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西部大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西南民族研究会西部大开发研讨会纪要_西部大开发论文

迎接西部大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西南民族研究会西部大开发研讨会纪要_西部大开发论文

迎接西部大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中国论文,繁荣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73/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1)0177-04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大好历史机遇下,为了进一步探讨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具体科学的参考和决策依据,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主办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16日至18日在贵阳隆重召开。

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北京,四川,广西、云南、重庆、西藏、贵州等七个省(区)市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各民族专家学者共70余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与会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紧扣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现将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研讨会上,关于西部大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西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随着各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激化。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云南学者提出了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村的理论构想及付诸实施的具体方案。民族文化保护村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整体和发展现代化村落文明的手段。这一概念所涉及的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领域。民族文化村不仅是旨在保护整体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在传统文化自身发展中创造由传统走向未来的民族新文化。民族文化村要保护的传统文化是指特定村落在地域界限内的民族群体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长期互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包括所创造的物质与知识体系、行为准则,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民族文化村的文化保护,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产业文化与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在传媒、科技、教育、文艺、体育、旅游、信息,生态和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付诸实施,积极兴办以传统文化价值为核心的社区文化产业。同时,民族文化保护村要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纳入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少数民族保护生态环境是其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富有价值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和固有的生态文明。其与生态伦理道德观有内在联系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民族习惯法、村规民约等对生态环境都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民族文化保护村应对少数民族创造的传统生态文明及生态伦理道德观进行认真的发掘与弘扬。

广西学者对西部各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及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归纳论述。针对当前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热潮中,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的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提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对尚存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要有计划地保护有代表性和特点鲜明的村寨及其传统建筑群落,保留其特有的传统服饰,生产生活用具、传统歌舞艺术及节日礼俗,使其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保持其特有的魅力,以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种有代表性和独特的文化事象进行抢救性系统拍摄,保存其完整的资料,以供宣传和开发时吸取使用。

西部大开发必然会带来民族文化大开发的高潮,在迎接这一高潮到来的同时,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贵州学者提出在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时,要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加强管理的方针。要实现民族的现代化,在民族文化发展上应处理好三个关系,首先要解决好民族地区资源经济和文化经济之间的关系。其次,发展民族文化,还必须要处理好本民族和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同时,在以法治国的今天,应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最后,针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这个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经济发展速度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为滞后。但经济的不发达并不意味着文化资源的贫乏。与之相反,西部蕴藏的文化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就文化形态而言,西部几乎包括了全国所有的文化形态。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家提出,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对外交流,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在正确处理和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既要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要在开发的过程中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各民族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在这次研讨会上,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是与会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与会代表围绕西部大开发这个中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既有区域性的综合研究,也有理论性的战略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较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

区域性综合研究涉及川、滇、黔、桂、藏等省(区)。由于立足于本地区的研究,这些论文所掌握的研究资料丰富、内容详实,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四川学者通过对本省的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指出四川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建立生态经济体系。从生态经济的产业发展时序来看,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生态环境的治理。提出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的措施和政策是:(1)给四川民族地区提供的生态公共产品定价。(2)建立全国及四川省内的生态重建补偿机制。(3)加强区域规划指导和科技服务。(4)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云南学者首次将滇、川、藏结合部区域的四个地州作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整体进行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该区域在大西南乃至国民经济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优势资源的共同性、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发展阶段的同一性、区域利益的一致性等四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建构区域经济的基础,并通过对政区分割的体制环境中规模不经济和区域利益流失现象的分析,论证了加强区域经济协作的必要性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已显现或潜在的区域经济功能作了分类梳理和评价。指出了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协作方式与途径。此外,云南学者还通过对本省民族自治州的实地调研,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化和环境的保护问题。广西学者在研讨会上概括了广西的重要战略地位,即广西既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又是我国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同时也是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提出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既要充分认识广西在整个西部地区重要的区位优势,正确处理西部开发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又要注意处理好西部开发中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理论性的宏观战略研究方面,重庆学者通过对西部开发的历史回顾,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进行了理性的探索。指出我国西部大开发历史上在农林牧三业的选择上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农业先进”的误区,从根本上看是不注重资源环境与产业的最优配置。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在产业选择上要树立“适应”就是先进的观念。强调针对西南地区环境承载量更大的条件。应加大西部开发中对西南地区开发投入的力度。在西部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方面,贵州学者以本省民族自治县为研究个案,通过对西部民族自治县阶层结构的自身特点及其变迁的基础背景和综合特征的客观分析,揭示了它与西部大开发的互动关系。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问题上,广西学者覃乃昌先生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引进人力资本理论,并把它运用到具体实际工作中。他认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面临人力资源的制约。其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中、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工作来抓,建议在西部大开中引入人力资本理论,实施人力资本经营。并提出了实施人力资本经营的具体措施。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的研究。四川学者认为,西部大开发不单纯是经济建设问题,同时也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政治问题。因此,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迫切任务。并提出为此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1)充分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2)协调和处理好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内外的民族关系。(3)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4)进一步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除了上述方面的研究,还有学者对民族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基础教育、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建设,藏学研究的作用、西部大开发中的大众传媒问题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由于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聚居在西部。因此,开发西部就不能脱离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工作。这次研讨会对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民族问题和民族研究工作的思考也是与会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贵州学者翁家烈先生强调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现代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上均与汉族和汉族地区存在若干差异。在建设现代化的具体政策和途径上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而有所区别。他指出,民族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资源丰富,跨境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浓郁、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经济发育慢。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优势,但与东部相比,其滞后的现状却显得十分突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就总体而言具有后发的特征。要使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需要在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的调查研究上下功夫,需要在转变观念、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上狠下功夫,如此方能实现历史性跨越。贵州学者史继忠先生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民族研究应当适应形势的发展,在深层次上有所突破。对我国东西部在社会经济上的差异,他认为实际是“内”与“边”的延续。尽管解放50年来西部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仍处于不发达状态。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西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云南学者何耀华先生提出面向21世纪的西南民族研究,应围绕西部民族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展开。其中重要的研究项目有:(1)西南民族经济学。它是区域经济学与民族学交叉的一个分叉学科。它主要分析西南民族经济整体及单一民族经济发展的规律,分析反映民族特点的非经济因素对民族经济正负两方面的影响。(2)西南民族社会学。主要分析西南民族社会整体及单一民族个体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分析西南民族的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自然环境保护问题、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民族教育问题等。(3)西南民族文化学。以西南民族的多元文化或单一民族的特色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民族整体的或单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语言、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探讨既能保护与弘扬优秀的多元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能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与模式。(4)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化研究。探讨西部大开发中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包括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社会、人口、经济、资源利用等的综合协调、发展问题,以推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5)西南民族环境生态学。研究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关保护生态的传统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包括乡规民约、习惯法、民俗、禁忌等。(6)西南民族学的科学理论与学术史研究。重点是构筑西南民族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包括西南政治民族学、西南民族关系学、西南历史民族学、西南宗教民族学、西南都市民族学、西南民族社区建设与管理等范畴。

收稿日期:2001-05-31

标签:;  ;  ;  

迎接西部大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西南民族研究会西部大开发研讨会纪要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