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不断发展,人们对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路的维护、病害整治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路基和路面病害的成因,并重点论述了路基与路面维修的施工对策,为高速公路路基和路面的维修养护工作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面维修;路基维修
引言:交通状况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因此我国在近几年对高速公路的投资和建设力度都大大增加。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交通网已基本完善,但在常年使用之后,大部分高速公路都面临着维修与养护的问题。目前我国使用的维修技术有多种,但是因实际情况不同,在具体施工时还需要施工人员合理选择维修方案。
1路基和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1.1影响路基强度的因素
1)土的性质对路基强度的影响
不同土类的工程性质不同,所以其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都有直接的影响。土类不同时,土颗粒的粒径就不同,砂粒的强度高,但不宜压实;细砂容易流动;粘粒的强度会与密实程度成正比,与土壤湿度成反比;粉土容易使路基冻胀,导致路基翻浆,路面断裂。
2)含水量对路基强度的影响
含水量会影响土样的压实程度,从而影响路基的强度。在含水量较小时,干密度会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干密度达到最大,含水量增加的速度就会降低,这是因为土粒表面会包围一层弹性水膜,这层水膜在电子力的作用下会带有粘滞性、抗剪性以及弹性,水膜越薄时特性就越明显,在土样压缩过程中,水膜之外的水会产生润滑作用,而水膜内水的抗剪性会形成土粒位移的阻力,影响土样的压实程度。除压实过程中的含水量外,雨水、及地下水也会对路基压实度形成影响,使路基强度不达标。
1.2路面损害及成因
1)水损害
水损害是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害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在路面出现松散、坑槽、辙槽、唧浆、沉陷等情况,平整度变差。
水损害的主要原因是水源进入路面。如果水损害自上而下发生,则是由于自然降水或路面积水导致的,在汽车荷载的压应力和汽车高速行驶产生的真空吸力下,水分渗入混合料形成剪应力,使沥青薄膜与集料分离,逐渐形成松散、坑槽等情况,这种水损害一般只发生在表面层,可以被及时修补。如果水损害自下而上发生,则是由于水分受到汽车荷载变成压动水,冲刷基层表面时产生灰浆,出现唧浆现象,逐渐会出现坑槽。
2)车辙病害
车辙病害同样是我国高速公路主要病害之一,其表现在车轮轮迹带上出现竖向的凹陷变形,主要原因是沥青在高温下受到交通荷载发生变形。车辙可以分为结构型车辙、流动型车辙、磨耗性车辙和压实性车辙。其中结构性车辙宽度较大,并且两侧不会出现隆起,横断面为浅盆状U字形;流动性车辙是因为路面的抗剪力低于汽车荷载的剪应力,使混合料内部被破坏;磨耗性车辙由汽车轮胎磨耗导致;压实性车辙是由于在施工时压实程度不够,之后受到汽车荷载时出现永久变形[1]。
3)裂缝病害
我国高速公路路面经常会发生裂缝问题,只是问题发生的早晚不同。裂缝按原因可分为三种:由于汽车荷载导致的结构性破坏出现的荷载裂缝;由于温度变化,沥青表面出现的非荷载裂缝;由于沉陷导致桥涵或路段上发生的沉降裂缝。沥青材料、基层材料、天气、交通情况及施工情况都会导致裂缝病害。
2路基与路面维修施工对策
2.1路基修复技术
对路基的修复主要体现在处理路基沉降方面,具体的处理方案有几种:
1)高压注浆法:这种方法将带有喷嘴的注浆管按照预定位置插入土层,利用高压设备使浆液形成高压射流,浆液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对土体造成冲击。细小的土料会随着浆液冒出水面,剩下的土粒会与浆液搅拌并重新排列,待凝固之后,与固结体和桩间土形成了一个复合地基,以提高路基的承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碎石注浆桩:碎石注浆桩技术是用工程钻机将土壤钻孔至预定深度,之后插入注浆管,在管内放入碎石,直至碎石达到标高,然后在管内注入水泥浆,水泥浆会与碎石形成一部分渗入土体中的混凝土桩,水泥压浆碎石柱和土体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路基承载力。
3)结构层调平填补:目前处理地基沉降的普遍方法是将纵断面拉坡调平,在沉降位置加铺厚度,同时保证纵断面符合设计标准,可以基本上保证路面符合要求,但如果路基的沉降不稳定,在加铺之后依然会发生沉降,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根治沉降问题,只能在沉降稳定时使用。
2.2沥青路面维修技术
2.2.1铣刨罩面技术
铣刨技术通常是用在沥青路面破坏程度较深时。这种技术主要是将路面损坏严重的表面层刨除,一般情况下,抛出深度为3-5厘米,然后再重新摊铺沥青混合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维修破坏严重的路面,也可以维修较为完整的路面,尤其用该种方法维修完整路面时效果会比较明显。但缺点是这种技术的成本过高,所以目前铣刨技术通常用于处理高速公路上的车辙病害。
2.2.2就地热再生技术
就地热再生技术是将再生技术与加热设备结合,先对沥青路面加热,然后对损坏的路面进行铣刨,将铣刨得到的路面用沥青再生剂和新沥青材料加热混合,使其组成一种新的沥青混合料,并摊铺在路面上。这种维修方法的工程难度比较轻,而且能对废弃的沥青路面重新利用,具有环保的优点,因此是目前发展前景较好的一种维修方法,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维修损害较轻的路面。
2.2.3微表处技术
微表处技术是指将新型的改性乳化沥青与细集料和添加剂搅拌混合,之后快速摊铺在路面上。这种维修技术操作比较便捷,而且在修复完成后2小时以内便可以开放交通,适合用于维修交通量较大的高速公路。
同时,微表处技术还可以对公路路面起到养护作用,对防止一些轻微病害如车辙、渗水或开裂等有明显效果。另外,这种技术的成本较低,适合大面积使用。
2.2.4超薄磨耗层技术
超薄磨耗层技术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维修技术,该技术用乳化沥青混合一种特殊的沥青混合料,摊铺在路面后,可以提高路面的行车稳定性,并能降低行车的噪音,以及提高路面的耐磨性。
这种技术适合处理病害较轻的路面,如轻微车辙、表面松散或沥青老化,并且同样能对路面起到养护作用。该项技术目前在我国使用日益广泛,并且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2.5沥青罩面
沥青罩面是指在破顺沥青上再铺一层沥青,既能使原有路面得到加强,又能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这种维修技术在操作上类似于超薄磨耗层技术,只是沥青罩面比超薄膜耗层更厚,因此这种技术的维修加固效果更好。缺点是这种技术没有对损坏沥青利用,而是直接将其覆盖,环保效果较差,而且重铺一遍沥青的维修成本比较高。
2.2.6沥再生技术
沥再生技术是将一种新型沥再生材料用喷洒车进行喷洒,以达到对路面维修养护的作用。沥再生材料的主要包括石油蒸馏液、煤沥青、再生剂等成分,其在路面表面会形成一个保护层,能够有效防护路面受到车辆及环境的侵蚀与磨耗。而且材料中的煤沥青成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一段时间后,煤沥青会渗入进沥青面层,增加路面的柔性,使公路行车舒适度更高,路面稳定性更好[2]。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高速公路路基和路面病害会严重影响公路的使用情况,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大量损失。由分析可知,路基强度受土类与含水量直接影响,路面损害包括水损害、车辙病害、裂缝病害等。技术人员通过高压注浆法、碎石注浆桩以及结构层调平填补技术解决了路基沉降问题,利用铣刨罩面技术、就地热再生技术、微表处技术、超薄磨耗层技术、沥青罩面及沥再生技术实现了对公路路面的维修与养护。
参考文献
[1]赵丽萍. 浅谈高速公路路基和路面维修施工对策[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2):79.
[2]朱曰强. 高速公路病害分析与大修处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
论文作者:陈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路面论文; 路基论文; 沥青论文; 技术论文; 车辙论文; 病害论文; 高速公路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