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转型时期经济运行与人口运行的摩擦_经济论文

制度转型时期经济运行与人口运行的摩擦_经济论文

体制转轨时期经济运行与人口运行的磨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磨擦论文,经济运行论文,体制论文,人口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尚不成熟,正处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出现了很多矛盾现象,产生了很多方面的摩擦。

第一,劳动力资源的非市场配置方式,对人口再生产产生错误导向。由于我国市场机制正处于生长培育阶段,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呈现出多元特征。既有市场配置因素在起作用,也有计划配置的因素在起作用。在经济发达地区,外资作用强的地区,私营经济繁荣的地区,市场配置的功能较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配置功能相对较弱,计划配置功能较强,处于边远高山的农牧地区,由于基本上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是以自给性配置为主。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无论哪种配置方式,都不是绝对的,纯粹的,而是带有明显的转型特征。在以市场配置为主的地区和领域,兼具计划配置的特点,在以计划配置为主的地区和领域,兼具市场配置的特点。配置方式的转型也使计划和市场功能发生扭曲,致使捃带关系盛行,甚至封建的宗法关系也商品化。劳动力资源的这种非市场配置方式有悖市场配置方式,对生育主体的生育行为产生扭曲的导向,这在“生”与“育”的行为中都有所表现。在“生”的领域,盲目追求多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偏好男性孩子的心理还很严重。在“育”的领域,家庭“粗放式”育人习俗随处可见,重视发财,轻视育人的思想行为也很普遍。这势必在数量上,质量上给人口再生产带来影响,最终也必然对人口结构产生不良效应。

第二,两种体制交错,对人口再生产管理产生不良影响。转轨运行的经济体制,使原来在计划体制形成的一套人口再生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很不适应,从而引发出很多管理层面的矛盾和摩擦。其一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失效和失灵。计划经济的管理特征,集中表现为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人口再生产的管理也沿用了这样的管理模式,但在市场行为的冲击之下,行政管理功能的弱化,行政措施失灵,很多地方和一些领域都出现了无人管理和无法管理的管理空档或缺损,有的人口管理机构也形同虚设。其二、奖惩措施失灵,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奖励办法,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得软弱无力。由于受财力的限制,奖励的力度很弱,效应极差。又由于农村贫富差距拉大,富者有钱,罚得起,不怕罚。贫者无钱,要赖,也不怕罚。其三,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使人口生育管理出现空档,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发展很快。在这些企业内部,人口的行政管理很难奏效,即使是公有制企业在实行政企分开之后,行政管理也收效不大,农村社区的村社负责人由于集中精力于经济管理,生财致富,人口的生育管理也有所放松。其四,人口流动性增大,原来的那套人口的稳定性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情况变化的要求,造成管理方法错位和管理空间的空缺。

第三,市场观念与传统观念的交错对人口再生产产生影响。市场经济崇高的是等价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是大统一观念、平均主义观念、服从观念、等待观念、依赖观念。在这样的观念氛围中,人们对自己的生育行为可以说是不负任何责任的。孩子从生下地到成长为劳动力,至少有1/3的经济支出是国家承担的,而且一旦成长为劳动力便由国家统分统配到就业岗位,生育的主体处于一种超然地位。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生育观念也必然具有对国家的依赖性,对孩子素质的不负责任性,对成年子女劳动中的索取性,在农村社区,由于自然经济因素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关系还具有宗法性。由于思想观念相对于经济变革具有惰性,上述观念特性,不可能随市场关系的建立而及时转变,更何况,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关系还正处在培育发展时期,所以,矛盾冲突就显得特别尖锐。

处理转制时期人口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去调整人口经济关系。

第一,以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为导向,带动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人口数量的下降和人口结构优化。上述各环节,实际上是人口经济关系中的一种联动过程。这个过程的联动性,根源于人口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它和以往的行政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是外在于人口经济关系的强制性因素,它不可能直接产生人口经济关系联动的内生机制。上述人口经济关系联动的机理是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形成人才需求信号,然后通过多种传播媒体传递给人口再生产体,从而给主体造成动力或压力,引导和迫使主体的生育行为转机,使社会人口再生产从粗放数量型转为集约质量型,整个人口结构也会随之而逐步优化。这样的转型运行既然是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进行引导的,那末推进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就必然成为转型的突破口,而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又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与此相匹配,还必须加快优生优育的进程。必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优化。这既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也为人口再生产主体的观念行为转变所必须。

第二,加快城乡社区二元结构的调整,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实现人口经济关系朝着一体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社区,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形成了城乡社区的二元板块式结构,两板块之间的经济往来,几乎完全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由于人为的长期割裂,经济文化环境相当悬殊,两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文化风格都各不相同,社区差别明显。在这样的各不相同的经济文化环境之中,自然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人口生育方式、人口素质层次和人口结构特征。并且,已形成的人口经济关系格局又反作用于经济文化过程,在反复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了两社区间各自的人口经济社会关系的特殊结合方式。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起步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但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致使城乡之间的交融进程缓慢,现在还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道路还十分曲折与艰难。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1)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流动铺设一条通道,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开放的、新型的城乡人口经济关系。(2)打破城乡社区间的二元就业模式。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新格局。(3)开通各种渠道,拓展城乡人口文化交流,逐步形成城乡融合的文化环境。(4)建立沟通城乡的交通网络,兴办城乡结合的教育体系,为城乡人口的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改善计划生育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我国的计划生育管理方式基本上是行政管理方式。它分为目标管理和技术管理,目标管理的重点是控制生育数量,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数量目标管理。技术管理的重点是预防和补救措施的实施。在目标管理的实践中,目前已形成了一套以数量指标控制为核心,以宣传教育为主导,以行政处分,奖励惩罚为辅助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并且正在向条例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技术管理同样形成了以药具的研制推广管理为重点,以手术管理为辅助的管理体系,但技术管理始终是为目标管理服务的。实践证明,我国的计划生育管理是成功的。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只反映了这种管理方式的不适应性一面,并不证明它的无用或失误。在建立市场体制过程中,提出改善行政管理,旨在使行政管理方式更适合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善:(1)变计划生育数量指标管理为综合婚育管理。我国的计划生育管理是和婚姻管理脱节的。计划生育部门只管生育,民政部门只管婚姻,尽管一再强调协调配合,但由于是部门分管,因此,始终是“两张皮”,这就无法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方针贯彻到结婚前后的整个过程。(2)变年度计划指标管理为中长期综合目标管理。年度计划指标管理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首先是计划指标的确定就无法真正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执行中虚报浮夸现象严重,而且无法形成综合力,也无法产生综合效应。综合目标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建立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目标,以及反映综合目标的分解目标。(3)强化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宣传教育的重点应放到微观领域,以往的行之有效的算帐对比,典型引路的方法,都应该总结、推广、提高。(4)组织优生优育服务队伍,深入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和三资企业内部,开展综合服务工作。

第四,成立人口委员会,综合管理和协调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鉴于人口行为的综合性,分散于各部门的管理职能亟需综合协调,建立这样的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人口委员会,实在是势在必行。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103页。

标签:;  ;  ;  

制度转型时期经济运行与人口运行的摩擦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