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地理教学注重的是“老师讲,学生学”或“老师做,学生看”,忽视了对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归纳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教学,正在突破传统教学所规定的界限,把教育功能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把课内的“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外的“学习活动”,这些势必要求中学地理要有自己的实验“权力”。
一、存在的问题
地理实验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因为多种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导致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课程中难以开展。例如,在一些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由于实验教室和实验仪器等硬件设施的缺乏,学校缺少开展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即使在地理课堂上,大多数地理教师的教学也仅停留在“口传图授”上,很少或没有进行过地理实验教学。另外,在中学课程设置上,把地理与历史、政治等一起归为文科,这样的学科定位使地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忽视。在揭示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的规律、原理时,绝不能忽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开展地理实验教学课的必要性
1.课程标准呼唤地理实验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方法,围绕地理课题组织教学,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收集、发展技能等去探究现实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在观察、调查及阅读等情景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索来解决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争论性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素质教育,加强对地理过程和地理技能的培养,重视对其生活和发展有用的知识,势必要求中学地理要有自己的实验“权力”。
2.学科知识要求开展地理实验
地理实验是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的模拟实验,是一种既能够验证、巩固课本理论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教学方式。例如,温室效应、水循环、地质运动、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等内容,都超出了学生感知的范围,学习难度较大,但这些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模拟,降低学习难度。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空间想像力差,对问题的认识仅仅是结论性的记忆,教学走入了应试教育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因此,转变思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考、归纳等能力,注重其学习的过程评价,加强地理实验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类型及应用举例
1.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实验
在课堂中,教师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指导部分学生上台,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验结果或数据。2008年10月16日至17日两天,浙江省地理观摩教学活动在舟山中学举行,笔者有幸前往观摩学习。在观摩课中,富阳中学马伟贵老师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课赢得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老师大胆采用的实验探究授课方式,让所有听课专家和教师耳目一新。以下是对马老师授课过程精彩部分的简单摘录,供同行参考。
[教学片段一]“小马说事”:重走丝绸之路
我一生的愿望是进行环球旅行,去追寻郑和、麦哲伦、哥伦布等先辈留下的足迹。
2008年夏天,我有幸参加了本校组织的“重走丝绸之路”旅游考察活动。
具体路线(配有投影图片):
(1)杭州出发→罗马(陆上“丝绸之路”);
(2)罗马出发→杭州(海上“丝绸之路”)。
问题:分享完我校的“重走丝绸之路”考察见闻,请同学们拿出发给你们的考察图片资料(学案),思考分析:
(1)你从上述“丝绸之路”考察留下的图文材料中发现了哪几种地貌形态?
(2)你能根据“我”的简易描述和自身的了解,推测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吗?
点评:老师利用自己的野外实践经验,配以相应图片资料的播放讲解、描述自己的环球之旅,提出相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既拓展学生视野,又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二]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演示
第一组同学演示实验一:模拟流水作用。
实验器材:玻璃缸(整理箱)、粗细不均的砂土、自来水;
实验过程: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厘米~15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观察发生的现象。
第二组同学演示实验二:模拟风力作用。
实验器材:两只可乐瓶、大小不均的砂粒、电动吹风机(小气筒);
实验过程:用可乐瓶制成的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小气筒)向里吹风,观察发生的现象。
点评:这种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合作、思考,从而获得结论过程的授课方式,使原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也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在动手、动脑中体会到地理的魅力。
2.多媒体模拟实验
这是指授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演示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等,使学生直观地获得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中学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现象、过程和规律,超出了学生的感知范围,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和实验设备的限制,无法用真实的实验进行模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而且还可以自己控制实验的速度,将实验的过程定格,以便更清楚地观察,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比如,“宇宙中的地球”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和“地质构造”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制作成动画,进行课堂演示。
3.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学生操作实验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其中,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和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原理,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实验任务。
实验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1)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将温度计编号A、B,并分别放在玻璃盘上。
(2)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温度计A上,温度计B上无任何覆盖物。
(3)将两个装置放置在阳光下,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阳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根据自己所得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模拟的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4.野外实习
学生在书本上和课堂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大都是十分抽象的,他们要靠以往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所积累的有限的感性认识,去理解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由于没有或很少直接观察他们所学知识,因此,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十分肤浅的。只有进行野外实习,到野外亲自观察,才能使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印证,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此外,野外实习,还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和课堂上不能涉及的知识,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但是,对一般学校而言,开展地理野外实习难度较大。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当地水文状况、洪涝灾害和水资源对当地工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可以进行水文野外实习。
实习流程:(1)水文野外实习准备:①实习地区及实习地点的选择,水文实习地区及地点的选择,要求具有典型性,如典型的流域或典型的河段;②资料的准备,水文实习资料的准备包括:调查区的自然地理资料(如气象气候、地质地貌与植被覆盖等),调查区的水文资料(如水系状况、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与地下水位等),调查区的水利工程,相应的区域地图等;③实习仪器准备,水文野外实习应准备的仪器有:钢卷尺、水温表、流速仪、水位计和气压表等。
(2)水文实习的内容:河流流域水文资料分析(如水系特征的分析、流域特征的分析和水系水情的分析),河流流域水文的野外调查,河流水文的观测及地下水的调查与分析等。
(3)水文野外实习的总结:水文野外实习的总结,包括野外资料的整理,河流调查成果合理性检查及综合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图的绘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等。
学生到野外,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许多地理问题,将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会转化为学生们进一步学好地理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