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儿科急诊中对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予以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降低输液渗漏发生率所具有的效果及对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所具有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儿科急诊于 2016 年 1 月~2018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 5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 25 例,其中常规组在静脉输液期间接受常规急诊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输液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两组患儿输液渗漏发生情况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输液渗漏现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且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儿科急诊中对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输液渗漏事件的发生风险,提升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普及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儿科;急诊;静脉输液;输液渗漏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246-02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对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所采取的一项主要治疗给药方式,通过静脉通道的建立,实现药物的有效快速输送,以便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实现较好的病情缓解或疾病治疗效果。小儿患者由于自身年龄较小,行为控制能力较差,情绪表达较为直接,患儿在输液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或疾病造成的不适,哭闹、抽搐行为较多,易发生输液渗漏现象,导致静脉穿刺部位周边软组织出现红肿、胀痛等情况,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且患儿出现输液渗漏现象后,需进行二次静脉穿刺,引发家属不满,增加医患纠纷概率,对此需要在急诊输液中对小儿患者予以有效预防护理,避免输液渗漏现象的发生[1-2]。因此,为研究探讨在儿科急诊中对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予以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降低输液渗漏发生率所具有的效果及对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所具有的影响,故纳入本院 50 例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儿科急诊于 2016 年 1 月~2018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 5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 25 例。常规组 25 例患儿,男 14 例,女 11 例,年龄 2~5 岁,平均年龄(3.54±0.51)岁,其中头部静脉穿刺患儿 11 例,手背及足背静脉穿刺患儿 14 例;观察组 25 例患儿,男 15 例,女 10 例,年龄 1.5~4 岁,平均年龄(2.75±0.32)岁,其中头部静脉穿刺患儿 13 例,手背及足背静脉穿刺患儿 12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后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方法:所有患儿在经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后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患儿经急诊诊断后均为常见儿科健康疾病类型须留院接受多种药物联合静脉输液治疗,且静脉穿刺均为一次成功。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严重脏器功能性疾病者;中途资源退出研究者。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接受常规输液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各组相应治疗护理模式,医护人员需根据患儿实际静脉情况及输液治疗需求选择适宜部位进行静脉穿刺,实施输液治疗。(1)常规组在静脉输液期间接受常规急诊输液护理:首先,对患儿输液情况进行观测,避免药物不良反应风险事件的发生;其次,对患儿输液药物更换及输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最后,引导家属对患儿部分行为进行约束,避免脱针、输液渗漏情况的发生。(2)观察组在常规组输液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患儿确认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后,医护人员需通过与患儿就及家属的沟通接触,在短时间内对患儿性格、心理特点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在实际护理措施实施中,首先医护人员需根据患儿体征、病情及状态等因素,利用玩具、播放动画片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缓解输液或病症对患儿造成的不适,减少哭闹行为的发生影响治疗;其次,医护人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关静脉输液治疗基础知识的宣教,特别是对输液渗漏情况出现时,穿刺部位软组织的体征表现情况进行着重介绍,使家属可以辅助医护人员对患儿输液情况进行观测,并加强对患儿行为的引导和约束,进一步提升对输液渗漏现象的预防效果。②医护人员需要在对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前,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及时通过沟通对患儿家属所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对患儿病情发展状况和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对其康复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行宣教,提升家属治疗配合度。在每次进行换药时,医护人员需要向家属对该类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表现进行陈述,使家属在患儿输液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效监测,当出现输液渗漏或不良反映情况后需及时联系医护人员予以纠正或抢救治疗措施。③在进行静脉穿刺实际操作时,医护人员首先需要将药物渗透性、刺激性等特点作为选择静脉穿刺部位的一项重要条件,确保药物在输液治疗中能够有效有效稀释,通过血流到达治疗部位,发挥药效,避免由于药物渗透性较强所造成的输液渗漏;其次,需要根据患儿具体输液治疗时间选择一次性针头或留置针头进行穿刺,并做好对穿刺针头的有效固定如通过对患儿腕关节或踝关节进行固定,避免松动使得针头移位造成输液渗漏[3-5]。
1.3 护理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输液渗漏发生情况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测评,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服务态度及护理有效性三个部分,共 30 题,每题 1 分,得分为 21~30 分为满意,11~20 分为较满意,10 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 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且所有数据均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X2 检验,当统计结果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儿输液渗漏发生情况对比
经调查统计分析,常规组 25 例患儿中共发生输液渗漏 11 例,其中因患儿行为剧烈所致 6 例,穿刺针头固定不牢所致 5 例,总发生率为 44.00%(11/25);观察组 25 例患儿中共发生输液渗漏 4 例,其中因患儿行为剧烈所致 3 例,穿刺针头固定不牢所致 1 例,总发生率为 16.00%(4/25)。表明,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输液渗漏现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x2=4.6667,P=0.0307)
3 讨论
静脉输液作为常见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率,但在小儿急诊治疗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行为自律性较差等因素的影响,输液渗漏事件的发生率较高,需要配合相应护理措施,达到降低发生风险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输液渗漏现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且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儿科急诊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实施,主要具有以下护理优势:(1)通过对患儿病情的掌握与家属有效沟通的建立,尽早制定护理措施,并通过部分护理的实施,增加家属对患儿疾病的认识与静脉输液治疗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升治疗配合度及对患儿行为有效约束的作用,从根本上降低输液渗漏发生风险;(2)通过对患儿静脉输液药物渗透性、刺激性等特性的掌握,在输液治疗中选择适宜的部位和静脉进行穿刺,予以有效固定,并在每次换药过程中向家属进行药物副作用的阐述,帮助医护人员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有效性,合理规避输液渗漏事件的发生[6-8]。
综上所述,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在儿科急诊中对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输液渗漏事件的发生风险,提升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丽,胡倩.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03):65-68.
[2]沈雪.预见性护理应用在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预防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9):224+227.
[3]张旭.对进行急诊静脉输液的患儿实施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其发生输液渗漏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3):150-151.
[4]许良颖.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中的作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6):9004-9005.
[5]郭娜.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门诊小儿输液外渗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9):172-173.
[6]穆耶赛尔·买买提,米仁沙·买买提托乎提.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8):191.
[7]陈攀.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效果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4):125+138.
[8]钟林莉,吴全兰.对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实施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其发生输液渗漏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2):94-95.
论文作者:谢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患儿论文; 静脉论文; 家属论文; 预见性论文; 急诊论文; 常规论文; 发生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