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红 苏增术
青岛工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30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新思想之下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就是在新时代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试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理论、提升路径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何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依据以及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分析
1导言
继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之后,2017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答记者问谈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以下简称思政课亲和力)的探究是应时、顺势之趋。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
在探讨何谓“思政课亲和力”之前,需明了何谓“亲和力”。亲,《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至也”。何谓“至”?“情意懇到曰至。父母者、情之冣至者也。故謂之親。”情意真诚、父母对子女之情就是“亲”。我们现今多简单理解为亲近、亲切之意。“和”自古以来就蕴意丰富。“和”最早见诸于甲骨文和金文,而“和合”一词则最早出现于《国语郑语》中。“和”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七次,综合其在《道德经》中的涵义,可解释为和谐、调和、平和等之意,追求的是一种包容共生之态,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态度。因此,何谓“亲和力”,不仅指一种能够拉近人与人、人与物距离的力量或属性,其本身还蕴含有两者或多者间和谐、包容、整合的辩证之意,其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总结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亲和力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拉近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能力或属性。在探讨何谓“亲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何谓“思政课亲和力”。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学者关于“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界定可知,学者多是依据目前心理学上关于亲和力的内涵界定来阐释何谓“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将其界定为一种内生力量或外生力量、一种潜在功能或特性。如何更为科学化、学科化地界定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突出学科的特色是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坚持人本理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出来的吸引力、感召力,表现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认同感。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依据
3.1中国古代德育理论为其奠定了思想根基
有学者认为,民本思想最早见诸于夏朝的《五子之歌》,其中有言: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就是说,人民可亲近,不可轻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虽然它是为了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目的是为了政权的稳定。但是,拉近统治者与人民两者之间的距离,何尝不是统治者教化人民的一种手段。它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教化的一种策略、方法——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如同《易经》中“比卦”有云:九五,显此,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大致意思是说,君王要广泛亲善。又如“临卦”中所描述的这样:初九,咸临,贞吉。九二,咸临,吉,无不利。六三,甘临,无攸利……。大意为:用感化政策、温和政策治民,征兆吉利。而用钳制政策治民,则没有什么好处。这其中蕴含的处理君民关系的辩证思维,在新时代仍然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教化方式的温和、亲和性是自古以来先人们都提倡和效仿的。再如《尚书·洪范》中提到君王有“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这里是说:君王要有三种德行,刚正直率、以刚取胜、以柔取胜。同时还要“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抑制过分刚强,推崇和顺可亲。以上,虽然都是在处理君民关系以及在对百姓进行教化的过程中强调教化方式的亲和力、君王自身品德方面具备的亲和力,但是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在对人民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亲和力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3.2西方德育理论为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支持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雄辩术教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其在道德教育上提出的“人道”教育——倡导以同情、仁爱、礼让、尊重等与人相处,同样也为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以人为本、关乎人性的教育亲和力的理念。尊重教育对象,处理好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育活动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使之形成和谐共生之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外在表现。时至启蒙运动时期,英国哲学家、思想家约翰·洛克在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中阐述了教育者在说理时“举止应温和”,他主张一定要用温存的语言,耐心热情的态度,和颜悦色的劝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儿童的习惯,切记不可声色俱厉、简单粗暴地责备和训斥他们,以免伤害儿童脆弱幼嫩的心灵和正在成长中的自尊心。洛克的这种思想虽然针对的是儿童教育,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对教育对象开展理论传授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温和的态度、方式则是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及发展的必需。20世纪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让·皮亚杰在这里强调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可见,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亲和力问题是教育家一直以来所关注的焦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对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意义在马克思的早期理论中,将人的需要看做人的本性,即使后来需要不再被界定为人的本性,其在马克思主义中仍被重视着。因此,从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理论可知,提高思政课亲和力需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以拉近思政课同大学生的距离。二是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意义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需要积极健康的氛围。思政课的亲和力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能够产生吸引力与感召力的能力。因此,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为发展大学生自由个性提供了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坚持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思政课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都需遵循的根本准则,它为思政课亲和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方法指导。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4.1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理,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大学生为根本,密切关注其实际需要。思政课有什么用的问题就是能否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的问题。思政课能否具有亲和力关键因素也在于能否满足大学生的思想诉求、精神诉求、实际诉求。因此,思政课教师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中都需着力于教育对象的实际,从现实中寻求理论的创造与应用,进而为思政课增添活力、提升亲和力。
4.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突破口,提升其亲和力
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里面涉及到教师、教材的使用、内容的讲解、教学话语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在这些因素中教师起着支配性作用,是思政课有无亲和力的关键所在。在此,从教师的自我意识及主体素质两个方面思考其亲和力的生成与提升。“亲其师,信其道”是教师亲和力的形象描述。思政课教师想要提升自身的亲和力首先应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教书育人是其重要使命,孔子曾提倡,君子既要“博学于文”,又要“约之以礼”。知识与道德需紧密结合,缺一不可。既要重视知识教育,又要着力于道德养成。因此,他们不仅要有知识传播的主体意识,还应具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关键意识。同时,教书育人的目的不仅在于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源于为社会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服务的需要。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具备为社会、国家发展服务的方向意识。此外,提升教师的主体素质也是增强其亲和力的重要之处。首先,教师应强化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学生政治观念的带路人与培养者,其自身的政治素质应担得起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基于一些思政课教师存有政治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象及可能来自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首要之策应以党建工作为立足点,用旗帜引领教师坚定其政治理念。其次,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难免会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思政课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也会受到利益原则的制约,针对此现象及潜在的诱因,其应始终端正自身的思想认识,通过他人教育及自我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及道德素养,明确“三观”意识。
4.3以自媒体环境为基点,增强教学过程的亲和力
在自媒体环境的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主体地位面临挑战。如何将大学生的“耳”“心”拉回课堂是思政课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运用新型传播方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舆论主动权,开展网络阵地建设,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必然选择”。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自媒体环境同样为思政课创造了有利方面。一方面,借助互联网转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更具生命力。借助多媒体这种新型媒介的生动性,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为高效地“入脑”“入心”,继而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转化教学话语。坚持“三贴近”原则,了解学习新时代教育对象的日常用语,并适度地转化为教学话语,以使教师、思政课与教育对象更为亲近。另外,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方法。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课堂课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亲和力。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不仅是其内在的要求,还需外在因素的支持。
5结论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必要性和严重紧迫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攸关着党和国家接班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按规律办事,以先进的理论、恰当的方式引领大学生,积极抢占思想高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苏丽杰,张馨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第八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会议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6):2+161.
[2]梁纯雪,眭依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63-70+77.
[3]王晓会.常讲常新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思政会议讲话精神[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25(03):110-113.
[4]黄金子,王兴华.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8(24):34-35.
[5]王燕子.新形势下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31-32.
[6]迟成勇.关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4):27-31+10.
[7]周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8,37(04):38-41.
[8]胡港云.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路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04):54-56.
论文作者:任建红,苏增术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亲和力论文; 思政论文; 思想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高校论文; 理论论文; 教师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