亿千瓦小时,钢9600万吨,化肥(折纯)2390—2500万吨, 化纤290万吨,汽车155万辆,乙烯255万吨,微型电子计算机55万部, 数字程控交换机1900万门,铁路货运量16.1亿吨。要按照“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组织生产,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增加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产品生产。强化技术进步和质量意识,把创名牌、出精品,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切实贯彻到生产经营、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等各个环节中去。加快资金周转,减少不合理的产成品资金占用,严格结算纪律,维护企业信用,减少资金拖欠。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狠抓扭亏增盈,降低消耗,扭转工业增产扩销不增利的局面。
(二)继续抑制通货膨胀,确保实现物价调控目标
1996年,要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使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进一步降低到10%左右,为“九五”期间做到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创造良好开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生活稳定,缓解企业困难。实现这一目标既有有利条件,也有相当难度。上年物价上涨对当年的滞后影响由1995年的9.7 个百分点缩小为1996年的2至3个百分点,1995年农业取得好的收成,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继续改善,为进一步降低物价上涨幅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的基础还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偏大,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还缺少有效手段,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相当大,对控制物价决不能掉以轻心。为了实现物价调控目标,必须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和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搞好经济总量平衡。保证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增加重要商品储备,适时进行吞吐调节。进一步整顿流通秩序,从严控制新出台调价项目,加强市场物价监管,建立健全价格管理法规,规范价格行为,坚决制止垄断涨价和乱涨价、乱收费,打击欺行霸市。1996年物价工作任务繁重,希望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继续给以指导和监督。
(三)切实加强农业,全力夺取农业丰收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确保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是抑制通货膨胀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1996年计划粮食产量4650亿公斤, 棉花450 万吨, 油料2250万吨,糖料8500万吨,肉类5100万吨,水产品2550万吨。主要措施是:(1)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 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2)依法加强耕地保护, 稳定粮棉种植面积。严格控制城市面积扩大和小城镇及工业建设等非农业占地,坚决制止乱占和撂荒耕地,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加强对毁损土地的复垦,力争新开垦耕地20万公顷(3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公顷(16.5亿亩),重点是恢复南方水稻种植面积。(3)多渠道增 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中央掌握的投资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国家储备粮生产基地、新疆棉花基地、种子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北方牧区草原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和全国性的重点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等。各地都要努力增加农业投入,抓好省级重点地区开发,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组织好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劳动积累。(4)切实解决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定购粮价格低、农 民负担重的问题。要保证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和信贷资金。完善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减少中间环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国家适当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对完成定购任务后农民出售的余粮实行随行就市、敞开收购。坚决把农民不合理的负担降下来,把不符合实际的集资项目停下来,暂停审批一切新的收费项目,禁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达标升级活动。(5 )强化科教兴农。重点抓好“种子工程”的组织实施,选择一批重点县逐步形成良种规模生产能力。办好农业科技推广站,稳定农业科技队伍,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6)进一步抓好“菜篮子 ”工程。积极推广规模饲养,发展节粮型畜禽,充分利用海淡水面发展各类水产养殖。(7)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增 加农民收入。(8)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 计划》的要求,帮助贫困地区重点解决交通和饮水困难,建设基本农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抓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西南扶贫项目的建设和秦巴山区扶贫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好各项配套改革
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搞好国有经济。要搞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国家集中力量抓好1000户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改革和发展,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在搞好大型国有企业的同时,进一步放活一般小型国有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步伐。把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企业改革、促进经营机制转换的同时,努力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减少企业亏损和资金占用。围绕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系,落实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抓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个人帐户为重点,深化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社会负担和债务过重问题。继续巩固和完善新的财税体制,实施过渡性转移支付办法,确立省以下分税财政体制。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建立统一的资金拆借市场,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加大分配体制改革的力度,着力理顺和规范收入分配关系。在培育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方面继续迈出新的步伐。
(五)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在继续控制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21000亿元, 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4400亿元,集体和个人投资66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立足于现有基础,提高技术含量,符合规模经济标准,促进集约化经营。继续集中力量,加快国家重点建设,按照“保重点、保投产、保收尾”的原则,优先保证农业和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支柱产业的在建重点项目,特别是能增加有效供给的重点竣工项目。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1996年要集中力量建成投产一批国家重点项目,计划全部投产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99个,单项投产项目86个。主要有:新增大中型发电装机容量1077万千瓦;京九铁路完成各项配套工作,全线投入运营;湘黔复线及电气化318公里; 沿海主要港口建成万吨级深水泊位14个,新增吞吐能力3960万吨;云南磷肥、湖北大峪口矿肥结合、海南天然气化肥和江西九江石化总厂化肥等项目建成投产;上海、东风和天津汽车公司形成52万辆轿车生产能力。国有单位技术改造限额以上项目完成188个,包括上海、天津、兰州、抚顺、 辽阳等重点石化改造项目,贵州赤水天然气化肥厂和河北迁安化肥厂等。继续控制新开工项目,特别是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项目、高标准城市建设和一般加工工业项目。地方新开工中小项目也要从严控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投资效益,必须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行为,逐步发展市场融资方式,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从1996年起,首先对新建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各种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要首先落实规定的资本金,然后才能进行建设。明确投资责任主体,今后新开工建设的生产经营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逐步建立银行贷款资产担保制度,强化银行贷款风险责任和法人的偿债责任。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审查工程设计和概算,按照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从严控制建设标准,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减少损失浪费,扭转目前许多建设项目大量超概算的状况。全面推行设计、设备、施工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六)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加强对利用外资的引导
1996年要以调整和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规范加工贸易监管制度为契机,加快外贸经营机制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外贸出口坚持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国际销售网络,提高外贸经营的规模效益,降低经营费用。努力提高轻纺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档次,大力增加机电产品出口,充分发挥进出口银行在促进成套设备出口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劳务出口。继续组织好重要商品的进口,鼓励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和装备的进口。加强对国外贷款的管理,优化结构,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确保按期偿还。优惠贷款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强对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管理,搞好《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贯彻执行和对外宣传,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含量高、出口创汇高的项目,以及中西部地区。
(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面向市场,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科技进步机制。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继续抓好重点科技项目攻关,着力解决各产业经济规模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特别是抓好对提高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技术水平有重要作用、能够支持国家重点产品开发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把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和工程化研究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重点抓好工业性试验、工程化研究和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支持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转化和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制开发。把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服务作为基础性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力争在我国优势学科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把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继续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发展教育事业要继续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按照总体规划有步骤地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 计划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35万人,普通高校96.5万人,研究生5.48 万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按照社会需要调整教育结构。普通高校招生逐步从国家任务、委托培养和自费生三种形式改为统一实行收费生制度,同时完善奖学金、贷学金等办法。为解决边远地区、广大农村和条件艰苦行业的人才需求问题,继续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提倡晚婚晚育,搞好优生优育,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切实落实人口控制目标责任制。努力扩大劳动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继续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强待岗下岗和转产人员的培训,争取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等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改善人民的卫生保健条件,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把卫生保健发展的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医疗和饮水卫生上。1996年力争55%的县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
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1996年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力争比1995年增长5%左右。要多方采取措施, 解决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以及低收入者生活困难问题。建立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抓好“安居工程”等普通居民住宅的建设,计划新开工城镇商品住宅面积2.5亿平方米。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方便人民生活。
进一步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努力提高全国工业污染防治能力。老企业必须把污染治理作为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县以上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和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84%、77%和61%。继续抓好淮河污染治理。加强城市环境整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田污染和水污染,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植树造林、草原建设、防沙治沙,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三、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
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发展路子,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关键。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17年的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农产品、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技术含量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加工深度浅,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理想。资金的投入产出率低,“八五”时期每百元总投资仅新增国内生产总值50元左右。产品升级换代慢,附加价值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都很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再单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求增长,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为继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1996年起,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迈出有效步伐,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新的气象。
经济增长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不少企业产品陈旧,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能力闲置;另一方面,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的劲头很大,搞了不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一定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充分利用现有基础上来。在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新上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继续有计划地集中力量建设一些能够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项目是必要的,但是新建项目,必须努力提高技术起点,符合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首先要以现有基础为依托,充分挖掘潜力,依靠现有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上品种质量、上技术水平、上经济规模、上经济效益。
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1996年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取得新的进展。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重点建设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组织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制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逐步提高我国自主开发能力。推动科研单位进入企业集团或与企业联合,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尽快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主体。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能力,带动各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农业增产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
狠抓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目前我国各个行业以节约求增产、向节约要效益的潜力很大。1996年,要继续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搞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资源消费结构,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强管理,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资金占用,堵塞浪费漏洞,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把抓好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作为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坚决淘汰那些质量差、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停止生产没有销路的产品。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制止乱采滥挖,加强共生、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也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耕地,节约用水用肥用种,提高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投资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要把深化企业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提倡和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组织专业化协作,发展规模经济,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联合、兼并,加快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加快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和保证。市场机制的本质是通过竞争提高效率,实现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那些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和不依赖于行政保护的企业,产品开发和产业技术进步比较快,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依靠行政办法封锁市场,排斥竞争,保护落后,必然导致技术进步缓慢,产品多年不变,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处于被动境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企业进一步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使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大量积聚生产要素,提高市场占有率,得到迅速发展。促使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效益不好的企业努力追求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增强宏观调控的统一性和有效性,为推进两个转变创造有利条件。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中,要更好地发挥国家计划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使计划、金融、财政三大宏观调控手段形成合力。正确运用计划手段,通过制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等,并有效利用国家掌握的财力、物力和经济调节手段,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充分运用税收、利率、贴息、价格和折旧等经济政策和手段,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继续搞好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加强经济法规建设,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
各位代表,全面实现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顺利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奋发进取,讲求实效,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奋斗!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控制计划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