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本科教育专业化_教育论文

结束本科教育专业化_教育论文

终结大学本科教育专科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本科论文,专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常常用“专科教育本科化”来说明专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实,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就是人们在说“专科教育本科化”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一命题得以成立的前提,即本科教育不存在问题,问题出在专科教育,专科教育在办学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而是不切实际地模仿、照搬或抄袭本科教育模式。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数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严重地存在本科教育专科化的问题。近20多年来,高教界进行了拓宽专业面,重组课程结构,实施学分制,实行主辅修制,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试图淡化本科教育专科化的色彩,虽然不能说改革没有取得效果,但很难说已经从根本上克服了本科教育专科化的积弊。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揭示终结本科教育专科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探讨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本科教育专科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教育模式

“本科”与“专科”这两个概念由来已久,早在民国时期就见之于高等教育法规文件。但当时人们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今天我们常说“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当时根本就没有“大学专科”一说。依当时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大学和专科学校是各不相同的两类高等教育机构,“大学令”、“大学规程”、“大学组织法”、“大学法”等都不涉及专科学校及其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科学校及其教育另有专门法律规范之,如“专科学校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专科学校法”等。在当时,大学主要实施本科教育,但这里的本科教育并不与专科教育相区别。本科是指大学教育的主体部分,除本科外,大学还设“预科”、“专修科”和“研究科”等。从办学宗旨及课程等方面的要求看,大学本科教育与专科学校教育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学生(医学院除外),从第二年起,应认定某学系为主系,并选定他学系为辅系”,“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除党义、国文、军事训练及第一第二外国文为共同必修课目外,须为未分系之一年级设基本课目”;专科学校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宗旨,其种类包括工业专科学校、农业专科学校、商业专科学校、医科专科学校、药学专科学校、艺术专科学校、音乐专科学校、体育专科学校、图书馆专科学校、市政专科学校、商船专科学校等,“各种专科学校,以党义、军事训练、国文、外国文为共同必修科目”。由此可知,民国时期的大学本科教育和专科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不大可能出现“专科教育本科化”,或“本科教育专科化”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自1952年开始,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依据苏联高等学校制度,从过去庞杂纷乱的旧大学中取消院的一级,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或独立建院,或与原有同类学院合并集中。并根据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结合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普遍设置了专业。……使所有高等学校性质明确,任务单纯,人力物力得以集中,学校潜力大大发挥。”经过这次院系调整,民国时期主要由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全国高等教育系统主要由综合大学和专门学院组成,以前的专科学校在院系调整中不是被并入有关大学或专门学院,就是被改为中等技术学校,保留下来的很少,这样就使得全国高等教育机构种类变得单一化了,培养的人才的类型也变得统一了。据当时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四年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一文中所指出的,“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了按照国家建设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各项专门人才的途径。根据中国目前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方针,高等教育以培养工矿交通人才为重点。1952年工科比重占全部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35.4%。”“同时,由于中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需要的人才至为迫切,除高等学校本科外,并大量举办了二年制的专修科。……在专修科中也以工科为主,这对适应国家当前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起了一定作用。其他各系科也都基本上做到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比例与国家建设计划的需要培养着各种建设人才。”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尽管本科教育仍然是与专修科教育等相区别,但是本科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1950年代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对此后数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尤以高等学校类型的单一化和专业教育模式的建立影响最甚。改革后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已经与民国时期的大学本科教育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时的本科教育已经与严格的有计划的专业教育划上了等号。专于一科是几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一大特色。任何被高等学校录取的学生,从他进入高校的第一天一直到毕业的那一天,他都是在某一学科的某一专业度过的,他的全部学习活动,除全校共同必修的政治理论、外语、体育等课程和活动外,都是专业性的。本科教学讲究“学用一致”,毕业生就业讲究“专业对口”。所以造成“学生学习束缚于一个专业,许多专业划分过细,分专业过早,教学内容过窄,学生一进专业定终身,教学全过程为狭窄的专业服务。”尽管从有关统计数字看,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期“专科生”所占的比例在有的年份还超过20%,但这主要是专修科学员人数,而且在专业教育的浪潮下,专修科也与本科教育一样,设置了专业,实施专业教育。可以说,新中国数十年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秉承一种专业教育理念展开的,按专业招生,分专业培养,严格的有计划的全面的专业教育一直延续至今。这种专业教育对于培养目标的要求,除了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要求之外,其他就是专业方面的了,包括“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专业书刊。”

综上所述,数十年来,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从培养目标要求到教育模式,都是专科化的。正是这种专科化的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建设对各种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专门人才的需求。由于本科教育长期按专科化模式办学,所以,到了1980年代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竟然难以找到适合其办学要求的教育模式,于是,只好模仿本科教育的一套做法,在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上作适当的删减。这样,专科教育就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型,这就是“专科教育本科化”的由来。很多人只看到了专科教育模仿本科教育导致出现了“专科教育本科化”的问题,殊不知,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专科教育,而在本科教育。如果说数十年里“本科教育专科化”尚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庞大且极其复杂的系统之后,本科教育不但应当而且只有走出“专科化”的窠臼,才能较好地履行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

二、本科教育专科化所依存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

本科教育专科化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机构单一化改革和高等教育任务的实际化产生的,它与我国当时实行的国家计划体制相适应,为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30余年里,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一枝独秀,一直是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仅研究生教育、专修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规模很小,而且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统计表明,在“文革”前的17年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全部在校大学生总数的比例有12年超过了80%,1962-1965年期间甚至达到90%以上。但是,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在1980年代初期被打破了,专科教育开始受到重视,研究生教育得到加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迅速扩大。据统计,到198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招生人数下降到59.87%,专科教育招生人数上升到40.13%。尽管单纯从这两个数字看,本科教育规模仍然较大,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情况,则本科教育招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只有35.38%,专科教育招生人数的比例上升到64.62%,而且这一变化趋势得到了持续发展。这说明,长期被忽视的专科教育已经壮大起来,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科教育的壮大客观上对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传统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挑战,对本科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20多年来,高等教育不只在教育类别、形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且正迅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200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达到376万人,其中,本科教育招生146万人,专科教育招生210万人,高等教育全部在学人数达到110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左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已经提出,到“十五”末期,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将达到1600万人左右,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左右。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内在质量标准也越来越多元化,数十年来趋于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将为多种规格、多种要求、多种品质所取代。那种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只在专业知识的宽广度和深浅度上存在差别的质量标准不可能适应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在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人才主要由普通高等学校的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来培养之后,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必须建立新的质量标准和教育模式。当然,在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实施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别,那种全国所有高等学校执行同一份专业教学计划的做法也应为各高校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所取代。

社会需求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以往由于对高等教育功能的片面理解,在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上,人们过分重视了高等学校在培养社会建设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人才方面的作用,导致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不得不直接面向社会建设需求,追求专业教育与社会职业,甚至具体工种或工艺的对应。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体制逐渐取代计划体制,高等教育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按计划运行的封闭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了选择和挑战的开放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在一个国际化的背景下,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紧密相连。高等教育不再可能预先为一个人安排好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轨迹,高等教育应当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使人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自主选择,在不断的挑战和竞争中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社会与自然的相互适应中发展自己的事业,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以往本科教育那种纯粹以专业为核心建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以胜任某一种具体职业为直接目的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世界科技革命和文化融合不仅改变着自然和社会,而且改变着科技和文化本身。其结果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中介——知识的总量和类别的增加都超出了人的想象,学科(系统的知识)的分化与融合既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材料,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即高等学校的教育年限不可能无限延长,但知识的总量又在不断地以几何级数增加,学时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尖锐地凸显出来。以往那种接受一次高等教育受用终生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的一生可能需要不断地往返于高等学校接受教育,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接受其他形式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高等”的教育,它也具有了基础教育的性质。这种基础性既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内部,也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外部。在高等教育内部,本专科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要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外部,它要为继续教育、回归教育和在职自学等打好基础,换句话说,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不断探索,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那么,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本科教育专科化模式是否能够担当此任呢?就本科教育为研究生教育打好基础来讲,答案是否定的。1980年代初期我国才开始形成比较完善和规范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0年通过,1981年开始施行。也就是说,在本科教育专科化模式形成的数十年中,我国并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当时只是开办了一些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了少量的研究生,还没有开展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研究生教育并没有成为高等教育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当时的本科教育并没有为研究生教育打基础的任务,高度专科化的教育模式也不可能为研究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就本科教育为终生学习做准备来讲,答案也不是积极的。在一个封闭、保守、知识无足轻重、知识分子受到贬抑的时代,人们是不可能对知识产生向往,寄予希望的。尽管终生学习在1960年代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潮,但在我国,直到1980年代,人们才开始接受终生学习的理念。所以,我国的本科教育在很长一个时期并不包含终生学习导向,那种狭隘的、功利色彩浓厚的专科化的教育模式也不可能预测到未来人们继续学习的需要,更不可能有意识地为人们的终生学习做好准备。因此,专科化的本科教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等教育内外部形势变化的要求,本科教育必须创建新的教育模式。

三、终结本科教育专科化,重建大学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专科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模式,并不具有跨时代的普遍适应性,现在是到了终结专科化教育模式,重建大学本科教育的时候了。但是,数十年来形成的办学传统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需要进行持久深入的改革,这种改革有时可能还是十分艰难、痛苦的。笔者认为,终结本科教育专科化,首先应当清理观念误区,全面认识本科教育专科化的严重后果。

最近在某重点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笔者曾经就近20年来本科教学改革的进展问题同一位曾任教务长,现在仍担任学校本科教学顾问的老同志进行过讨论。这位老同志认为,总的来讲,本科教学改革的进展不大,不要说与20年前相比,就是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的本科教育也不能说有了多大的改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自1980年代初期以来各高校一直没有间断本科教学改革,为什么总体上又进展不大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过,笔者认为,本科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什么样的本科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本科教学,尽管高教界一再呼吁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但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观是否已经从根本上转变了呢?

由于半个世纪以来本科教育专科化已经形成了深厚的传统,虽然几代人曾经深受其苦,但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能够全面认识其积弊和消极影响。在20多年的本科教育改革中,人们对本科教育专科化的某些表现和影响不能说没有触及的,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它的不适应性和严重危害,所以关于本科教学的改革大都是孤立的,单项性的,并不涉及本科教育基本模式,并没有从基本模式的转换上去设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换句话说,就是在认同专科化教育模式的前提下,进行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终结本科教育专科化,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于观念。一是在专科化的本科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之间划等号,认为本科教育专科化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但是,具体到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类别、形式、层次的教育,专业性的要求及其实现途径是各不相同的。毫无疑问,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都应当具有专业性,但是,由于它们的任务和使命各不相同,所以,在专业性的要求和实现机制上也应当是不相同的,不能混淆。如果说以往我国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尚且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么,现在和将来就应当时移势移,革除专科化模式,重建本科教育。二是在专科化的本科教育与社会的职业性需求之间划等号,认为本科教育专科化有助于本科毕业生到就业市场上去竞争,因而具有现实的合理性。社会的职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动力之源,有人甚至认为,如果高等教育不能对人们的就业有帮助的话,那么,可能95%以上的就学者都会远离高等学校。所以,满足人们的职业性需求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满足职业性需求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当前的,也可以是稍长远一些的;可以是单向性的,也可以是多向性的。同时,社会的职业性需求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的职业性需求问题上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选择,不能强求一律。三是部分否定,总体肯定,认为专科化的本科教育模式总体上没有过时,它所存在的问题,只要根据时代变革进行必要的调整就可以了,如拓宽专业面,增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等就是有效途径。这种观点持者甚众,影响甚大。要揭示这一误区,可以从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共同经验和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入手,总结本科教育的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经验教训,认清新的历史时期终结本科教育专科化的必然性。四是对已经进行的改革抱过分乐观的态度,认为20多年的改革已经涉及到本科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其成效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检验,因此,没有必要另起炉灶,现在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将已有的改革措施切实落实下去。这仍然是基于对传统的专科化教育基本模式的肯定性判断提出的观点,专科化教育模式的不适应性已经暴露无遗,因此,已有的不少改革措施确实是有针对性的。但是,这些改革措施并不旨在建立新的本科教育模式,而仅仅是为了增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现实适应性。2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不突破专科化教育模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标签:;  ;  ;  ;  ;  ;  

结束本科教育专业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