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供需矛盾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成果转化论文,矛盾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服务于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手段。本文首先说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然后分析产生科技成果转化供需矛盾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关键词 科技成果 转化 供需矛盾
1 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放大经济效益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的效果一是生产实用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形成某种技术能力,达到增强企业实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企业一般可通过科研生产联合和技术交易等途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科技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吸收科技成果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实用性,即企业吸收科技成果必须与企业生产发展需要相适应。科技成果进入企业转化后,企业最终生产的产品和所能提供的劳务必须具有使用价值,符合市场需要,市场潜力大,产品市场前景乐观,产品性能优良,质量稳定,使用方便,不论内销或外销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适应性,即进入企业的科技成果,必须与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协调,企业对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有较强的技术支撑能力,良好的技术适应性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条件。
(3)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适应性,也就是说企业搞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符合企业资金承担能力的要求。企业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时能以最少的花费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科技成果;其次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时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能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吸收科技成果的动力。
(4)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要素适应性,即企业吸收科技成果必须与企业现有投入生产的要素相适应,这些配套要素包括原材料、厂房、设备、人才等。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能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是实现科技成果服务于生产的必要条件。
上述四个因素实质是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相互依赖的条件,依据这个条件,要使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供给方必须为企业提供具有实用性和适应性强,符合企业经营条件,经济效果好的科技成果。当科技成果供给方满足这些条件时,我们称之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供给;与此相对应,吸收科技成果的企业所希望的与自身消化、吸收能力及经营目标相适应的科技成果需求意愿,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需求。
2 科技成果转化供需矛盾产生的根源
在实践中不管采用何种方式组织科技成果转化,都存在一个供需“接轨”的关键环节(如图1所示),只有当供需双方相互协调一致时,才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图1
但是,由于我国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脱离市场,科研院所从事科研获取科研成果主要是以学术价值和自身学术地位为导向,缺乏市场信息和中试条件。科研成果零星、分散、缺乏系统性;而企业吸收科技成果则以市场为导向,需要市场型(有市场需求)、领先型(技术领先)、系统化(从理论、原理、设计、工艺、设备、原材料、职工素质、成本等各方面保证新产品批量生产)、系列化(系列产品)和个性化(有企业个性)的技术。由于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联系松散,两者之间信息交流方式、渠道有限,科研院所往往只能提供技术型(非市场型)、实验型(非生产型)的单项技术,这就使得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供需脱节,造成科技成果不能进入企业而大量闲置,这是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当科技成果转化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相适应时,科技成果转化就会出现某种动态的均衡。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这种均衡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撇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无效供给不说,就是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也会存在意愿需求与实现了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来源于科技成果的特殊性。因为科技成果进入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它需要企业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其效益要经过一个停滞积累阶段才能释放出来。我们称这一阶段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滞后期,效益滞后期并不等于无效益,而是效益释放前必须有一个准备阶段,一旦条件具备,它就会从效益滞后期向效益释放期推进。正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滞后期的存在,引起科技成果转化供需之间的特殊矛盾。
科技成果进入企业到生产出产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试验阶段,在这些试验过程中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不能即时产生效益,这样在科技成果的投入与效益的实现之间就存在一个时间差。企业总是希望吸收科技成果与效益实现保持同步。但是,这种愿望因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滞后的客观存在难以实现,就产生了矛盾。我们将企业吸收科技成果渴望效益尽快实现的需求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需求,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未来释放期的要求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未来需求。这样,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需求总是大于未来需求,引起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又具有较高风险的工作,再加上市场变化莫测。企业吸收科技成果总是希望尽快见到效益,及早收回投资。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吸收那些投资大,消耗时间长,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项目;而往往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科技项目则普遍受企业青睐。
(2)由于现行企业经营体制的一些弊端,导致一些企业领导的科技意识不强,经营行为短期化。重生产轻技术积累,担心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在其任期内难以见到效果,收不回科技成果转化所花费的风险投资,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忽视了企业长远的技术进步,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需求不足。
(3)科技结构和科技体制不够合理。大量的研究机构、科技人员和科研经费集中在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地方科研部门,而企业科技人员少、科研经费不足,自身科技开发能力差,加上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不密切和不广泛,一般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
(4)企业对未来的国内外市场状况缺乏科学预测性的了解,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未来效益估计不足。与此相反,科技成果的未来效益供给却大于现实供给,就是说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要等待一个时期才能够发挥。这种情况就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即明明是实用的科技成果也无企业吸收,造成虚假的供给过剩;虚假的供给过剩是当前我国科技成果供需脱节的主要表现之一。
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和现实需求过旺的矛盾是产生科技成果转化供需矛盾的根源。科技成果转化供需矛盾是制约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从这一分析出发,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增加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和刺激企业的有效需求两个环节上,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加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当前应主要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中介职能,在现行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生产模式的基础上推行管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生产模式,强化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建立科技成果供需资源库,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搜集、整理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信息和企业生产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及生产要求,并有选择地定期予以公布。这样一方面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和发现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科研单位可针对企业的现实要求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2)要建立和强化科技成果中间试验机制,做好中试工作。科技成果能否及时商业化不仅与科技成果是否适合社会需求有关;而且还取决于科技成果在技术上是否成熟,这样才能减少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而现实中一项科技成果通常是以实验室或模拟的小试为根据。能否在实际生产条件下有效应用,还必须通过生产条件下的中间试验(例如工业性试验)。除了少数特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可能有能力进行这种试验外,多数中小型企业无力组织中间试验;因此必须建立一批 中间试验基地——如工程研究中心,保证成果的技术成熟性为企业直接吸收。
(3)科研单位要切实转变重学术而忽视实际应用的科研倾向,牢固树立科技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思想,结合生产实际应用开展科技研究。科技管理部门在对科技成果进行验收和鉴定时要加强对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性和可推广性的考核,此外在科技进步奖励上要向科技成果推广倾斜,进一步调动广大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4)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加强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力度,改变企业重生产而轻技术积累的生产经营行为,增强科技意识,使企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刺激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