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赶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世纪论文,人面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近30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就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启程前往北京之际,毛泽东深有寓意地把它称之为“进京赶考”。这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战略眼光、精神境界和博大胸怀,也是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思想、精神上完全成熟、清醒、自觉的鲜明标志。
经历8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洗礼,特别是经历了国际共运的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实践这个大“考场”上,通过了一次又一次严格的“考试”,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这个最权威的“主考官”,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20世纪已成为历史。21世纪的序幕已经揭开。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迎接新世纪诸多新挑战,这是一场更为严峻、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新“赶考”。
考题之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人类进入新世纪,世界处于大转折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以加入WTO为契机,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动参与,必将深刻地影响国际国内大局。由此,我们如何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经济全球化同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观察、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以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复兴,已成为我们党21世纪面临的最重大的“考题”之一。
历史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伴随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开拓,经济全球化初现端倪。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深刻指出社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政治、社会、阶级及民族、国家间各方面矛盾的激化,将推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由此,在经济全球化初始阶段实践的基础上,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是,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在20世纪上半叶接连打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发生中断和逆转。结果是战争引起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和更加落后的中国等国家,社会主义先后取得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一国实践和多国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以新的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为依托,以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确立为基础,资本、劳动力大规模国际性流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形成,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至今方兴未艾,其影响广泛而深刻。
面对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阶级矛盾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在总结吸取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教训和苏联社会主义前期计划经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一些调整和自我改良,在资本占有形式、经济运行机制、分配形式和阶级关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同时,通过长期形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一整套适应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组织,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生产力、经济社会化和世界市场,得到长足发展。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各国,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认识不清醒,在这段时间停滞在“计划经济”模式上,无视或拒绝社会主义改革。后来,又从长期僵化跳到“全盘西化”,致使社会主义实践遭受挫折乃至跌入低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所作的可贵探索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新的历史大变动结合起来,重新思考中国问题,重新思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与环境中,开创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飞跃,成为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举世瞩目的重大现象。
当前,在进入21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诸多复杂矛盾,能否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乘势而起,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将对全人类命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所以,可以说,今天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赶考”,形势更为复杂,规模更为广阔,意义也更为重大。所以,新“赶考”的严峻性由此而来,新“赶考”的重大意义也由此而来。
考题之二:经济全球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全球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过程。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编者注:“文学”一词德文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由于生产力与消费的全球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来彼尊崇的观念和思想被瓦解,各国文化也日益打破其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全球化使得先进科学技术迅速传播,促进了各民族科技文化的合作与发展;另一方面又会造成社会分化、人的关系冷漠及心理失衡,带来新的价值、宗教、文化矛盾和冲突。这是当代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变化和人们精神生活中种种困惑、矛盾的深层动因。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新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同世界各国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这固然为我们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应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领域仍处于强势地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其文化产品的出口已经取代航空行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品,占国际市场的40%以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环境为依托的信息化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传播不受国别限制,分散点多,交互性强,流量大,管理复杂,使西方文化输入我国的渠道和机会增多,使文化传播、信息传播和舆论宣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将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安全及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了显著变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在国际国内这种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相互激荡的复杂环境中,我们党如何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主导的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和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使之成为推动全民族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胸怀,在克服和抵制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等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与侵蚀的同时,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包括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等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以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壮大我们的精神力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创新力,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面临的又一严峻复杂、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考题”。
考题之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面对21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诸多挑战和考验,归根到底又都集中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性战略问题上。
20世纪末,世界政坛上出现了一种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些曾长期执政的老牌政党失去执政地位。就连执政70多年的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共产党,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垮台。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根本的带有规律性的原因是,这些政党大都未能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与时俱进,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高屋建瓴地从根本上指明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思路。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正在从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来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的一种新觉醒。
中央最近反复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先进文化”是灵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宗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能否在各个发展时期和各种复杂条件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这“三个代表”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门大学问,是对我党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一大考验,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所具有的而其他阶级政党不可能具有的根本政治优势。我们党只有真正做到深刻认识和敏锐把握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采取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效的实现形式,真正切实地代表它们,才能在新世纪的复杂实践中继续保持并发扬它的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成为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并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关于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尖锐复杂的。这需要作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里仅举例性地简单说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党的执政方式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为了坚持党的领导,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领导制度和执政方式。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但中国企业的背后是政府,政府又是由党领导的。所以,实际上,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面临着比企业更为深刻的体制性挑战。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全球化进程中,要求各成员国政府管理职能、市场运作方式、法律规范等要与国际接轨,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相互激荡,产生互动,社会活力明显增强,透明应逐渐增加,宏观管理和调控难度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从过去那种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化的高度集中方式向适应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民主法制方式转变,在符合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情况下,使党更科学地驾驭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善于将党的主张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改变过去那种主要依靠“红头文件”和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的领导方式,把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遵守国际惯例统一起来,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面对新型社会经济环境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是党的民主建设问题。民主政治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也是当代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奋斗了80年,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争取、维护和发展人民民主。江泽民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怎样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民主理论,在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努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政治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要坚定不移,但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历史传统与政治文化的特殊性,有领导、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前提,是重视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党内民主的推进必将带动整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实践证明,党内民主化的基础,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党章的规定,正确处理各级党委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扩大党员和党员代表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和党员代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党内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过去由于封建主义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就会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就容易造成个人专断。在这种环境和空气下,如果有人讲些不同意见,习惯上就往往会被认为是政治上“不够成熟”。在某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这种现象已逐渐积淀为一种“官场文化”,严重腐蚀着党的肌体。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
与此相联系,在重视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基础上,还要不断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把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人民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也是我们党实行领导和执政的根本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需要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创造和完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新形式,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消极腐败现象,保持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脱离了群众,人心向背就会发生变化。中央领导反复告诫全党同志,要认真借鉴近年来世界上一些老牌执政党垮台的教训,就是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警觉和重视。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曾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作过一次有关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对话。当时黄先生囿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历史观,耽心中国共产党也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最后走上“人亡政息”的道路。毛泽东当年充满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群众监督,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注:参阅黄炎培《八十年来》第157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历史车轮已驶过半个多世纪。重温伟人谈话,发人深思。江泽民同志近年反复强调,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醒大家要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党内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忧党、忧国、忧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赶考”,这是对党的生日的最好纪念。
标签:中国共产党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