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课程观——理解与体育课程

论体育课程观——理解与体育课程

李卫东[1]2003年在《论体育课程观》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我国现行的历经几次改革的体育课程,仍存在着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教育要改革,观念需先行。而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只有转变体育课程观,才能给体育课程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变革。目前国内外鲜有从理解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报道。本课题对我国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面访、座谈、问卷调查与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试图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观点,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观。 我们把体育课程的概念界定为:以“人”的生成为终极目的、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直接目的的一系列体育的知识内容文件和活动以及由此而不断创生的意义结构。 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观,不仅是一种观念上的转换,它必须体现在体育课程研究的各个层面:(一)体育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文本”,通过解读不仅在于了解其本身的意义,更加重要的是感悟其文化内涵;(二)运动技术同样具有课程知识的本质。体育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叁)从“本体”意义上说体育课程教学即游戏,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合作游戏;(四)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评价生成评价标准,而不是机械地照搬预定的评价标准;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评价不仅在过程中进行评价,而且强调对体育课程过程本身的评价,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评价;(五)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应注重体育课程内容的异变性;注重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价值性;注重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生成性。

李卫东[2]2005年在《论体育课程观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认为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强身健体作用的科学主义体育课程观脱胎于重视体育人文教化作用的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并与之并驾齐驱,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二者融合的趋势,新体育课程观应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观。其理念对促进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丁峰[3]2006年在《论体育课程理念转变的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评述了二十余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尤其是体育课程理念的变革.强调新的体育课程观更加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淡化技术学习观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以大纲教材为中心的倾向,实现体育课程的生活回归,并实现从甄别性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的体育课程评价功能认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论体育课程观[D]. 李卫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论体育课程观的嬗变[J]. 李卫东.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论体育课程理念转变的述评[J]. 丁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标签:;  ;  ;  

论体育课程观——理解与体育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