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经济运行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努力维持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
199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8%,而物价仅增长0.8%,出现了多年以来少有的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应该肯定,这种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是非常难得的,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中国和世界各国都为此而作出过长期的努力,但实际却往往更多的是“高增长、高通胀”,或“低增长、低通胀”的结局出现,很少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状况,对此我们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维持这种好的局面,如何运用政策手段尽可能延长这种局面存在。从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困难,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真正困难的是如何使物价不因经济的高增长而快速上涨。因此抑制需求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宏观调控的战略选择。当然,我们在为经济形势良好而欣慰的时候,不能不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经济增速减缓,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它在某种程度上映示了经济运行的走势及其所处在的阶段。通过景气分析,笔者认为经济周期性的谷底开始到来,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的增速可能继续减缓。
有人以经济的增速仍为两位数为由,否认经济进入低谷期,或者认为中国已经没有经济周期的存在,这种观点难以接受。经济周期的高峰与低谷阶段是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数值的规定性,峰顶与谷底的差距远小于以前,只能说明经济周期的振幅在减少,经济周期运行的质量在提高,但这并不能以此否认周期的客观存在。
分析经济所处的周期阶段,是为了能科学选择经济政策手段的一种方法,不能以此作为判断经济形势是好是坏的依据。显然,以当前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而否定经济运行步入周期性谷底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二、继续坚持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对于当前出现的经济增速减缓,工厂停工、产品滞销,特别是失业人员增多的诸问题,如何着手解决,人们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当前出现的许多问题,是因为总量需求的不足,其理由是物价持续走低,而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物价指数与失业率有着替代关系,因此主张扩张需求,松动银根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很难出现总量需求的不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还是个经济结构问题,是生产的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结构不相适应的反映。长期以来,我国的生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进行,难免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改革的深化,原有的生产与需求的矛盾也就逐渐暴露出来,生产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就必然要积压,工厂也就自然要停产甚至倒闭,工人也只有失业。可以说,这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是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显然,用松动银根及扩大总需求的办法,使停产的工厂开工,下岗的工人上班,其结果只能是产品的库存进一步增加,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笔者以为结构的矛盾只能通过结构的调整来解决,这样才能使矛盾得到真正的解决。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都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不可动摇。从江西来讲,能源、交通、高科技是薄弱环节,是制约江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可能的情况下,在这些领域多搞些投资,多上些项目是优化江西经济结构的重要步骤,为此要多作些努力。
另外,对于1997年以来的低通胀应该持肯定的态度,低通胀始终是我们宏观调控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虽然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强烈,也曾有过世界上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其高速发展期出现过较高的通胀水平,但通过较高的通货膨胀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永远不应该是我国所要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有百害而无一益的认识丝毫不可动摇。
三、加快完善失业保障机制
职工失业下岗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实行统包,就业的安排基本上与市场需要相脱离,自然也就不存在着失业下岗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也与生产一样越来越多的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原有的脱离市场需求的就业矛盾也必然会暴露出来,可以说当前的失业下岗现象是对过去的就业体制的一种否定,是十几年来改革的累积效应之一,它的出现不可避免。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统包,人人有事干,是以牺牲效益为代价的,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普遍存在着大量冗员的状况。也可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并非不存在着失业下岗问题,只是这一问题被在职失业或隐性失业所掩盖,它与当前的失业下岗现象仅仅是表现形式的不同,对社会整体来讲其实质没有什么不同。另外,当前城镇的失业下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村失业现象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早已存在,且日趋突出,一半以上的劳力处于闲置状态,只是过去受旧的户籍制度的束缚,剩余的劳力被固定在当地农村而不能释放出来。改革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进入城镇,从事以“三产”为主的各种工作,这既满足了城镇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力过剩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农村劳力进城就业,也就部分地抢了城镇人的“饭碗”,把有些本来可由城里人干的工作给占领了,可以说,如果失业下岗人员能从事这些工作,也就基本上不会有当前的失业下岗问题了。因此,如何引导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当前农村劳力在城镇所从事的工作,是解决问题可供选择的一种思路。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分析失业下岗问题的时候,应该区分失业人员中的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只有那些失去了职业而又继续寻找职业的才算真正的失业,而不愿意继续寻找工作的不能算作失业人员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可认定为自愿失业。目前我国的失业人员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可认定为自愿失业。如1997年上半年南昌市劳动部门举办了一个为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大型洽谈会,但前来报名洽谈的失业下岗人员不及其总数的1/3,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由此看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下岗率不会超过10%。西方发达国家有个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在自然失业率的时候,社会产出为潜在产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这实质上是对自然失业率的肯定。美国80年代以来自然失业率定为6%—7%,并认为还会有大提高的趋势。这与我国当前的失业率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当前的失业下岗问题并不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当然,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场运行机制也不完善,人们的就业观念也比较保守,对失业的承受能力相对要弱得多,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尽可能多的创造和挖掘就业门路,提供再就业优惠政策,义务为失业下岗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努力把失业下岗率降下来。与此同时,要加快完善失业人员的失业补助金额,使失业人员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四、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
对于当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的存贷款增幅下降的现象,有人很是担忧,但笔者觉得这种担忧没有很大的必要。从存款来讲,近年来的增幅下降,是相对于前几年的高增长而言的,其绝对的增量并不低。同时,前几年存款的高增长是在社会需求总量急剧扩张,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并且融资渠道又很单一的情况下出现的,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而当前需求总量的扩张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胀率的水平明显降低,多种融资渠道对资金的大量吸纳,使当前银行存款增幅的下降完全处在情理之中。由此也可以认为,近年来银行存款的增长,相对于前几年的高增长,是更加稳定更加合理的增长,是银行运行正常的一种表现。对于银行贷款增幅的下降,特别是贷款规模计划用不完,笔者认为这是国有商业银行注重信贷质量,讲求经济效益,排除行政干预,加快商业化进程的具体表现,是对传统的信贷管理体制的否定,是金融体制改革效应的一种反映,对此我们应持肯定的态度。为此应尽快修订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使之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大量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也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营运,还得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发放贷款,对那些负担重、困难大、但前景看好的企业仍然应予以信贷扶持,决不能只从自身眼前的利益考虑,把可以甚至应该发放的贷款滞留下来。另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样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使这种竞争更加有效和有序,国有商业银行战线拉得过长,摊子铺得过大的状况应有所改变,主动退出一些服务领域,把零星、分散、小规模的业务让出来给其他金融机构,集中精力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服务,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的重要步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