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管理措施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论文_韩晓妹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老年科 上海 200940)

【摘要】目的:研究个案管理措施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接诊的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将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措施。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所有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次数进行统计与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SDS、SAS评分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案管理措施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方面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案管理措施;糖尿病;低糖反应;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285-0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史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存在以下几点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和生理性老化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作用不足[1]。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常在病重卧床、活动量不足、优降糖或胰岛素用量过大时出现,可能与热量控制过低有关。低血糖反应大多发生的比较急且少有症状,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对患者的心理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情况我院通过介入个案管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接诊的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为64~75岁,平均年龄为(63.9±2.1)岁。对照组50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65~72岁,平均年龄为(64.2±1.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状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脑血管等重大器官疾病的患者,有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本研究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且通过我院伦理协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内容如下:胰岛素、常规口服降糖药的用药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长期的体育运动训练、饮食的常规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措施。具体的实施办法为:

(1)知识宣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病人的心理状况和认知情况进行初步了解,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报道、口头讲解、讲座等方式,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的原理以及患者自身病情的发展和具体的预防措施。(2)放松治疗:由于患者在精神上长期处于担忧、焦虑的状态,尤其是在低血糖发病的时候,故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来帮助患者缓解情绪,主要方法如下: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1次7秒,每组3次,每天进行5组;我进右手持续5秒后放松,每天3次。在医院每月举行一次病友会,以此作为平台促进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交流病情以及低血糖发作时的注意事项和避免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通过此法改善患者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低血糖的认知,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患者以积极的情绪对抗疾病。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进行评定[2],具体评分标准如下:SDS评分标准为轻度抑郁:53~62,中度抑郁:63~72,重度抑郁:>72;SAS标准为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分析:治疗后研究组的SDS、SAS评分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会伴随患者终生的疾病,因此需要对患者不断地进行教育,帮助患者掌握好自我护理的相关技巧,将低血糖反应的相关知识详细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加强他们对低血糖反应的识别和处理的能力[3]。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而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多为格列本脲低血糖的容易发生人群,由于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有所降低,故降糖药物的半衰期会进一步被延长,而格列本脲的半衰期较长、降糖作用强且容易在体内蓄积,因此若老年患者再同时服用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的加大降糖药物作用的相关药物,更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低血糖反应[4]。

有关研究表明,有一大部分糖尿病老年患者为独居老人,因此在低血糖发作时缺乏家人的支持与关怀,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5]。因此在进行个案管理时,多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宣教,指导患者学会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调节、胰岛素或药物的使用、结合正确的适量运动降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再通过指导患者学会对糖尿病低血糖的辨别和处理方式,让其及时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情况,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发生。这些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担忧等不良情绪。

本研究显示,采用个案管理措施后的糖尿病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水平的显著低于仅介入常规干预的患者。

综上所述,个案管理措施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的方面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铭,吴心池.2型糖尿病低血糖危险因素分析[J].江苏医药,2013,39(21):2623-2625.

[2]吴耀春,归友萍,高国莲.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732+5734.

[3]戴晓慧,朱月潜,王劲松.糖尿病低血糖诱发严重心血管事件临床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9):1299-1301.

[4]钟德光.糖尿病低血糖昏迷32例诱发因素探讨[J].重庆医学,2010,39(09):1173.

[5]宁毅军,柴若楠,王丽娜.34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80(17):1687+1691.

论文作者:韩晓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  ;  ;  ;  ;  ;  ;  ;  

个案管理措施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论文_韩晓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