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拓展中的边界问题实例_文本分析论文

阅读教学拓展中的边界问题实例_文本分析论文

例谈阅读教学拓展的边界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界论文,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教学为求达到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对课文进行补充、延伸、迁移等必要的拓展,这本无可非议。可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拓展,置文本于不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忘了拓展的目的是什么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天马行空地任意拓展,超出了拓展的边界。

下面主要以今年我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的参评课为例,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拓展的边界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为避免引起误解,我觉得有必要界定一下,本文意在从语文课程层面、教学层面来探讨阅读教学拓展的边界问题。

一、有的拓展到非语文上去了,只剩下一件语文的外衣

如果你事先不知道这是上的语文课,单看下面的这些问题,你能确定这是上什么课吗?

1.给你的家乡设计一座未来的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2.知云善用:气象专家解疑。难假如你是气象专家,请你为下面的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看云识天气》)

①积云a郊外踏青

②卷积云b晾晒玉米

③高层云c国庆旅游

④晚霞在东d露天开校会

⑤虹在西方e拆洗被子

⑥华环由小变大f换裙子

3.独具匠心设计屏:请你以设计师的身份,为家庭或学校的某处地方设计一个风格独特、有文化内涵的“屏”。先在纸上简单地画出来,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作品,并阐述你的设计理念(如材质、形状、设计风格、文化内涵……)。(陈从周《说“屏”》)

4.我的收获: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关于物候的自然科学知识?(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5.阅读下面的材料(略),说一说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梅涛《生物入侵者》)

6.你的理想是什么?学了这首诗,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打算怎样为理想而努力?(流沙河《理想》)

7.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剧,爸爸妈妈喜欢看新闻,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莫怀戚《散步》)

8.读完课文后,想想我们身边有没有老王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杨绛《老王》)

9.人到中年的父母用坚实的臂膀为你撑起一片天。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日渐苍老的容颜,你是否想过怎样回报他们?你又做过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胡适《我的母亲》)

10.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高尔基《海燕》)

上述问题完全是“非语文”的问题。其中1-5属于自然科学课问题,6-10属于思想品德课问题(将语文课强行与道德课硬性联姻,这是语文老师的通病)。语文姓“语”,这一点我们从上述问题中却看不出来。语文老师迷失了语文课的方向,被文章作者牵着鼻子走,跟着课文内容跑到别的学科里去了,上的已经不是语文课了。老老实实把教学内容(“教什么”)想清楚,把“语文”货色(有关听说读写的知识、技巧、态度甚至价值观)“卖”出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语文教师必须有更清醒的课程意识,否则他就把握不准自己在教什么了。

问题10正是教科书“研讨与练习”的原题,老师原样用的。这是教科书编者对教学内容的误导。这说明编者在思想上缺乏清醒的课程内容意识,这恐怕不是一时疏忽造成的,因为教科书“研讨与练习”上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

1.“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2.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郑振铎《猫》)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韩愈《马说》)

4.水上漂说:“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魏明伦《变脸》)

5.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的活动。(孙鸿《枣儿》)

6.课外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左传·曹刿论战》)

请问“语文”在哪里?这样看来,不仅一般老师搞不清语文课该“教什么”,编者对“教什么”这个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命脉的问题就没有想清楚。

也许有人会说,“说说”、“谈谈”等这不是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吗?不要以为只要是冠以“说说”、“谈谈”等就是“语文”了,你也要看要求学生“说”的“谈”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像上面的这些内容没有把握“语文”的本质,“说说”、“谈谈”等字样只不过是给这些问题所穿的一件“语文”的“外衣”而已。因为这些内容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它们与语文、与课文的解读鉴赏已经没有关系了,离文本的内核甚远,就只剩下一张“语文”的皮了。

“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这样的问题不只是出现在一般老师身上。魏书生先生上《统筹方法》时,从文章本身的科普视角看这篇文章,而不是从语文的视角看这一篇文章。魏老师可能学科意识不强,使这堂课跟着课文内容跑了。魏老师是名师了,也犯这样的错误,这就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了。“究其实,学生学的不是《统筹方法》这一‘文’,而主要是文中所传递的‘统筹方法’这一东西,即课文的‘内容’。”①王荣生先生的批评击中了要害。

二、有的拓展的起点背离了课文了,把课文当成了“引子”了

当今语文课堂上有一种非常奇特而滑稽的现象,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指向文本,还没有指导学生读懂文本,就想当然地从课文某处内容随意生发开去,游离于文本让学生自己谈自己的思想了,最后终于把课上成断线的风筝了。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些例子:

1.怎样避免生活当中上当受骗?(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2.放飞想象: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天上的街市有多么美丽,街市上的物品有多么珍奇。看谁想象的最美、最奇?(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3.你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才能相互信赖呢?(冯骥才《珍珠鸟》)

4.讨论:怎样保护濒危灭绝的珍稀动物?(沈石溪《斑羚飞渡》)

5.小组合作探究: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丰子恺《竹影》)

6.有人说,早恋就像那苹果枝头青涩的果实,不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千万不要急于摘取。如何看待中学生的早恋现象?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

7.学了本文,在总结墨子止楚攻宋的成功经验后,我们能给那些正在受到不义战争威胁的人们提供哪些有价值的建议呢?(《墨子·公输》)

应该承认,上述这些话题,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上述这些设计都是在课文内容上做文章,教学内容很有问题。有的即使算是语文问题,也属于边缘问题、次要问题。语文拓展问题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的素养为主,而不能过分地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而上述设计,实则与课文无关,话题并不是在文本之内,脱离文本而泛泛化了,老师跟着作者、跟着课文内容跑了。语文教学岂不变成了无头苍蝇了?

也许有人会说,解读文本不应局限于文本,而应超越文本。此话当然没错。但超越文本只能以课文为基础,是对课文的充实(如适当地引进课外材料)和创造性处理,而不是把课文这个“例子”当“引子”。从文本中随便引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去谈,这已经不是对文本的鉴赏与评价了,文本成了“引子”,就削弱了文本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属于失度拓展。

拓展的起点必须是文本,必须是在准确理解文本基础上的鉴赏与评价。拓展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情感与思想的深化,最终的归宿还是要落脚到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上去。拓展哪些内容,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而定,倘若拓展冲淡了文本,甚至脱离了文本,文本还没读懂,却在忙着“拓展”,顾左右而言他,这哪里还是拓展,分明是“浮想”、“胡思乱想”。

比如问题1,《皇帝的新装》中的这个小孩子如果是在长大后看到这一幕,他还会说真话吗?可见,安徒生对人性的揭示是何等的深刻!编者在本课的“导读”中写道:“如果注意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我们的思考也许能更深入一层。”可惜,执教者忽视了这一点,对这句话视而不见,却领着学生讨论和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去了。

再比如问题2,我理解这个设计,老师的目的是想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可是有的学生竟然说出了“天上的街市上有卖后悔药的”,这个想象的确是够“奇”的了,然而,这只是“胡思乱想”。不过,这也怨不得学生,因为老师首先在问题设置上就出现了问题。

三、有的置文本于不顾,跟着“伴娘”(拓展的材料)跑了

时下语文教学流行“拓展”。讲一篇课文,拉出一串美文或其他材料来陪衬,就像婚礼上拉伴娘一样。麻烦的是有的新郎看见伴娘比新娘还漂亮,见异思迁跟着伴娘跑了。例如:

1.上《苏州园林》一课,老师整节课就用了四十多张苏州园林的图片,还有大量的音频和视频材料。

2.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老师把给学生印发的老舍《济南的秋天》作为后半课时的学习内容。

3.学习杜甫的《石壕吏》,老师花在《新安吏》、《潼关吏》上的时间就有大约二十分钟。

4.本来是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老师却在无休无止地讲授舒兰的《乡色酒》。

5.(投影:老师给课文另写的开头。具体内容略。)你看这样开头行吗?为什么?(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6.干国祥老师执教的《斑羚飞渡》(网上有课堂实录)。“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教材分析)“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人类的意图。”(教学目的)“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历史之间多个维度展开的。”(学情分析)

阅读教学的拓展要以文本为基础,应反哺文本,而不能喧宾夺主,使拓展的内容反客为主。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品读和感悟,课文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探究品读也是走马观花。把语文中语言本身的美给淡化了,这是阅读教学的本末倒置。

问题1是今年我市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第一名的一堂课。观课中我能感受得到老师在《苏州园林》和“苏州园林”之间难以割舍的纠结。我们要学习的究竟是《苏州园林》,还是“苏州园林”?画面过多,是否会干扰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过量的音像信息,会不会挤占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的时间?直观画面的视觉冲击,对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究竟有无助益?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视听效果,而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那岂不是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目的?

再看问题2-4,如果就拓展的材料来看,尚属于语文的范畴,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执教者是怎样用这些拓展材料的呢?在有限的课堂内,资源链接四通八达,洋洋洒洒,使学生大开眼界。而对文本则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着力道浅尝辄止,就急匆匆地跟着拓展的文本跑了。这看似拓展,实则与文本解读关联不大,只是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范围。因为这些生拉硬扯过来的拓展材料,更像是补丁,与文本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联系,没有与文本解读有机结合,缺少整合,只不过是外加的一顶“拓展”的高帽子而已。

问题5中,执教者是想给品味课文前两段的语言寻一个抓手,可是,老师给课文另写的开头,却是“再度创作”了,脱离课文去另写一个与课文迥然有别的新开头,这已经和课文没有关系了。原文前两段还没有品味,置文本于不顾,却去分析另一个开头,这不是资源浪费吗?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文本的地位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本文的开头,拟人手法的运用很突出,我想不妨这样:先让学生勾画出所有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句子,然后把这些句子改成一般的写法,再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跟原文对比,或许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作用,领悟作者语言运用上的精妙。

问题6中,干国祥的《斑羚飞渡》一课是名课,也未能把握好拓展的度,致使这堂课对文本的解读显得名不副实。从整堂课中我们很难看到解读小说的过程,而是在解读另一个与《斑羚飞渡》并没有太多关联的由执教者搜集的课外材料重新组合而成的文本。与其说这堂课是在对《斑羚飞渡》进行解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由“斑羚飞渡”的故事引起的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尽管这是一个极有思想深度的话题,但它毕竟不是《斑羚飞渡》本身蕴涵的意义。我们不能从文章中没有的内容进行拓展,更不能离开了文本内涵而信马由缰。《斑羚飞渡》的故事确实值得“人类思考和借鉴”,但这种“思考和借鉴”只应在解读《斑羚飞渡》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让“思考和借鉴”取代文本的解读。这堂课,过早地脱离了文本,过多地拓补了文本,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斑羚飞渡》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出新文本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拓展失度的例子,那么,怎样才是适度的拓展呢?

比如,学习黄蓓佳的《心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读过契诃夫的《万卡》的人怎样感受李京京的心声。《心声》是对《万卡》的吸收和改编,阅读《心声》就是重读《万卡》。这两个文本的故事内涵相似,李京京和万卡的处境也相像,教学《心声》如果漠视《万卡》,小说的价值就会受到很大的削减。所以,我觉得教学《心声》最好的链接互参的材料莫过于契诃夫的《万卡》了。

比如,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假设穿越时空,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张岱会把他当作知己吗?这个拓展就是适度的。假设性的情境对话,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而且,在学生解读文本最需要的时候,我补充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周作人“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等等。这些启发铺垫的材料有助于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②。

再比如,杨聪老师讲周密的《观潮》一课③,他根据课文题注“节选自……略有删改”几个字,找来了作者的原文,把被省略的最后一段拿出来——无疑,这是较好的拓展材料,因为它本就是文章的一部分,只是在选作用教材课文时被编者删掉了。由此,把《观潮》解读到“文化”的层面,这是比较深刻的。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科的资源材料有自身的特点,它们往往是综合地散发着多种信息的材料。……或者说,语文教材里的材料带有某种自主性,蕴涵或衍生着各种可能的‘教什么’”④。语文教材负载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课本注定是一个“杂货铺”。但是,语文教学却不能是杂烩课、拼盘课,这是语文教学的课程规范。

总之,阅读教学的拓展毕竟有自己的边界,潜心会文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拓展应该从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选择合宜的拓展内容,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而不能刻意去做样子,更不能本末倒置。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但首先一定要立足文本。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到底,拓展是以课文为内核向外进行的学习辐射,拓展的问题必须依赖文本、认真体会文本来解答,这是拓展必须坚守的边界和底线。用心引导孩子们和文本亲密接触吧,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流淌出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丽的声音。

注释:

①④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②李明哲:《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③杨聪:《怎一个“看”字了得——〈观潮〉教学及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标签:;  ;  ;  ;  ;  

阅读教学拓展中的边界问题实例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