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现状调研——以大连市为例论文_张泾菁,耿舒畅,卜默默,陈非,尚祯钰,谌诺

大连民族大学设计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0

摘要:随着我国3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的深度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愈演愈烈。但政府的政策:将地下室改造成居住空间、边远地区建立大量廉租房等,无法真正解决大量人口临时性居住的问题。这也会对城市化进程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并对城市的治安稳定与和谐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本文尝试在城市空间中寻找利用率低下的公共空间,把它改造成一个具有选择性的临时过渡空间,希望能给出答案。

关键词: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

根据政府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涌现出4个平均人口超千万,但近一半都是外来人口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这些城市的盲目扩张导致城市发展、人口居住、资源分配三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十二五”时期,我国外来人口年均增长约800万人,2015年达到2.53亿人。预测到2020年,我国外来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如何彻底吸收4.5亿富余劳动力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一是政府主导投资开发建造大量保障房及廉租房。二是以社会自发行为主导,在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地下室改造房、大面积住宅合租房、老城区出租房等临时性住宅。但这些解决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城市发展,而且无法有效缓解大量涌入的新人口对一、二线城市的冲击。

以近10年的大连市为例,根据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现况调研可知:2014年大连新增的暂住人口有143万人。因为城市没有很好地吸纳这批人口,所以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人口难以接纳外来人口、交通拥堵等问题,这对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现在城市的资源供应已经是捉襟见肘,这使大连近260万的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城市的巨大负担。面对未来,城市中还将涌入更多的外来人口。如何有效的缓解城市膨胀,保证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是每一个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未来大连发展的角度来看:从现行模式的瓦解开始直到2020年,在政府的旧城改造政策及规划中,地下室会逐步变为停车场、老旧居民楼替换为商业空间。这些改变针对的都是城市中的高精尖人群,曾经针对外来人口的过渡性居住空间逐渐消失,这让外来人口逐渐沦为少关注、少政策、少扶持、少办法的“四少”群体。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有的城市发展政策下,有效的给予“四少”群体一个临时安居之所。

从过渡空间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过渡性居住空间主要以90后、00后的新型劳动力为使用对象,他们对居住空间及环境有自己的要求,因此着重提供合理、便捷、舒适的居住空间,充分利用城市已有资源,尽量合理化的配置去赢得更大的收益。不仅关注到生活居住的问题,还考虑到心理上的舒适度。以此满足城市吸纳性、安全性,让住的人感觉到过渡性居住空间的方便及租金的廉价。

事实上城市中依然有许多空间利用率低下并无人问津。现今城市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受到商业化的限制,习惯于利用商业化的思维和商人的思考去发展城市、进化城市。通过其他国家的发展案例证明,这明显是行不通的。因为这种发展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与收益进行的,并没有真正的从长远的角度、人民的需求角度出发。因此为了城市以后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空间及资源,尽量合理化的配置去赢得更大的收益。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环境,缓解城市发展、人口居住、资源配置三者之间的矛盾,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城市中利用率低下的公共空间主要有:建筑物之间的狭窄不规则的地块(图1)、被污染的土地(图2)、以及被高架桥分割的土地(图3)。大连市的交通系统在近10年的发展中逐渐完善,城市中的立交桥、高架桥分担着城市大量的车流,但桥下一直是城市中的空白空间,利用率低下。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大连城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及其可能是在城市中的高架桥下。原因有三:一是高架桥占地面积大,所剩空间广,平均每座高架桥都是4排车道,桥宽起码达到12米,桥高最低不能低于4.5米,完全符合一般的建筑需求。二是高架桥的所在地点一般是在市中心附近,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散车流,桥墩间距在12米以上,完全满足大量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三是高架桥下的空间归属于大连交通局,但却一直没有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将过渡性居住空间的建造地点选在大连城市中的高架桥下是一个可考虑的过渡性选项。

过渡性居住空间的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外来人口日常的生活需求;二是体现城市广场的综合性,以此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们的需求。本方案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手段,将整体建筑体量设定为18000mm×11000mm×6000mm,建筑整体容积率为2。以削减为基本形体的体型转换;以重复为建筑体量的构成方式,以轴线式做为多元形体的组合。以此得出“回”字形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将空间区分为两个部分:居住空间及公共空间。人均占地面积设定在5-9m2的临时性居住空间,一个单元14个居住空间,除10间单人标准间外,还有4间能容纳2人的夫妻房。每户主要分为休息区、储藏区及娱乐区,居住空间主要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

每个单元的居住空间将配备两个公共卫生间,一个公共水池。下层的公共空间将配备休闲座椅、工作信息公告板以及自行车架,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并且时时了解工作动态。 用料上主要是板材和钢材:板材采用环保材料加气混凝土板,施工工艺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工艺流程:弹位置线→处理条板的长、宽尺寸→清理安装位置上下端→浇筑混凝土带→弹条板安装分块线→安装条板。钢材采用角钢、槽钢及H型钢材,施工工艺:下料→拼装→焊接→校正→二次下料→制孔→装焊其它零件→校正打磨。方案中需要避免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上层空间利用不完全,住宅内部空间不完善。二是楼梯结构不明显,下层空间没有具体的实用价值。

由于下层空间的使用价值是根据调研中外来人口希望扩大自己的交友圈等数据,所以确定将下层空间设计成一个具有交流和信息交换的公共空间,并且增加绿植,通过植物来改变高架桥下的冰冷氛围。另外在方案设计中,进一步利用了上层空间,完善了住宅空间的内部设施,满足休息和储藏两大日常需求。

目前,大连市共有低收入外来人口15.63万人。根据现在大连市高架桥桥下建设及利用情况,如果在大连市投入使用本方案,起码可以容纳近18万低收入外来人口,完全可以很好的消化掉这批外来人口。将城市资源进行合理化的配置,满足低收入外来人口的生活需求,成为城市连接的纽带。这也是本方案的最终目的及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 张斐、孙磊.《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以北京为例》 ,兰州学刊,2010年第7期。

[2] 孙昊.《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结构分布特征——以北京为例》 ,规划 50 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空间研究。

[3] 黄河、吴一洲、施政雯、徐丹.《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空间优化策略探索——以杭州为例》,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发展规划研究总第76期 2013年 实践方略。

依托项目:

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年度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城市低收入人群聚居地的居住空间及配套景观设计改良。

论文作者:张泾菁,耿舒畅,卜默默,陈非,尚祯钰,谌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5

标签:;  ;  ;  ;  ;  ;  ;  ;  

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现状调研——以大连市为例论文_张泾菁,耿舒畅,卜默默,陈非,尚祯钰,谌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