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_农村论文

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_农村论文

倡导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与实践——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华西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成功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华西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中国论文,典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代表。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华西村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一、把生产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华西村建村四十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创造条件发展的历史,是一个追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历史。华西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振兴农村经济,关键在于生产发展。他们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四十多年来,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下,华西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目前,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艰苦创业求发展。艰苦创业、真抓实干是华西村从一穷二白走向富裕,成为“天下第一村”的法宝。1961年,华西村建村。那是一个破旧不堪、人均欠债1500元的村庄。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华西人不等不靠、团结一心、艰苦创业。他们研究制定了华西村15年发展蓝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村党支部率领群众起早贪黑,冒严寒、战酷暑,肩扛手推,白天搞田间管理,晚上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华西环境。花了7年时间,硬是用人工重造了华西村地貌,实现了亩产一吨粮,建成了一个农业的样板村。1972年,全村200户村民都住进了新盖的瓦房。华西村迈出了共同致富的第一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华西人又致力发展农村工业,他们冒着风险、排除干扰,创办了小五金厂,开了苏南发展乡镇工业的风气之先。到改革开放前夕,华西村的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978年,华西的工业产值已达到69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针,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展开了华西村第二轮艰苦创业。1985年,华西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苦战三年,实现三化三园亿元村”(“三化”是,绿化、美化、净化;“三园”是,远看华西是林园,近看华西是公园,细看华西是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的新目标,以“困难压不倒、表扬夸不倒、威胁吓不倒”的精神和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一个个新的目标奋进。如今,新三年的奋斗目标又展现在华西人面前——“下千日之功,拿下一千亿”,把华西的“三农”变成“三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新书记吴协恩接过吴仁宝的班,带领华西人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华西人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使农业小村变成了工业强村,农民变成了工人,乡村变成了城镇。

创新思路谋发展。华西人认为,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必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华西人坚持以创新的精神思考未来,以创新的理念促进发展,看准了的事,不争论、大胆试,正确的坚持,不符合的纠正。早在20世纪70年代,华西人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面对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华西村实行“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干部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使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他们根据村办企业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必要时还要‘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进入新世纪初,华西人又提出了“新投项目‘急刹车’、技改延伸项目‘开稳车’、已投项目‘开快车’”的“三车原则”。这和中央2004年提出的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不搞“急刹车”、“一刀切”完全一致。使华西的发展在宏观调控形势下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抓住机遇快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华西人有着强烈的政治敏感性和市场经济的机遇意识。他们统揽全局,不仅善于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十分重视研究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公布后,他们通过对形势的分析,敏锐地觉察到全国经济经大发展了,华西村大发展的机会来了。迅速做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为华西村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期,华西村又紧紧抓住经济高速的发展带来的机遇,集中华西的优势企业,争取上市。1999年,代码为“000936”的“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成功上市,共筹资2.9亿元。进入新世纪后,他们又根据“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思路,在2000-2001年间,先后投资8亿元,做强华西的纺织、冶金和三产。2002年,总投资12亿元的化纤、炼钢项目同时启动……现在的华西村,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成为拥有八家上市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在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中名列第100位。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2004年,全村共实现国税开票销售260.31亿元,2005年将超300亿元。

统筹兼顾促发展。多年来,华西村将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实现了经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他们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入手,着力促进经济与环境循环发展。他们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将高效生产、休闲服务、改造环境、美化景观等集为一体的示范园,做大做强做优冶金、建筑、纺织、旅游四大产业链。同时,高标准建设集高科技、示范、绿色、观光农业为一身的“万亩乡村都市农林科技示范园”,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实施三产兴村战略,着力建设以旅游餐饮为龙头的服务业体系。走出一条以工哺农、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新型发展道路。目前,华西村已形成了以旅游业和优质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华西旅游业的产值比重已占全村经济总量的20%以上,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华西村又确定了统筹发展的“五个五”新目标:建5座塔,造50层钢结构大楼,至少有500万人到华西旅游,最终实现销售额突破500亿大关,迎接建村50周年。

二、把致富群众作为第一责任,坚持富民优先、共同富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华西村党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致富群众,造福百姓作为第一责任,以“有福同享、有难官当”的理念,坚持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切实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广大农民共享。实现了集体和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如今的华西村,“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资产最少的人家有100多万元,最多的人家有1000多万元。

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华西村在持续的改革发展中,积极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使人民群众在充分就业中实现增收。华西村50多家企业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村里统一安排培训劳动力,先后培养1000多名新型农民,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如今,不仅本村民都是“上班族”,而且还安排了周边近1万名村民就业。2004年,华西村农民年平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0000美元。华西村在集体经济腾飞的同时,实行“一村两制”,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村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先后扶持了206家个体私营企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生产性收入。华西村认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现实途径。建立“大华西”后,华西村仍有众多农业人口。华西村重新定位农业,依托强劲的工业实力,加大以工带农的力度,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农业,按照统一规划、规模经营、效率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04年开始,华西村投资5.2亿元,启动“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致力把这个示范园区建成华西的米粮仓,建成集高科技、示范、观光、绿色农业于一体,粮、果、树、花、渔汇聚的现代农业区和生态旅游观光园。从而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农业生产整合起来,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鼓励投资融资,增加资产性收入。华西村的农民比较富裕,基本生活用品又由村里统一配置,村民的闲散资金比较多。为了把闲散资金聚集起来,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使资金变资本,在统一经营中实现裂变式增值,华西村遵循着“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转制”的原则。农民每人每月领取20%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其余8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性兑现。奖金通常是工资的3倍,作为股金投入企业,第二年进行分红,村民称之为“转制”。华西村把村民的奖金年年“转制”,鼓励村民参股,享受至少5%的利润分红,保证了广大群众在资产的不断增值中获得持续收入。目前,村民的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04年,村民的资产比2001年增长了146%。

完善社保体系,增加保障性收入。华西村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造福村民的实事来抓。早在1979年,华西村就开始建立农村养老制度。目前,凡年满50岁的妇女和5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每月可领取300至1200元不等的养老金,每年获得600元的口粮款,500元的基本医疗费,200斤大米,每月可领取100元的早点钱。华西村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大病、重病给予统筹补贴。村有卫生所,小毛小病不出村就可医治。对拆迁农民,坚持“拆进不拆出”的原则,对拆迁房屋按面积及折旧程度给予农户货币补偿,为其统一建造别墅,并代为搬迁,或者村民自己搬迁,村补贴搬迁费。青年人在华西统一安排就业,老年人按月领到保养金,小孩享受良好的教育设施,村民享受口粮补贴,职工可获得送股。2001-2004年,华西已为周边村民发放保养金、粮食补贴等5849.24万元,并为周边村支付修桥筑路、福利等8顶费用7400多万元。“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成为大华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华西人积极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这是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富裕观”,也体现了华西人的博大胸怀。村党委要求华西村的党员干部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带动他们共同富裕。2001年6月以来,华西村先后三次通过“一分一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方式,把周边16个经济薄弱的村纳入华西的经济版图,帮助他们共同发展,共奔小康。目前,华西村的面积已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33人扩大到30340人。帮了“近邻”,不忘“远亲”,华西村先后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了1万多名干部,智力扶贫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还远到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评论。

三、把提升素质作为固本之策,坚持以人为本,文明建村,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华西村始终将精神文明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把造就高素质村民作为强村之本,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上世纪90年代,华西村成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如今,文明新风吹遍全村,与发达的经济、富裕的生活一样,成为华西村引人注目的亮点。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道德教育、广泛深入的素质技能教育培训以及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村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村文明形象不断提升。

思想教育聚民心。华西村一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齐头并进、融为一体,形成了“坚持基本原则同向,发展集体经济同心、实现共同富裕同德、加速现代化建设同步”的建村誓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华西村逐步形成了包括华西精神、村碑、村歌、村民誓言以及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在内的一系列村规民约,并利用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广泛开展“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三史”(个人成长史、家庭变迁史、村厂发展史)、“双思”(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等特色教育活动,把村民的朴素情感引导到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上,引导到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上,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全体村民共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此凝心聚力,形成发展合力。

教育培训强素质。华西村视人才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十分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努力造就一支符合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人才队伍。华西村实行义务教育,读书不用花钱,村民的子女从小学起全部进入拥有优质资源的城市学校就读,升学能得到奖励,有的还被选送到国外深造,实现教育“城市化”、“国际化”。目前,华西村几十年一贯制的集中学习制度,已成为村民学习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提高村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华西村根据提升发展层次、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通过政策倾斜和优惠措施,引进了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到华西就业、创业。如今,一些引进人才已经成为企业高管乃至村领导班子成员,华西成为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沃土。

道德诚信树村碑。“德”是华西立村之本、治村之策,也是华西村凝聚人心、促进生产高速发展的奥秘所在。华西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贯穿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吸纳时代精神的进步要素,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符合华西村情、为华西人所接受的道德体系。村里先后树立了“二十四孝”、“三请诸葛亮”、“孔子像”、“西游记”等建筑与雕塑,用蕴含其间的传统美德教育村民。如今的华西村风祥和,民风淳朴,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全村人人自觉做到“老三无”(无赌博、无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和“新三无”(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在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氛围中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华西人特别强调“孝道”,老年人享受家庭和村集体双重保障,不仅有退休保养金,对高龄老人家庭还给予重奖,促使每个家庭成员尽好赡养之责。市场竞争中,质量有价、信誉无价。华西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立下“讲信誉世界第一”的承诺,坚持做到“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真”(真话、真品、真价)”,国内外客商无不称赞,并从中感受到从商的最高境界——社会责任感。华西人十分珍惜“华西村”的品牌效应,老书记吴仁宝时时提醒村民:“‘华西村’三个字可能值一千亿,也可能一文不值,讲信誉的华西金不换,不守信用的华西如粪土。”在多年的市场经济搏击中,华西人以至诚至信的良好口碑,收获着丰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展文化展新风。华西村牢牢把握农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本土特色,植根农村,贴近村民,创造出了“不土不洋”、“不城不乡”,具有华西特色的农村文化,让华西人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村里先后投资建起了书场、球场、溜冰场、歌厅、舞厅、影剧院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建设农村文化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编排、自我展示、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使村民在自娱自乐中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如今的华西人不仅懂欣赏、有品位,许多人还能吹拉弹唱,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文化生活已成为他们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寄托。上世纪末,华西村创建了国内首个村级专业艺术团体——华西特色艺术团,并多次进京演出,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至今,该团已创排300个节目,演出3000多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成为思想教育的手段、陶冶情操的创举、净化灵魂的熔炉、村民喜欢的文化大餐。

四、把优化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华西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通过优化环境、绿化环境、净化环境和美化环境等途径,走出了一条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2003年,华西村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

科学规划建设农村环境。华西村用战略性和全局性眼光规划和建设农村环境,坚持走均衡统筹的农村生态发展之路。在产业布局上,他们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现代科技示范农业区,全面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先后建设了塔群、隧道、桥文化、百米金塔、千米长龙、万米长廊等80多个具有华西特色的田园风光旅游景点。着力建设“粮、果、树、鱼”汇聚的现代高科技农业区和山水相间、四季飘香的生态旅游观光园。在农村环境整体布局上。他们统筹规划,通过住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以人为本、以水为源、以山为景、以绿为重、以园为美,镇在园中、水在镇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现代生态型城镇。华西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村庄。

着力建设洁净的生产环境。华西村认为,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着力改善水、气环境,努力营造优美洁净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华西人在提升生产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为了避免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华西村加大环保监管力度,成立专业环保公司,对污染排放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惩治。2004年,华西村毅然关闭了年产值1.5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3家化工厂。同时,还先后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还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日处理能力上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华西村积极推行循环生产,村钢铁企业已经建造并实施了“废物回收链”,将高炉、电炉、轧钢生产的煤气用于发电;高炉渣用作生产水泥;烟气扬尘点均配有除尘设备,并回收烟气用作煤气;生产废水经过斜板沉淀池、化学除油器等处理后都可循环使用。据统计,企业目前可回收循环利用的排放物已有10多种,基本实现了“三废”的资源化管理,既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又净化了生态环境。

着力建设“绿色农村”。华西人十分重视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他们积极倡导绿色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华西村先后平整了17.36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10000多亩的山、河、地面上种植了大片毛竹、雪松、香樟、花奔,还扩建、整治了500多亩的龙西湖水面,完善山地绿化面积2000多亩。2004年,华西村完成了沿江高速公路等3条道路绿化工程10多万平方米、14.8公里,形成林成带、绿成景、与山坡河流相映成趣的自然景观。居民华国平先后投资300多万元,种植香樟、雪松、广玉兰等20多个绿化品种。目前,昔日的“北大荒”(现华西村北部)120多亩面积,变成拥有大树50多万株、小苗30多万株的“绿色庄园”和园林景点。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已超过40%,其中商品房周围绿化率达20%一30%,住宅小区的绿化率达45%以上。2004年,华西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村”。

着力建设整洁的村容环境。华西村把村容村貌作为本村实力和形象的象征,花大气力进行建设和改造。近年来,华西村投资千万元,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城镇环境,美化生活社区。按照“多借天,少借地”的发展思路,华西村积极推进农村“三集中”,即村民集中居住、打工人员集中住宿管理、零散企业集中进园生产。并将“三集中”节约出来的2500亩土地建成生态园。在交通治安秩序方面,他们组织交管、司法、宣传等部门和志愿者,多管齐下向居民宣讲《道路交通安全法》,完善24小时交通治安监控系统。加大对乱设摊点、占道经营等违法违章行为的监管力度。在农村卫生方面,他们以市级以上卫生村标准为依据,深入开展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全方位的村容整治,“远看是林园、近看是公园、细看是农民幸福生活的乐园”,已经成为华西村的真实写照。

五、把科学管理作为基础保证,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华西村十分注意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民主管理的办法和程序解决矛盾和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制度管人,把政策交给群众,善于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规范有序、协调稳定、人心所向的社会局面。

依法治村抓管理。华西村认为,依法管理、依法治村是农村实施民主管理的首要环节。他们坚持不懈地在村民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基本法律,精心组织全民普法工作,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干部到党校、干校、法制学校进行集中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利用农民夜校、农村文化馆(站)等场所以及村务公开栏、黑板报、墙报等阵地,对农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形成了系统和全面的村规民约,并得到了有效坚持,保证了华西村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

发扬民主抓管理。坚持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华西村完善村级民主制度,推进村民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华西村坚持民主选举,把干部的选任权交给村民。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实行民主决策,把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村民。华西村每季度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每月召开骨干会议,每周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每天村领导班子碰头会。会议上不仅村领导讲话,村民、外来职工、外聘工程技术人员都要发言。华西村把干群普遍关心的入党、工作、工资、奖金、分房、提干、计划生育以及村和各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等敏感问题,都在定期召开的村民大会和民主测评、推荐、选举会上公布和公开,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消除误解,凝聚民心,形成合力。强化民主监督,把日常村务知情权交给村民。为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大华西在每个村都设有专门的公开栏,凡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都列为公开内容。如建设招投标、财务收支、电费收缴、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审批、村干部报酬、招待费用等。遇有重大事项随时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和查询。村成立了由3-7名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财务发票由理财小组审核确认后公布,同时还公布村民对村务、财务工作的反映及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华西村多年来坚持对党员干部实行定期测评,既有党内测评,更有全民测评,每年定期组织全体村民对党员干部打分并进行无记名投票,再根据评分记票,对先进表彰,对后进批评教育,问题严重的撤职查办。

创新制度抓管理。华西村十分重视制度创新,他们从华西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他们按照“以人为本、制度管人、人管制度”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作议事制”等制度。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他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做到“国家一头,依法交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农民一头,保证富足。”在用人机制上,老书记吴仁宝提出了独特的人才标准“三正三平三守”,即“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守法、守约、守信誉”。华西村一系列创新理念和举措,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建强堡垒抓管理。华西能从一个江南小村发展成为“天下第一村”,关键是有一个坚强有力、以身作则、作风民主的领导班子。四十年多年来,村党委老书记吴仁宝同志,率先垂范,淡泊名利,胸怀百姓,作风民主。他自觉坚持做到“两头”:一是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发展方向;二是熟悉下头,不坐办公室,深入第一线,做到村情、厂情、民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将近几年来上级发给他的累计5000多万元奖金全部交给村集体。在他的带动下,党员干部都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形成了严于律己、作风民主的良好氛围。华西村的行政、村党委、村企业三套班子,都给自己制定了思想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的三过硬规定,以求实的作风,扎实的作风来关心群众、团结群众、带动群众。村党委还创建了让全体村民都参加的对党员干部的民主测评和监督制度,做到一季一考核,半年一小评,全年一总评。建党80周年前夕,华西村举行评选优秀党员活动,有846名代表参加无记名投票。投票结果,吴仁宝等7名候选人全部满分。华西村政通人和,一呼百应,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新模式。

标签:;  ;  ;  ;  ;  ;  ;  ;  ;  ;  

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社会主义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