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1 例白塞氏病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皮肤与黏膜护理、用药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对症处理。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病情得以控制。
关键词:白塞氏病;溃疡;护理
白塞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女性多见[1]。主要的病理基础为血管炎,可以累及全身大、中、小各级血管,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葡萄膜炎为主要表现[2]。因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护士观察与护理的重点有所不同[3]。此病易反复发作,患者常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护理在本病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0岁。因左侧肢体无力,行走困难10天,2015年6月5日入院。入院前 5年起出现唇周及口腔黏膜溃疡,阴茎及阴囊多处溃疡,溃烂反复发作,眼部疼痛,入院后通过抗凝、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精心护理,病情好转,2015年7月8日出院[4]。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本病为慢性疑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精神压抑、焦虑、紧张,诱发或加重病情,心情舒畅可使免疫功能和内环境达最佳状态,利于疾病的好转。护士应多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消除顾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由于白塞病皮肤损害部位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出现外阴溃疡,惧怕性生活,有的伴侣误认为是性病,造成夫妻关系不和而整日焦虑不安,所以取得伴侣的支持非常重要[5]。应将病情清楚地告诉患者和家属,使他们走出心理障碍的误区。
2.2 口腔护理
口腔溃疡常是本病的首发症状[6]。口腔黏膜损伤可出现剧烈疼痛,张口、进食困难,除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治疗外,用等渗盐水50 ml +2 %利多卡因100 mg +维生素B12针1 mg +地塞米松针5 mg +庆大霉素针8 万U 混合,外涂溃疡面以缓解疼痛;保持口腔清洁,餐后用5%碳酸氢纳行口腔护理每日3次,动作要轻柔。溃疡面可喷冰硼散;唇周干裂 涂石蜡油。尽量减少说话。患者5天好转,10天治愈。
2.3 外阴护理
(1)嘱患者穿宽松柔软棉质内裤,减少局部摩擦,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避免性生活[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指导患者用1:5000 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坐浴后涂抗生素软膏,保持创面干燥。
(3)可每日用烤灯照射10 ~ 15 min,以减轻水肿和疼痛。
2.4眼部护理
先用消毒棉签清除眼睛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眼药水滴眼,1 次/d。睡前涂眼膏,操作时应保持双手清洁,冲洗时动作要轻,以防损伤角膜,并避免强光刺激,不宜久看电视,久用电脑,外出戴护镜,以防光和风沙刺激。
2.5皮肤的护理
皮肤损害可表现为结节性红斑、丘疹、毛囊炎,应每天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用肥皂等刺激性的洗涤用品,有皮疹时避免用手挤压,可用0.5%的碘伏涂擦。卧床患者定时翻身,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2.6 神经系统损害护理
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四肢肌力等,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遵医嘱予20 %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预防脑疝发生。肢体保持功能位,早期开始功能锻炼。经对症治疗病情好转。
2.7用药护理
白塞氏病患者常采用激素冲击疗法,并与免疫抑制剂联用。使用激素能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诱发糖尿病、电解质紊乱、应激性胃
溃疡及出血、精神分裂症等 因此在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压、口腔黏膜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3小结
白塞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护理重点为加强皮肤及黏膜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对症处理,同时加强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配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莉,王征,许乐,等.老年白塞病的消化系统表现[J].中华老年病杂志,2013,4:400-403.
[2]尹静.白塞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6,192-193.
[3]许伟红,吴华香.白塞氏病的诊治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10)668-671.
[4]张芸,刘芳.白塞氏病治疗经验[J]医学信息,2015.28(52)319.
[5]刘云霞,张倩.薄氏腹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04)15.
[6]阮树莉,王瑶,姜俊,于俊.1例白塞氏综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整体护理[J].医学信息,2015,28(46):185.
[7]王艳波.1例白塞氏(shì)病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护理[J].医药前沿,2012,02(19):236-236.
论文作者:吴玉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患者论文; 病情论文; 溃疡论文; 黏膜论文; 皮肤论文; 口腔论文; 白塞氏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