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动力_双元制论文

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动力_双元制论文

职业教育,德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职业教育论文,之源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电子工业部4501厂宣传部工作,恰逢企业从德国引进了一条冰箱压缩机生产线,德国工人来厂安装调试,他们的精湛技术和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02年我在帮助筹建一所职业学校时,许多朋友给我介绍说,搞职业教育一定要向德国学习。2006年8月,有机会到欧洲学习考察,近距离感受了德国的职业教育,很受启发。

职业教育在德国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020.22平方公里,人口8237万,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全国共有16个州。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希特勒抵抗到整个德国几乎被炸遍才自杀殒命,德国土地上被战争破坏的程度比日本还严重,在一片废墟上,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跃身于欧洲联盟中最大、世界第三经济强国。近几年来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在23000亿欧元,在欧盟所占比例为24%左右。德国素有“欧洲经济发动机”的美称,“德国制造”的产品已成为优秀产品的代名词。推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是什么?正是其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在德国,人们把职业教育比喻为“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甚至是“民族存亡的基础”。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德国,职业教育受到关注的程度甚至高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究其原因,职业教育不仅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德国联邦政府出版的《德国概况》一书,有这样一段话:“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显然,这里提到的技术力量指的是技术工人、技术员,当然也包括专家。德国走的是一条技术立国的道路,其原料基本依赖进口。但是德国在进口同等数量的原料后,能加工出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产值,这就是德国制造业获得竞争力优势的奥秘。

德国职业教育一般属于各州管辖范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职业教育主要面向本州经济发展和企业,所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各州之间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信誉,德国早在1969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期间经过多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5年3月。《职业教育法》强化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措施和保障条件,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为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德国,原则上不允许有一个青年人不经培训就开始职业生涯。未经培训的员工一律不得上岗,已成为雇主、雇员的共识和行为规范。

在德国人看来,只要大家都敬业,都能完成本职工作,社会就会发展和进步。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和门户主见。同时,德国各种职业间的实际收入差别不大,只要诚实劳动,都会有相应的收入和发展空间。在德国,认真学习一门技能并在社会上立足的氛围甚为浓厚。2005年底,德国全国共有各种职业学校(包括部分高等专业技术学校)8831所,卫生护理职业学校1613所,两项合计是10444所,注册学生约为280万。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的最新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

校企结合双元培训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不同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造就一支为本国工业生产服务的、具有一流技术的劳动者。德国面向中学生的职业教育有两种,一种是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一种是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在2005年3月通过了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全日制职业教育具有相同的地位,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双方遵循的一种办学制度,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主的职业教育体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并以穿插进行的职业学校教育为辅。企业和学校各为一元,故称为双元制。学校与企业培训的时间比例为1∶4或1∶3.5。承担培训的企业必须单独设立教学车间,拥有充足的教学设备和专职指导教师。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培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双元制”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德国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了“学是为了用”的基本策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据介绍,在整个企业培训中,德国人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培训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不搞见习、参观,即不搞模拟性的所谓生产实习,而是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上岗前10分钟,他们要清理卫生;在工作中,他们严格按图纸要求加工产品,产品通不过严格的检验,达不到标准,必须返工重来;下岗后,他们必须整理工具,各种工具严格地按使用顺序排列。由于严格的训练,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双元制”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期间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收入。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来说,有了这点收入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对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则可以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和成人感。据德国官方统计,2005年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每月拿到的学徒津贴,在德国西部地区平均为623欧元,在东部地区平均为529欧元。由于工种和所学专业不同,学徒津贴也有差别。比如西部的建筑工人,包括筑路工、木工和瓦工,2005年的平均津贴是每人每月833欧元,东部是679欧元。理发师最低,西部是平均每人每月415欧元,东部只有260欧元。

德国政府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规定了职业学校的一切经费由各州政府负担。企业培训的费用绝大部分由企业承担(90%),企业把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看成是对企业中长远的投资,他们认为企业在竞争中要生存、发展,必须拥有大量在生产一线的训练有素的员工,而各企业都乐于投资职业教育,负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一切费用,每年德国各企业用于双元制教育的经费占工资与薪金总额的4%以上。据德国官方统计,2004年德国参与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企业有62.2万家。2003年至2005年,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投入均为276.8亿欧元。而公共财政(包括联邦和州),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投入,在上述三年分别为31.57亿、31.15亿和28.15亿欧元。

“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界输送接受过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后备力量,确保了德国在世界上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德国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意识及“官本位”意识,导致目前对一线劳动者存在一些心理偏见,职业教育沦为无奈群体甚至是失落者的教育。二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缺乏充足的资金保证。三是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多头办学、力量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职业教育仅仅是学校的行为,而不是全社会共同应负起的使命,企业更是坐享其成。四是用工混乱,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及考核机制。五是没有稳定、规范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六是职业教育过于强调课堂教育,重视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校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没有完全摆脱普教模式。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据质监总局反映,目前我国产品的市场抽查合格率平均只有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其主要原因是责任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我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只有3.5%,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达40%。广州对80家企业的专项调查表明,真正受过正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技术工人只有27.7%,上海的技师队伍中,35岁以下的只占10%。

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自己的子女不能进职校,职校生低人一等,或者认为职校生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应让高考落榜生接受高职教育等,这都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当今社会“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大事来抓,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把培训与使用、学习和就业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要统筹规划,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我国的职业学校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行业归属不同,存在小而散、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要以县(市、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有效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重点扶持有潜质、就业市场广阔的学校。

三是要加大教改力度,建立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培训新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的比例。在教学方式上,要实施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责任能力得到提高,以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的需要。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师资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培养出一批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标签:;  ;  

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动力_双元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