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人打交道,能感受到温暖
——专访卡内基莫斯科中心学者德米特里·特列宁、陈寒士
◇郑嘉璐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在内政和外交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用异域视角观察中国过去40年的变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此,《南风窗》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宁和资深研究员、汉学家陈寒士。
同样是舍恩伯格教授的这本论述大数据与教育的著作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例子,塞巴斯蒂安·迪亚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发现:要求学生修读全部大学课程可能确实会导致他们辍学而不是毕业。这一结论为创新培养的教学管理提供启示:教学内容不能大而全,课时量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超出学生的承载能力会适得其反。
俄罗斯人眼中的改革开放
南风窗: 两位对中国都很了解,也见证了中国过去十几年里的发展。在你们看来,中国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特列宁: 最直观的变化当然体现在外在面貌上。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世纪末,那时的中国和今天很不一样。在这20多年里,中国的变化真是惊人。
但我认为,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变化更重要。从我接触到的中国人来看,他们变得更加开放,也比之前自信得多。20年前,许多中国人想要模仿西方。那时西方国家提供了发展模式的借鉴,可以说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榜样。但现在,中国人正在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他们很骄傲自己是中国人。
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变化。当你还是个年轻人时,你想成为父亲那样,成为自己的偶像;但是当你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你会更想做自己,也会更加尊重自己。这就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陈寒士: 我也同意自信心是关键。我认为中国正在变得更加开放,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指经济、商业或者供应链层面,它更多是指人们能去国外旅行,可以购买进口货物,可以接触多元文化。这是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的结合。
进了门,在没有见到任何人之前,我就认定是在这里了。是空气告诉我们的。空气中弥漫着奇异的香气,让人有微微的麻醉和眩晕之感,但心的悸动就在这种奇特的香氛当中,平静到迟慢。
南风窗: 改革开放中积累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南风窗: 你们都提到中国变得更开放了,为什么开放和改革对中国这么重要?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中国最终被评为了对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来中国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他们在中国各地旅行,乘坐高铁,住在舒适的酒店里。俄罗斯人看到了中国的进步,非常尊重中国人为改变自己的国家所做的一切。俄罗斯人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能感受到温暖,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体会。
第二天清晨,天未全亮,高志明就骑着车去上班了,她特意绕了个圈子,从高美影楼门前经过。黑白照已经消失,却没有新的照片补上去。空落落的一块玻璃窗,如镜子般映出高志明的影子。镜中的人,脸上是如释重负的表情。
中国的经验与挑战
坦诚地说,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经历了心理上的变化。最初,当中国很穷困的时候,有些俄罗斯人看不起中国人,他们并不是不尊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是瞧不上中国人穷苦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短短20年后,中国在经济、科技等很多领域超过了俄罗斯,不少俄罗斯人又开始害怕中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给俄罗斯带来威胁。
特列宁: 开放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做的事。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如果一个国家不开放,那就是在自取灭亡。
南风窗: 许多中国人会好奇,我们的俄罗斯邻居是怎样看待中国的快速发展的?
中国的改革显然赋予了中国人以自信心,但人们在更满意的同时,也更加不满意了。中国人更满意,是因为物质变得富足,当你有了财富,你的自我评价就会更高。但与此同时,当你越富裕、越自信,你想得到的东西也更多,所以我才说中国人也变得更不满意了。
这就对国家的治理者提出了一个挑战。对于想要通过改革来管理国家的人来说,诀窍是在适当的管治下进行改革。我刚才有点犹豫,我没有用控制这个词,我想有力管治这个词更适合一些。
个人理财服务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首先,要求理财师不仅熟练掌握理财产品的营销,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贴合自身情况的高质量,全程化、个性化的一对一的理财服务。其次,要求理财师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其掌握的知识包含投资、保险、信用与债务管理等资产搭配知识,退休、员工福利等企业财务知识,个人税务、遗产安排、子女教育等家庭财务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财务会计学科的专业知识。
管治是很有必要的。在许多国家,比如解体的苏联,改革者想要成功推动改革,必须有非常强的管治能力。如果管治能力不足,政府对很多事情放任自流,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和衰败。
但另一方面,过于强调管治就扼杀了改革。这就是俄罗斯今天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自上而下的控制,改革的需求被压抑了。国家就像一座大坝,在一定范围内,大坝能承受上涨的水位。但如果水太多,或者上涨得太快,大坝就撑不住了。大坝一旦被毁掉,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
所以,又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有力管治,里面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很显然,这就是中国过去40年成功的原因。
陈寒士: 我很同意特列宁的观点。中国很明智地利用了全球化的机遇,参与到全球体系中。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效的举国体制,这都是中国的优势。同时,中国执政者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怎样应对人民膨胀的财富、提升的自信心、更高的生活需求等。
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对中国来说,世界上已经没有可供模仿的对象,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的。中国以前曾尝试采用外国模式中的一些元素,但现在要靠自己了,需要中国亲自探索和实验,用自己的方法应对挑战。
参照国标GB/T 21562—2008《轨道交通 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17]以及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的要求[1],总结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风险预评价方法步骤如下:
特列宁: 俄罗斯人很羡慕中国的发展。
在纯电动车维修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拆开高压电池组。当确定故障部位在动力电池组内部时,应按维修手册及相关资料进行拆装,检修过程较复杂且危险,涉及到安全问题。
陈寒士: 我想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谈谈中国的过去与未来。过去几十年,中国的GDP增速非常快,甚至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这种快速增长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当经济增速放缓,人们物质生活和周围环境的改善越来越慢,中国会面临一场期待危机。
陈寒士: 我就补充一点吧。俄罗斯人看到中国取得的成功,会对以前苏联的改革感到后悔。或许这种争论是肤浅的,但它反映出人们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尊重。俄罗斯人赞赏中国通过改革取得的成功,很多俄罗斯人都说,如果苏联能把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给私营企业提供激励,保持党的完整,那么苏联也能做到一样的事情。
但我认为,中国只能在某个节点之前这样做。在这个节点之后,中国的崛起、实力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等将引起美国的警觉,中美竞争会更加激烈,就像现在这样。在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里,挑战也会不一样。未来,中国将面临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怎样应对美国。
特列宁: 中国在过去40年里很好地处理了与美国的关系。中国采取的模式是照规矩行事,是在体系内崛起。这就避免了与体系维护者也就是美国发生正面冲突。也正因此,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崛起没有受到大的阻碍,这是中国的经验。
中国政府要学会管理民众不断上升的预期。一旦中国的发展变慢,或者民众得到的比预期的少,老百姓就会产生不满,这是中国未来的挑战之一。
小型水库数量较多的乡镇 (街道),建立健全水库管理组织,对辖区内乡镇(街道)所有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的小型水库实行区域化集中管理。水库工程日常维修养护即可委托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公司,也可由水库管理单位自行组织实施。
怎样做好一个大国
南风窗: 最近这些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似乎有一些变化。有人预测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最终取代美国。
特列宁: 我不认为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那样一个世界大国。要知道,中国有不同的政治文化,有不同的哲学,中国人的心态也和美国人不一样。
我想说,所有的国家都很特别。美国人有着救世主般的信念,他们相信普世价值,认为自己是山巅上的光辉之城,有责任向世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在很多方面,美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不会出现第二个美国。
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的治疗是医院存在的目的。因此,在医疗器械和所需物料的采购上要严谨慎重,立志于精益求精。使用先进、精密的医疗器械设备是有效为病患服务的必备手段,在价格上与普通仪器相比有着较大差距。但医院在购进时是根据医院的综合实力和长远性收益来综合考虑的。成本控制的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应共同配合制定出有效合理的采购方案,以提高医院的资源水平。同时,在后期加以合理利用,使其发挥出高效能,创造高收益。
反观中国,她已经是一个全球大国了,但这更多是就经济活动而言的。未来,中国还将成为一个地缘政治大国,在解决各种国际争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认为“美国治下的和平”已经过去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美国式和平”的消亡,新的世界秩序会比美苏两极或美国单极时更加复杂。毫无疑问,中国和美国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两个大国,这两个大国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只不过,它不会是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
南风窗: 中国想要做好一个大国,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表1为条带SAR、定点聚束SAR、滑动聚束SAR三种工作模式下方位分辨率、方位测绘带宽及作用距离等指标对照情况,可看出定点聚束SAR模式天线波束地面照射区域固定,波束移动速度为0,方位向分辨率与天线波束方位向扫描角度范围有关,而其方位向测绘带宽Ls为方位向波束地面照射范围,Ls=R·θ,其中R为作用距离,θ为方位向波束宽度[2]。
陈寒士: 中国的问题是,没有找到一个现成的模式来融入非常复杂的全球秩序。在历史上,中国是个统一的帝国,国力强盛。在唐朝、清朝等朝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宗主国与朝贡国的关系,中国感受不到竞争,因为她在文化上、军事上、经济上都是非常优越的。也正因为这样,清朝的乾隆皇帝才会对英国使者那么傲慢。历史上的中国提供了非常糟糕的做大国的范例,今天的中国人也就缺少成熟的做大国的经验。
读过中国的历史,我认为可供参考的模式或许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许多国家可以共存,而且权力的分布是对称的、平衡的。春秋战国时期有楚、晋、秦、齐、吴、越等大国,但也有鲁国这样的小国。鲁国虽然小,却靠着规范性的力量或者文化吸引力在大国之间立足。我认为这或多或少就是当前世界的样子。我们希望地球上的大国能把军事对抗放在一边,或者至少减少大国之间活跃的军事竞争,竞争将更多地出现在文化、经济方面。
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中国有很大的潜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中国正试着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比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就抓住了重要的机遇。中国还为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国家提供了许多帮助,未来,中国对全球的贡献会更大。
(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