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强,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邮编518000
曹黛,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邮编518000
摘要: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发展趋势
1、建筑的时AI写作照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2、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3、节能建筑设计与高新技术应用
针对传统设计模式很难适应生态节能建筑设计要求的现状,联合国际借鉴国外经验,引入了“整合设计”(IDP)理念,即在设计最初方案阶段生态节能的专业人员就开始介入,提出初步的生态节能方案,并在后续的设计中综合建筑、规划景观、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建筑电气与楼宇控制、室内设计等各个专业,通过有机整合和密切协作,综合采用成熟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形成一整套生态节能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筑整体能量平衡系统的设计,设计人员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对未来建筑的室内外热工环境、能量平衡进行模拟计算,为下一步各专业的深化设计提供依据。
四方面入手提高住宅舒适度
合适的热工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与光环境是人们对住宅舒适度的基本要求。因此,提高住宅的室内环境舒适度就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室内热环境的改善,主要通过控制空气温度、室内物体表面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流动速度来实现。这不仅需要采用现代构造技术与材料,精心推敲细部构造设计,同时需采用高性能门窗,特别是高性能玻璃产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充足的新鲜空气原本是住宅最基本的要求,并不是高舒度指标,但由于城市环境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住宅通风成为居住生活舒适度的标准之一。如何满足健康的新风换气量、过滤风沙尘埃成为住宅通风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噪声的隔绝,需要针对不同噪声特点,采用多种技术构造解决。如可以采用高质量融声墙体系统或建筑构造上设置绝缘层的方法。
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工照明光环境的舒适性、个性化、艺术品位及安全、节能等要求也日益突出。影响光环境的因素不仅是照明强度,还包括日光比例、采光方向、光源显色性、色温以及避免色眩光等。因此提高住宅光环境的舒适性,需要对住宅光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4、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5、建筑设计之未来的空间形式
人的生活方式决定建筑和空间的形式。通过对未来生活方式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建筑空间形式进行分析和预测。未来的建筑空间形式将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5.1生长于自然的建筑。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将从“人造物”向“自然物”的理解上转变。既然人是自然的一份子,那么作为人赖以生活的建筑空间也应当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未来的建筑将不是以炫耀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为目标,而是让建筑成为自然环境“天然生成”的一部分。
5.2 “平面化”的建筑空间和规划。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人口过度集中,建筑只能向高层发展,城市的规划表现出集中式高密度的分布方式,在这样的空间中生活,人失去了与大自然交融的机会,身心健康受到不良的影响。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将朝着“打破集中、趋于分散”的方向发展,即城市规划从高度集中的模式向郊区、乡村发展,建筑向底层、平面化发展,人造建筑的天际线让位于自然环境的天际线,建筑空间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
5.3不留痕迹的建筑。传统的建筑在使用期终结之后留给我们的“残骸”(钢筋、混凝土)难以处理,我们在一边“催生”建筑,一边处理“遗体”,虽然有一些建筑是可以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但大多数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最终是要处理掉的,处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资源浪费的过程。未来的建筑将会改变这一状况,尽可能让建筑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不留痕迹,不要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处理建筑垃圾,更不要占有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要实现不留痕迹的建筑,需要在材料和建筑技术上有突破,例如,研究新的无污染可降解的轻型建筑材料,开发更便捷的能减少工程量的建筑技术。
5.4没有风格的建筑。人们习惯于用风格来划定建筑的类型,风格常常束缚人们对建筑和环境最根本内容的认识。人对个性化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将会使建筑从风格的桎梏中解脱,人们对幸福生活和生存空间的本质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之后,将不会再崇尚权威,不再盲目追逐所谓的时尚和潮流,回归到对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的基本需求上。未来社会将不存在权威,没有谁能主宰建筑的大趋势,不会再有某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筑走向真正的多样性。综上所述,人的思想认识将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理性,未来的人们将在生存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上形成共识,未来的生活方式将是理智的、务实的、多样化的生活,未来的建筑空间将表现出自然化、平面化、无痕迹、无风格的特征。
6、结束语
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
论文作者:魏志强 曹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9
标签: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环境论文; 未来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场地论文; 生活方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