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选课走班”教学的区域性保障策略研究论文_徐建良

普高“选课走班”教学的区域性保障策略研究论文_徐建良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考试中心 311200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区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三种模式,剖析问题,总结经验,综合分析,提出了“制度、资源、评价”三个区域性保障策略,实施“学段制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名师提升工程”等七个举措,保证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实施和高效运作;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出一种“选课走班制”实践模式,也为兄弟县市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 选课走班 保障策略

2014年9月浙江省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规定从2014届学生起,高考除了语数英三门必考课程外,学生还需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学考科目中选择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即“7选3”)。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撬动了课程教学和学校管理向深水区改革推进,“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成为当下必然的教学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我区普高于2009年起尝试选修课走班教学。2013年,结合省厅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需要,我区开展了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尝试将“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的探索。经过三年试验,基本形成了“选课走班”的经验:

(1)分层处理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改造,最终达到课标要求。

(2)学生自主选择组成教学班,学校出台措施保证落实。

(3)授课教师平行安排,尝试学生选层次的同时适当可选教师。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

(5)强化教育资源整合,盘活行政班教室资源,拓展其他教学空间,建设学科专用教室。

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程式化”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创新了育人模式。在当下推进“选课走班”教学背景下,积极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模式、健全选课走班的管理制度、实施全员导师制度等,成为研究的必然。

2.研究意义。选课走班制度创造了老师施展的机会,创设了适合学生的教育,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1)增加课程的适切性,让教学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在保证每个学生达成一定共同基础的同时,充分顾及知识、能力、兴趣、性格等个体差异。

(2)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使学生获得与自己“匹配”的教育。

(3)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在自主选择与学习中,对当下学业、未来发展乃至整体人生能够自我规划,避免原先被动的“灌输”与“外迫”。

3.研究目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贯彻了选择性的教育理念,以选考来呼应高中课改的选课,以选课来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学其所好、考其所长、育其所能。选课走班教学,打破了原来“毫无差异、千人一面”的平行班教学,连带引发了课程制度、教学管理、学生评价乃至学科教室建设等系列“链式反应”。研究选课走班教学的目的在于:

(1)突破不同类型学校选课走班的教学机制。

(2)完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班级管理制度,健全全员导师制。

(3)提升教师课程校本化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4)推进学科教室建设,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

(5)提出区域性保障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的高位攀升。

二、研究的内容

1.我区“选课走班”教学的主要模式。2014年之前的课改初期,走班只是达成学生选课的一种辅助手段,并无多少制度建设的考量。许多学校认为,“走班”需要课程多样,学生才有得选,有得选才需要走班;学校规模大、平行班多,走班才能走起来。显然,这样的观点,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的一年,就显得极为表面了,可以说并没有认识到选课走班的真正意义。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7选3”选课规则、35种组合方式,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选择,学校如何编班成为难题,课程如何开设更是棘手。2015年10月第一次学考选考真正实施,学生选课已经显现,现实情景触动了学校管理者,“选课走班”从理论设计进入到实践环节。我区高中在2015年秋季尝试走班教学,所有学校除语、数、英在原行政班教学外,其它科目不同程度实行选课走班,大多采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模式,具体操作细则各校略有不同。一轮下来,基本构成了三种模式:

(1)采用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模式,遵循“最大程度集中、最少次数走班”原则。

(2)采用“分类与分层相结合”教学模式,实行“走班学科导师制”。

(3)限于学校现有条件,高一不动,高二少量走班,隐性突现文理分科模式,高三实施全员选课走班。

要分析三种模式,研究存在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为区域层面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选课走班”的区域性保障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必然趋势,“走班制”探索成为高中学校不可回避的选择。但“选课”的多样性和“走班”的流动性,对学生、教师以及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剖析问题,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我们提出了“制度、资源、评价”三个层面的区域性保障策略,实施“学段制教学、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名师培育提升工程”等七项举措,保证了“选课走班”教学管理的科学实施和高效运作。

(1)学段制教学制度。出台文件,除暑寒假外,以当年10月底和4月中旬两次学考选考为时间节点,一学期中划分两学段,中间放假三天,以调整课表调换班级。实施学段制,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种新探索,总体上有助于高中学校统筹安排教育教学,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安排高考选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制度。对学校而言,课程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学校必须构建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模块和课程群。对学生而言,课程是实现“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应该具备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拥有个性化的课程表以满足学习规划。区教育局通过出台系列文件,整合国家必修课程、地方选修课程、校本自主课程,按照基础、拓展、创新三个层次来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并强调课程的特色性,统筹安排高中三年课程开设,学校根据历史传承、生源情况、发展程度、培养目标等综合规划,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

(3)选课走班指导方案。区教育局出台《关于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各校根据实际制定《选课走班管理实施细则》等办法,优化“选课”和“走班”的管理策略。在选课上,用个性化课程规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走班上,实践中探索由成长顾问、学业导师、辅导员和互助同伴等因素构成的多轨式走班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全员育人的效应。改革单一行政班模式,大力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强调全员育人管理,加强对学业规划的指导;不得违背学生选课意愿,不得强制确定选考科目,不得强制实行分班教学等等,作出刚性要求。

(4)学科教室建设计划。实施《××区学校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下达重点项目建设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进度和推进要求,专项进行改扩建教室行动项目,缓解教室不足的困难。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发展创客教育,落实科大讯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

(5)名优教师提升工程。制定《××区名优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区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名师工作室设置方案》三个文件,进一步加大名优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同时通过实行“一年一考”、“一年一招”“一年一聘”的教师招考招聘制度,向普通高中实行政策倾斜,有效应对因“选课走班”导致部分学科师资临时性紧缺问题。

(6)教师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出台《关于××区教师年度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价的意见》,改进以往单一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评价方法,把教师评价划为三大部分,即师德师风、工作量和教学综合实绩。其中教学综合实绩主要从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团队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综合性教学评价模式,尽量激发教师潜能,做到教得科学、评得合理、赛得公平、升得公正。

(7)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区关于完善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重构评价原则、内容、程序、公示、确认、录入等过程要求,实行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使评价能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满足高校选拔人才参照需要,切实为培养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成效

1.进一步深化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特色示范高中多点开花。实行选课走班,学生做“选择”,人人拥有不同的课表;学校不再千校一面,各种特色尽情彰显,“我的学校我作主”。学校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管理能力,让学生选到中意的学科,两年后考上满意的大学”。这样的共识下,我区普通高中在全面建立知识拓展、技术技能、兴趣爱好、实践研究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基础上,努力拓展特色校本课程,又把选择性思想应用于高考,学生从选课走向选考,35种组合全员走班,实现了选课走班全联动。选课走班教学,推进了特色课程建设,全区8所普高,3所被评省一级特色示范,5所被评为省二级特色示范,实现了全覆盖。

2.基本形成“走班制”教学管理模式,选课更为理性科学。2014年实施“走班制”初期,各校都制定了《学校选课指导方案》《学校走班管理制度》等办法,保证了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2016年8月,面对三个年级全员选课走班的实际,教育局和教研室召开专题教学管理研讨会,部析问题商量对策。各校进行了相关制度的调整和完善,相应制定了新的《选课走班学生管理办法》《选课走班班主任考核办法》《选课走班教师校本研训办法》等措施,新举措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逐个破解以往漏洞,初步形成了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模式,为下一阶段“选课走班”教学提供了经验。

3.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扁平化管理,教学质量高位运行。选课走班教学的实施,学校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繁杂层次变为校长、年级和教师三个层次,形成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提高了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率,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双岗管理、学生自主管理、成长导师指导、家校反馈机制等举措,在区域层面的机制保障下和各校精细化管理下,全区和各校教学质量均在高位运行中稳步提升。2017年第一届新高考,我区一段及提前、一二段及提前、一二三段及提前录取率分别高出全省9.88%、13.59%、6.99%;各校在提升本校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全区的贡献度显著增加,使得我区一段及提前录取比例在杭州七县市区中位居第一,达到了“量增质提”的效果。可以说,第一届学生的选课走班,“选”得中意,“走”得漂亮,也达到了省厅“考其所长、录其所愿”的改革初衷。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3年,9月。

[2]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14年,9月。

[3]中国教育报 浙江教改“选择”“走班制”十字路口的冷思考.2015年,11月。

[4]浙江省高招委 《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方案》.2017年,1月。

论文作者:徐建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普高“选课走班”教学的区域性保障策略研究论文_徐建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