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及防治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及防治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成因及其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障碍论文,成因论文,中学生论文,常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障碍

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有两个明显特征:(1)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无法完成环境赋于他的责任,或总是违反社会规范。(2)自我感觉痛若。国内许多调查表明,中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现象是很广泛的,一般占到中学生的15%—20%左右。心理障碍不仅对中学生个人来说是一件万分痛苦的事,影响其一生的人格健康发展以及对生活的幸福体验,而且它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精神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广大研究人员以及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这一领域的研究及实践防治工作。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与其他人群不同,其多发心理与行为问题也就有其独特之处。据调查,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强迫在中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下面是中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障碍:

(1)情绪上的紧张、焦虑与抑郁。适度的焦虑不安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但有些中学生面对困难与矛盾时,比如,受老师、家长责骂,与同学争吵,班干部、“三好生”未选上,考试不如意,面临重要的考试等等,陷入持久而深刻的不良情绪中,以致于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又加深了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长期不能自拔。

(2)人际关系上的敏感与退缩。有些中学生十分自卑,过分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对他人的反应过分敏感,因而在人际交往中被动、胆小、易害羞,害怕在公共场合出头露面,甚至会发展到躲避与人交往。

(3)性关系上的放纵与压抑。中学阶段是性发育完全的阶段,中学生有了解、探求与尝试的愿望。有些中学生置社会规范于不顾,只求满足自身性欲望,滥交异性朋友,在性关系上放荡不羁,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为此进行犯罪。而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中学生对性问题采取忽视、逃避的态度,不与异性正常接触,对异性怀有偏见,有的甚至视性为罪恶,这会阻碍他们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将来他们在性关系上会表现出无知、无能、消极逃避等问题。

(4)攻击、敌对和仇视行为。冲动性是中学生的行为特点,他们易采取直接简单的攻击行为方式来解决困境,如:与同学闹矛盾,说不了几句就会拳脚相加;对父母的责骂,当面顶撞,甚至负气出走。有些中学生对别人的批评指责常常采取公开的敌对和仇视行为,以至于发展到对社会存有一种普遍的反抗态度。这类中学生在一定环境气氛中,易由于情绪上冲动而产生犯罪行为。

(5)中学生的不良嗜好。中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不良嗜好有:吸烟、喝酒。刚开始吸烟喝酒时,或出于模仿与好奇心理,体验一下吸烟喝酒的感受,以为抽烟喝酒就象大人了;或是为摆脱某些情绪困扰;或是故意不听师长的话。然而,久而久之成瘾之后,戒也戒不掉了,并由此产生许多问题行为。

(6)身心反应。所谓身心反应指的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象被父母大声责骂而晕倒过去;功课未做好,怕上学校而感到恶心、不舒服;重大考试之前浑身发抖、冒冷汗等,都是身心反应现象,即心理上的应激与挫折而产生躯体方面的症状。这些症状的消除主要在于心理治疗而不是生理治疗。

(7)精神疾患的早期现象。中学生没有其特殊的精神疾患,只是有些成人所患的精神疾患,在中学就开始呈现。比如:强迫性神经症,表现为经常出现一些强迫性行为与思想,象反复洗手,强迫数数等,想制止都制止不了。精神分裂症,表现为语无伦次,思维奇特奔逸,行为怪异等等。还有象躁郁症、焦虑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等等,须请精神科医生予以诊断。

(8)学习障碍。学习障碍主要可分为四种:a.逃避学习,缺乏学习动机。经常逃课,上课不认真,课后不复习。b.智力较低,无法跟上正常学业进度。c.学习方法不当。虽很用攻,但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d.不良情绪的影响。长期的不良情绪影响学习的动机、效率。

二、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是人对客观环境反映的结果,影响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不外乎来自自我心理结构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1)中学生心理特点。中学生身体的迅猛发展,导致其心理发展上一场革命:中学生要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心理上成为一个大人,即所谓的“第二断乳期”。心理的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急切想明了的问题是:我是什么,我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别人是怎么看我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我应该怎么做才对,等等。他们有着探索自我和外界的急切要求,有成为大人的愿望。然而他们对自我和社会都是模糊不清的,处于形成过程中。当他们带着简单的心理面对未知的复杂世界时,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就使其心理失去平衡,造成心理困扰。因此,矛盾性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强烈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中学生性生理日益成熟。对性的兴趣与愿望也在不断增长,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处理好性要求是中学生必需面临的问题。比如,如何与异性适度交往,怎样讲话、行动才象男人(或女人),怎样引起异性注意,以及了解性知识等。这些问题对中学生来说是那么神秘和富有吸引力,然而却往往因为难以处理而造成心理障碍。

(2)社会环境因素。中学生心理障碍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表现。中学生要成为“大人”,必然要走出以前狭小的生活空间,去尝试更加广阔丰富的成人生活环境,然而复杂未知的环境往往给中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成为其心理困扰产生的重要原因。这种环境压力主要有:a.学习的广度、深度增加。中学比起小学来,课程的门数增加,深度提高,而且随着中学年级的上升,难度也不断增加。特别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常使得学生不堪重负。一份千名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表明:97.5%的中学生最苦恼的事是“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73.5%认为是“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差”。b.与老师、父母关系紧张。中学生有独立的愿望,他们希望师长们能把他们看作大人似的平等对待,而许多老师和父母或是以前把中学生当小孩看惯了,或是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仍以权威、严厉、压制的态度对待中学生,结果许多中学生要么以激烈的行动来反抗这种关系,要么以长期的不良情绪来消极表达自身的不满。调查表明,中学生最苦恼的事中“父母不理解或经常责骂”占90.7%,“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有或这或那的不满”占80.2%。c.对同学关系不满。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小学生之间那种玩在一起的伙伴关系,他们要求与同学、朋友在心灵上建立起更深层的友谊关系。但他们对如何建立起亲密的朋友关系,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缺乏知识和经验,再加之情绪易冲动,常使得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不能实现。“同学间缺少正常交往,缺少真正友谊”亦是中学生最苦恼的事之一,占被调查人数的67.7%。d.社会对中学生性欲望的压抑。中学生对性有了解与体验的欲望,但在我们民族潜意识中仍有“性为恶”的观念,因此尽管社会在不断开放,父母和教师仍很少对中学生的性欲望加以了解和引导,而只是一味地否认和压抑中学生的这种欲望,中学生常常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和体验性,结果常常误入歧途。

三、中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中学生有一个特点,即其人格处于从已建有初步秩序与结构的儿童期,变得组织紊乱无结构的过渡期,以便于重新组织统合,再建立起更高一级秩序与结构的成人人格。因此,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属于与发展有关的问题。中学生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如加以积极干预和调节,可以避免和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免疫力,使其终身受益。

防治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须社会、学校、家庭、中学生本人通力合作,共同努力。①社会要提供有利于中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消除社会上种种不健康和丑陋现象。中学生模仿力是很强的,他们的许多不良心理和行为都是对少数社会不良现象模仿而来的。②学校是直接教育中学生的场所,在防治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学校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只重分数与升学率,忽视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本末倒置的办学方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人格健康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会优良。而在片面的教学方针的指导下,却可能会培养出许多人格不健康的高分学生,这些学生终会因其人格不健康而抑制自身的发展。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要注意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对教师心理卫生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是心理卫生教育中最真实的榜样;二是让教师了解中学生心理,增加对中学生理解、同情之心,提高其辅导学生心理的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心理卫生知识的传导,使中学生对自我心理特点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二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时监测与帮助。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辅导解决,不能解决的,可转至学校或其它的心理辅导中心,由专职人员进行辅导。③父母应同样了解中学生的心理,明了子女身上发生的变化,能正视两代人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同情、理解、平等态度去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和环境。父母要清楚自己的过失给小孩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小孩,应及时地配合有关机构予以教育和辅导。④任何外界干预最后都要通过中学生本人心理才能反映出来。因此中学生在培养自己健康心理过程中绝不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中学生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勇于承认自身弱点,虚心接受他人帮助,应用所学到的心理知识,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去追求心理健康的感受。

标签:;  ;  ;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及防治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