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刘洋,郭小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

摘要:目的评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UA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14天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能UA气虚血瘀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药;穴位贴敷。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病变复杂,容易恶化为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危重疾病。中医在治疗此疾病有独特的经验方法,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采取外治的方法治疗本病。穴位贴敷属于中医的特色外治疗法,将中草药制成药膏等状态,结合中医经络腧穴理论,贴敷在特定穴位,用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本文章在介绍以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具体观察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2017年1月—2018年1月共收集我院心血管一科住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4-73.14)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27-72.63)岁;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患者知情并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经检查证实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或急性心肌梗塞以及其它心脏疾病、甲亢、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证候群、颈椎病、胃及食管返流等所致胸痛患者。②合并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对本胸痹贴过敏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晚1次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每晚一次口服。硝酸甘油(心绞痛发作时服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穴位贴敷,内含黄芪、丹参、川芎、乳香、没药、元胡、冰片、薄荷、麝香等药物制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制备)。制成大小为3cm×3cm,取穴:心俞(双)、内关(双)、膻中、虚里(双)、足三里穴(双),每个穴位一贴,每次12h,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3 观测指标

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硝酸甘油停减率;安全性指标观察患者有无皮疹、瘙痒、水疱等过敏反应,经调整仍不耐受者停止试验。

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中医证候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注:两组方法治疗前后比较P<0.05。

3.4安全性

在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轻度瘙痒,可继续治疗,停药后皮肤瘙痒症状自行消失。

4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或“心痛”的范畴,本病常虚实夹杂,多证相兼的特点。通过大量临床观察,临床中老年人多为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年老体衰,心气不足,气为血之帅,心气不足则鼓动气血无力,致使血行迟缓而停留成瘀;气虚亦可致使气滞不通,发为胸痹。血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胸痹。吴尚先在《理论骄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治法则神奇变换。外治必如内治法。先求其本,病先从皮毛入,药即可由此进”。外治不由脏腑,却直达,尤贵能识脏腑。根据中医治病的基本理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在内者也可取之外,根据经络腧穴理论和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使穴位贴敷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

通过此次临床观察结果可知,穴位贴敷能在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总有效率9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穴位贴敷明显减少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硝酸甘油停减率,治疗组减停率为 56.7%,对照组减停率为 4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此次临床观察中证明,中药敷贴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使用简单、不良反应较少、效果较明显,适合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柯元南,陈纪林.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04):295-30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中药科技出版社.2002:73

通讯作者:刘东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论文作者:刘洋,郭小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  ;  ;  ;  ;  ;  ;  ;  

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刘洋,郭小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