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建设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要性论文,正确认识论文,我国论文,信息高速公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目前我国信息学界关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研究文章来看,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误区,即盲目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和模式来规划设计,片面地强调某些技术性因素和追求网络规模,而不是根据信息的有效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原则,来规划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这种认识上的误导有可能在实践上产生两个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是过于偏重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设备建设,忽视“软件”环境建设,结果是投巨资修了“路”买了“车”而无“货源”和会“开车”的人,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二是走向另一极端,即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巨额投资(美国1500亿美元、欧洲9000亿法郎、英国380亿英磅)对于我国的国力状况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因而不能建信息高速公路,只能建中、低速的信息公路,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以普及电话为中心的低速光缆通信网络。这两方面的消极作用对我国信息事业乃至于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有害的。有鉴于此,当前要切实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信息高速公路的深入研究,首先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 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效益的方针
就世界范围来说,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技术和设备的角度上看,正处于新老交替、大规模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劣势,同时又是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通信系统的建设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提高的,一旦新技术研制成功,旧的、过时的系统和设备就成了包袱,需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标准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等项工程,才能适应新的要求。例如,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在总体上最先进的国家,它期望在短期内实现把声音、图像和数据的传输融为一体,把信息从单向传输变为双向或多向交流的目标。但据专家分析,由于旧的信息传递模式造成的管理体制的分割(按美国现行法律,长途电话、地区电话和有线电视网等经营范围界限森严,不得逾越,原意是防止垄断,但现在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要求产生很大矛盾)、“中间路段”不够通畅(从光纤干线通向用户之间这一段的传输能力较弱,与干线不配套,大大降低了光纤干线作用的发挥)、技术标准不统一(现有的一些通信系统还使用模拟信号,而不是信息高速公路所要求的数字化信号)、有关大公司和财团之间的利害冲突以及边远地区和贫困阶层的负担能力等问题,使得即使在电话、电视和电脑相当普及的美国,要实现这一目标也有很多困难和矛盾。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所需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为解决以上问题。相比之下,这些问题对信息化建设才刚起步的我国则基本不存在,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利用“后发优势”,瞄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走高起点的跳跃式发展道路,在通信干线的速度与质量、网络功能和系统的可扩展性方面坚持高标准的超前设计和规划。例如,铺设光缆从一开始就要既考虑到声音、图像和数据传输的多媒体结合,同时又处理好干线与支线的配套问题,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联网留下配套和发展的余地,从而避免发达国家现在面临的许多难题,加快我国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投资、提高效益,为加强我国在国际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力提供可靠保证。
2 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迫切要求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但就人均资源占有量而言,却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贫国,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992年的统计为例,我国人均耕地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矿产资源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森林蓄积量约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0%。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上述资源紧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还处于粗放式阶段,据1991年的统计数据测算,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材耗量均是发达国家的3~5倍,能源利用率约为发达国家的30%,全民劳动生产率约为发达国家的5%左右,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信息消耗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0%左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国理应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关注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真正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到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信息资源上来,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提到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大局来认识。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实际上已成为衡量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从民族振兴的长远战略目标来认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性。
3 我国信息传输网络必须是高速运行,只能建“信息高速公路”,而不能是信息“中速”或“低速”公路
目前信息理论界在建设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讨论中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我国只能先建中速或低速运行的“信息公路”,而不宜建信息高速公路。理由是中国目前技术水平差和设备简陋的问题非短期内所能解决;国家资金不足,很难有大的投入;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电话普及率低,会用电脑的人少;担心费用高昂,用户难以承受等。这些看法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全局的角度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却是不正确的和有害的。
首先,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技术,其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服务地区和服务对象的扩大,服务项目的增多,服务技术难度和水平的提高,而并非一定是由低速到高速的过程。也就是说,只要采用某种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其传递效果就要与之相适应。例如,以普及电话为中心的光纤和卫星通信网络,其传递速度只能是高速的、大容量的。显然,所谓信息“中速”或“低速”公路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如果非要让这样的高速度、大容量的通信网络去进行低速运行或仅仅发挥单一功能,那就如同让“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其次,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目的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科技、经济信息资源,直接采用新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通信能力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已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仅发达国家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急起直追,积极引进最新技术,建设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例如,越南制定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就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每年拟增加30万条光纤通信线路,并利用数字交换技术,到21世纪初建成亚洲最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很显然,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致力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把自己束缚起来,去建设什么信息“低速”、“中速”公路。
第三,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也不允许建设信息“低速”或“中速”公路。
信息事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国际性,信息网络本身就是国际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它既为对外开放服务,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基础条件,又是对外开放度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的电话网、数据网均与国际网畅通相连,科研、教育和公用信息网络已全部与国际最大的计算机交互网络——INTERNET等网络联网,我国的国情信息国际网络也已开通。此外,各种行业性和综合性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已相继建成使用,如国家信息中心新近推出的“SIC实时金融”系统,广电部等八部委联合建设的“信息扶贫工程”以及卫生部门建立的“医疗信息网络系统”,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等。这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国际接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因此,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再提建设“信息低速”或“中速”公路已毫无意义。
标签: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