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路面具有承载力大、强度高、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我国城市道路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裂缝、碎裂、坑洞等病害已经使得诸多道路路面遭受损害。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处理措施。
关键词:市政道路;混凝土路面;病害成因;道路施工
市政道路设计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开始研究,各国使用的方法多达几十种。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现在我们开始采用力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等按照弹性理论或粘弹性理论计算出多层路面结构内的应力与变形,辅以一定的试验和调查,逐步建立了理论法,如今理论法已成为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方向,并已开始被很多国家投入应用。
路面根据其组成结构,可分为面层、基层与垫层,三者的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设计不到位均会造成路面病害。所以为了延长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以及行车安全与舒适性,路面结构设计必须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一、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成因
1.水泥混凝土路面胀缝处剥落及碎裂
(1)现象
路面胀缝出碎裂深度一般可达到混凝土路面面板后的一半左右,在表面纵向延伸最大可达40cm。
(2)原因分析
1)施工时,胀缝出使用材料不当或者胀缝处于落空状态,导致泥沙、石子等杂物充满胀缝,使混凝土面板不能在温度作用下自由收缩,在板端发生应力集中的情况,导致板端胀裂。
2)传力杆的设置出现问题,加上伸缩端被堵死,混凝土板块不能随温度自由收缩。此外,在施工时经常发生偷工减料现象,胀缝没有被完全隔断,混凝土板块不能进行正常的温缩,温度应力使得板块边缘胀裂。
2.施工缝处缩缝剥落及碎裂
(1)现象
碎裂深度相对小与板厚的50%,宽度最大可达20cm。
(2)原因分析
1)施工的混凝土路面面板边缘底面杂物等清理不干净,施工完之后面板边缘下形成临空面。或者是由于传力杆钢筋不知间距过大或使用钢筋直径偏小,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混凝土路面面板边缘被挤压破坏,发生碎裂。
2)混凝土路面施工一般工期要求紧张,先施工的混凝土面板养护还没有达到设计强度,为了赶工期开始施工下一面板,在浇筑时对先施工面板没有做好防护工作。施工机械直接作用在未达设计强度的混凝土路面上,使得混凝土面板边缘遭受破坏。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其破坏很快延伸到路面表面,产生混凝土局部剥落、碎裂的现象。
3.路面锯缝处缩缝(假缝)剥落及碎裂
(1)现象
1)路面表面沿缩缝缝边出现2~10cm小范围内碎裂。
2)沿缩缝缝边出现0~30cm范围裂缝,最严重时可能出现通缝,即裂缝最大深度处达到全板厚。
(2)原因分析
1)路面锯缝时间过早,混凝土路面还没有达到要求的强度,使板边受到损伤,行车后破坏、碎裂。
2)锯缝时间过迟或者锯缝宽度不够,使得混凝土收缩应力过大,拉裂混凝土路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损害
(1)现象
积水浸到混凝土路面的缝隙里,潮湿的路基长期受到浸泡发生变形,甚至沉陷,从而引起路面发生断板、破碎板、沉陷等病害。
(2)原因
1)不少县、乡级公路两侧排水不畅,导致辅道以外的排水沟形同虚设,致使雨水、雪水无法顺畅地排放到沟里。
2)城市排水管道设置不当或者丧失功能性,降水不能及时排除。在车轮荷载反复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发生断板、破碎板等病害。
二、市政道路路面病害处理措施
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软基处理方式。
2.1路基处理
2.1.1换填土处理
通常对于市政道路浅层软土地基常用换填土的处理方法,其处理软土地基的有效深度一般小于3米。其原理就是将路堤以下的软土层采用人工或者机械的开挖方式全部清除,换填成粘性土、砂、石或者石屑等强度较高的材料,再压实或夯实成压缩性低、承载力高的人工地基。其处理方法对于浅层软土地基比较可靠,在市政道路软基处理中经常采用,但其工程量一般较大,处理影响因素比较繁多,使用时应全方位考虑。
2.1.2水泥搅拌桩处理
水泥搅拌桩法施工可分为深层搅拌法和粉体喷射搅拌法。前者使用深层搅拌机将水泥浆和地基土在原位进行拌合,后者是利用粉喷机将水泥粉或石灰粉与地基土在原位进行拌合。如此形成水泥桩柱体,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其沉降,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一般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粉土等软弱地基的处理。
2.2路面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在市政道路路面设置充分的排水措施,横坡设计需要根据当地雨量实际确定,切记照搬照抄。根据当地实际雨量,设计充分的排水管道。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在设计时一定要选用粘结力良好的沥青混合料与集料,并进行粘结力检测试验,确定二者之间的粘结力满足后期车辆荷载需求。其次,我们设计市政道路时,在选材环节要根据规范和当地实际条件选用能够承受车轮荷载的材料。特别对于底层和沥青材料要考虑其具有足够的抗拉能力与抗剪切变形能力,防止后期出现拉裂裂缝和剪切裂缝。另外,设计者必须注重当地的地质情况,特别是在软土地区和盐渍土地区我们必须注重地基的处理,充分考虑后期车流量发展引起的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沉陷、路面裂缝等病害。最后,在设计市政道路前期,首先要对当地的车流量做具体调查,得出实际车流量数据和车辆荷载分布规律。在实际调查数据之上,根据交通的发展规律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未来的车流量及车辆荷载分布规律作出准确预测,确保路面以及路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防止发生由于承载力不够产生的破坏。
三、综合评价
笔者认为,混凝土病害的发生责任重在施工。首先,市政道路施工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的极少,大部分为了利益而舍去施工质量,应付过关。其次,管理人员对于作业人员技术交底不到位。在施工时,混凝土的摊铺方法未按照规范要求,由自己随意完成。其中,振捣时振捣器的使用不当、振捣方式错误,导致混凝土离析,产生浮浆。再者,后期养护不到位,造成混凝土路面过早破坏。因此,在这3个环节做好把控,是我们施工人员的当务之急。
四、结语
水泥路面近年来也发展迅猛,特别是在市政道路中,然而其病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施工时需做好技术措施,确保施工质量。我国水泥资源丰富,大力发展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必须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冰.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及维护[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
[2]邢秋鸿.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和预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3]严圣皓.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和处理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论文作者:康大帅,宋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路面论文; 混凝土论文; 病害论文; 荷载论文; 水泥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地基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