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社区参与分析_生态文化论文

浅析湿地公园的社区参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湿地论文,公园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湿地公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1.1社区的定义与作用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地域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注重以人为本,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人的素质优化,生活质量优化,环境优化,实现法理精神、契约精神、功利观念的汇合,实现社会公益精神、慈善精神、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交融(李春玲,2004)。

随着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过渡,传播的核心工作围绕终端沟通展开。社区可以说是建立关系营销的最好平台,成为最后的终端(冯军等,2003)。在生态思想的传播与活动的开展中,它的终端接受者应该就是社区的居民。

1.2国际倡导社区参与

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并颁发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倡导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把居民作为关怀的对象,并把旅游目的地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乏的环节。国家旅游局于1995年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充分体现了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重视社区参与的思想,并正在由低级参与层次向高级参与层次过渡和转化(郑向敏等,2002)。

社区参与是近几年来国际上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采用的一种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社会学和经济学为基础,以经济激励、文化认同为机制,让社区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旅游开发项目的决策、实施、评估和管理过程中,使参与项目成为社区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行动,提高项目的成效,降低管理的难度和避免外来文化与社区的各种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中突(陈秀琼等,2003)。

1.3湿地公园需要社区参与

湿地旅游属于生态旅游,其讲求的环境可持续的过程应该是旅游者、当地居民、管理者、社会舆论等共同参与和共同作用的。生态旅游可以使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培养环境意识和价值观念,并且支持保护。生态旅游可以提供他们现场的教育机会(Mike Stone & Geoffre Wall,2003),可用以下评价框架来评价和概念化生态旅游。

图1 生态旅游概念评价框架(Mike Stone & Geoffre Wall,2003)

如图1所示,当地社区在生态旅游中可以得到文化的感知,必然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思想。我们对湿地的保护应有伦理道德的约束,这种伦理道德的实现和认识,需要通过各种引导和激励方式来增强(Armstrong,2000)。通过这些活动,可提高市民素质,不仅是城市湿地保护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潮洛蒙等,2005)。社区参与湿地旅游的宣传,监督,无疑有利于湿地旅游更完善的开发(鲁铭等,2002)。

2湿地公园社区参与的意义

2.1对湿地公园而言

2.1.1 增加人们对湿地公园发展的了解和理解 目前湿地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大多数人停留在大致的了解上,并没有将感性认识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保护生态,保护湿地不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口号,更需要长效性。给社区提供参与机会可使人们通过实践深入认识生态旅游,并对湿地的发展有更深的理解。

2.1.2 有助于推广湿地公园特有的品牌文化 湿地公园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竞争,有相应的品牌文化来吸引客源。湿地公园在消费者——即旅游者心目中树立的品牌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有益于社会发展,人类可持续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保护生态的实践性活动来体现。

2.1.3 提供湿地人力资源 湿地公园根据景区淡旺季等因素吸收志愿者,引导社区参与,可以节省固定人力成本,创造社区参与机会,对于社区居民和湿地公园是一个“双赢”效果。

2.2 对于政府城市社区

2.2.1社会价值观提升的需要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尚停留在口号和号召阶段,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实行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社会意识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一种伦理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并付之行动是一个长期的社会过程,社会价值观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的阶段。我们在宣传生态可持续,生态旅游的同时,不仅要做好舆论和宣传,还要通过一些实质性活动来激发。

2.2.2有助于推动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作为长期性的政府基础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湿地公园为社区提供各种参与生态保护的体验机会,也是一种生态意识的社会培养过程。居民在承担环境责任的同时,也强化了奉献精神,有助于公益事业的推动。

2.2.3 可营造健康的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城市的亮点,是城市竞争的要点,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体现了小区的生命力。小区开展公益文化活动能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冯军等,2003),因此湿地公园如能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对于营造健康的社区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4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居民开始关注城市幸福感。城市树立旅游景点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湿地公园运用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形式来引导社区居民的自发保护和贡献的意识,让他们更了解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使居民产生城市认同感和幸福感。

2.2.5 推动房地产品牌延伸 一个高尚的社区文化可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品牌的延伸。现在是以人为本,房地产的文化定位不应仅局限于地点,建筑风格等。如果湿地公园与房产社区联合,增加社区参与互动,可以树立亲和的楼盘形象。

2.3 就旅游者本身而言

2.3.1 人们奉献社会、接受教育的需要 居民即是潜在的旅游者,当人们产生奉献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需求时,湿地公园又为居民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和搜集社区居民对志愿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人们奉献社会的愿望便得以实现。人们在得到生态保护教育机会的同时,实现了保护生态的行动。

2.3.2 社会区隔的体现 文化资本不断验证着旅游者的社会位置感,区隔是旅游活动的文化社会学本质。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域中,人们积累旅游文化资本的目的是将自己与他人区隔开来,人们展示旅游文化资本的目的也是将自己与他人区隔开来(曹国新,2005)。在湿地公园中,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湿地,成为志愿者,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社会区隔的体现。他们将一种志愿意识和奉献思想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理解纳入到行动中,得到一定的社会认同。

3 国外湿地公园的社区参与

3.1香港

香港湿地公园的使命包括争取市民支持和参与湿地护理工作。网站设有专门的义工世界专栏。于2002年设立湿地公园义工计划,旨在透过公众参与湿地公园的义务工作,宣传及推广保育湿地的意识。湿地公园义工参与的活动包括义工训练,湖外湿地保育工作,湿地公园展览馆及其他湿地的导览服务等,如:湿地护理工作,参与种植红树,为树苗施肥与修枝等,学习辨识鸟类,蝴蝶及蜻蜓等课程。而生态导览义工必须通过《湿地公园生态导览员计划》的训练课程才能成为生态导览员。为表扬义工的参与,他们每年会按照义工所累积的服务时数及表现颁发嘉许奖状。年满8岁就可以登记成为义工,未满18岁的必须得到家长或者监护人的签署。并且也接受团体登记,如学校,工商机构等①。

3.2新加坡

新加坡Sungei Buloh湿地保护区公园也提供志愿者服务。志愿者在通过培训后参与保护,教育和研究,并获得一些进入保护区的特权,最后为下一批新志愿者提供培训。志愿者每年至少工作4次,通常在周末,工作的时候佩带徽章和穿特别的衣服,最后得到湿地公园的证书。志愿者可以得到10元的交通和中饭补贴。如果志愿者在一年内满15次志愿服务,则他可以得到4次免费带朋友进入景区的机会②。

3.3英国

英国WWT(wildfowl & wetlands trust)组织包括英国的多个湿地。①招募志愿者参与礼品店、咖啡店、办公室管理、周末服务工作的基础事务,如喂鸟、清扫等,并参与对公众的教育;②招募一些人员分发宣传小册子,在当地做宣传;③鼓励人们参与水鸟地观测的志愿工作,搜集冬天水鸟迁徙信息,包括停留动向、种类等,了解为什么有些水鸟数量减少或者增加,规律地计算水鸟数量、生育生存情况;④为公司团体提供团体的贡献志愿活动,团体公司可为公益事业捐钱,或提供服务时间和技术。在英国,如在WWT所包括的任何一个湿地公园参加志愿活动达到一定的次数、时数,就可得到去其他湿地公园游览的奖励机会。还有机会得到美丽的湿地动物风景杂志和卡片等礼品③。

3.4 日本

日本有湿地保护基金、生态基金等筹集民间资金。日本钏路湿地公园成立了民间的全国联络理事会,成员来自社会各界,负责湿地的保护、研究与合理利用和开发。日本佐贺县一块田退田还湿的规划就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召开21次研讨会,征求当地居民意见。而东京湾的野乌湿地公园只有1 0多个专职管理人员,但有50多位志愿者,来自社会各阶层(骆林川,2004)。

4湿地公园社区参与机制构建

4.1社区参与的形式和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单一的企业、私人企业的合作较少。因为公众得到的信息较少,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公众参与意识的层次过低。在发展中国家,一些市民在巨大利益推动的情况才趋于参与。大多数时间下,他们不参与,没有动机和动力。而引导社区参与需要可观的时间和资金。有关材料显示:相对低的文化水平,政治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民主组织,相互理解和福利服务的缺少,使得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改善需要更多的坚持和更强的力度(Cevat Tosun,2000),因此,应根据城市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社区参与形式。

4.2讲求社区参与机制的有效性

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机制一般包括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是运用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手段,将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与其经济利益相结合,激励社区群众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利益协调机制是在考虑参与管理的各方对资源使用权和分配权的需求,规范参与各方的资源利用方式和行为,进行公平的利益分享(李春玲,2004)。管理机构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发挥社区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使当地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管理决策。

4.3提供社区参与机会的可行性

要从与旅游业相关的要素着手,积极创造机会,让当地居民参与环境保护,以求社区居民保护环境的思想的可持续发展。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寻求社区的建议和意见,而且要做好反馈这一环,用开放性理念来创造社区互动形式。

4.4社会要注重社区的发展

社区参与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区本身的发展状况(李春玲,2004)。社区是社会价值观建设的最前沿,在社会价值观的建设中,社区文化观建设就会走在最前面(冯军等,2003)。社区的建设需要相关利益部门以及政府,社会舆论的共同努力。

4.5建立湿地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当今人类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逐渐增强。湿地应该完善网络方面的信息,激发游客的兴趣,可借鉴国外的网站形式,优化网络互动的渠道,达到生态保护意识的社区终端营销的实现(鲁铭等,2002)。

4.6加强政府的参与

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服务是市场不能提供的,需要政府构建公共政策和秩序加以保护与合理利用。单纯靠市场运作来吸引社区参与,效果远不及政府参与。吸引社区参与需要政府承担一定的宣传并发挥调控职能(张朋等,2003)。

5结语

社区参与是自下而上的参与,加大社区参与程度需要加强与社区的信息沟通。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增加科学参与机制,与社区合作创办活动。湿地社会化管理的成熟阶段应该是在保护的同时,让社区分担一部分基础工作,职责和义务,并加强社区的有效监督,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程度的挖掘,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社会义务的最充分体现,社会体系的最广泛介入,最终实现支撑体系的多元化,效益产出的多元化(蒋勇,2005)。

注释:

①http://www.wetlandpark.com/en/index.asp

②http://www.sbwr.org.sg/

③http://www.wwt.org.uk/

标签:;  ;  ;  

湿地公园社区参与分析_生态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