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新视阈--以“我骄傲,我是树”教学为例_诗歌论文

“链接”:寻找现代诗教学的新视阈——以《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是论文,为例论文,一棵树论文,链接论文,我骄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久以来,现代诗教学一直不被重视。虽然有“诗教”回归的呼声,却因为没有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收效甚微,诟病颇多。究其原因,是现代诗教学主要侧重“诵读、领悟、尝试、改写、评价”等某些教学策略的改进,而缺乏从现代诗的特性、诗人的创作过程以及学生认知特点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

      如果教师能在“生活与诗歌、诗歌教学与学生诗歌创作、课内与课外”之间建立自然贴切的“链接”,必将为现代诗教学开辟出新的视阈。笔者现以《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为例,尝试寻求现代诗教学的新路径。

      一、背景回溯,追寻诗的心迹——链接创作动机

      现代诗教学的起点应该是特定的时代与生活,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创设“背景情境”,尽可能地还原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一起呼吸那个时代的空气,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倾听那个时代的足音。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诗的情境”,追寻“诗的心迹”。

      在《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等相关作品,于是笔者就从作者李瑛当时的创作情境进行导入:假如你生活在1979年,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你不必担心古藤萝被人无端破坏,也不必忧虑愚氓的恣肆妄为,更不必恐惧未来的空虚无助。万象回春,百废俱兴。你豪情万丈,激情满怀,准备积极投身全新的生活。你将用什么词语表达此时的心情?用什么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怀?

      根据提示中的“十年浩劫”“全新的生活”等关键词,学生用“激动、兴奋、亢奋、期待、渴望、憧憬、感慨万千(心潮澎湃)”等词来表达此时的心情。结合对意象的理解,学生用“蝴蝶(破茧重生)、春天(蒸蒸日上)、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黎明(冲破黑暗)、雨后的彩虹(生活五彩斑斓)、雨后的春笋(急于冲破土壤)、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国家的希望)、星空(追逐梦想)”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贴近作者的心境,表达自然非常贴切。

      二、诵读品味,问寻诗的内蕴——链接文本领悟

      现代诗教学离不开诵读,并且还要在欣赏品味中理解诗歌的内蕴。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根据文本的内容与语言表达来品味出诗的韵味。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分三个层面引导学生领悟诗歌内容:

      一是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内容结构化”板书,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在课前,笔者让学生充分预习,运用朗读、默读等多种方式自读诗歌,理解主题与“骄傲”的具体含义(课本探究练习一),在学案上自主完成板书。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诗歌内蕴,还能使学生清晰地梳理作者的创作思路,与作者一起“脉动”。在课堂上,经过一番互动,师生共同形成了如下板书:

      

      二是通过深入探究,寻找并赏析诗歌中最优美的语句,品味出诗中的韵味。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笔者让学生默读全诗,寻找一处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根据赏析情况来“择优”推荐在全班诵读。此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学生找出了诗中的许多“美点”,说出了推荐的理由,并与小伙伴互动热烈,交流融洽。

      三是通过提炼梳理,总结诗歌创作的手法。现代诗教学如果没有涉及诗歌写作手法的探究,学生就无从领会现代诗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专项探究”的视角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写作特点,切不可“走过场”。即使之前的理解与品读不够深入,学生也可以在这一环节弥补这方面的认识,从而为自己的“创作”与升格提供参考。从课堂发言来看,学生能总结出一些诗歌创作方法,如从题目总结出深远的象征手法,从语句欣赏中总结出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排比、借代、比喻等),从诗歌意象选择以及描写中总结出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诗歌的诵读中感受出语言的优美凝练等等。

      三、诗感启发,搜寻诗的灵感——链接创作“感觉”

      以上流程都是“就诗论诗”,总感觉落入了分析原作的窠臼,束缚了自己创作的思维。因此,由诗歌欣赏过渡到“诗感”启发显得尤为重要。飞白曾在《译诗漫笔——谈谈诗感》一文中指出:“诗感”即(译者)感受诗的能力。“感受诗,寻找诗,捕捉诗,在错综复杂的诗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忠实地表现诗,这是诗歌译者的永恒的追求。”译者译诗如此,学生创作诗歌亦是如此。

      首先,指导学生诵读课内外一些现代诗片段,要求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表达的方式,读出作者的创意……此时只需关注阅读中自然产生的这些“感觉”,不必纠缠于方式方法、品味品析。

      其次,诵读诗歌片段必须根据创设的具体情境进行。可以根据意象特点、表达需要以及学生的某些兴趣点进行问题设计,借鉴著名诗人的诗句进行多形式、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获取“诗感”。

      最后,在诵读中,还需给学生留足“感觉”的空间与时间,使学生内心激发起更多的灵感,得到更多创作的冲动,积极“比对”诗人与自己诗歌表达的技巧与方法,为下一步的创作与修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摘选《过印度洋》(周太玄)、《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再别康桥》《雪花》(徐志摩)、《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眼睛》(顾城)以及流行歌曲《春暖花开》与自己创作的《劝读》等文章,同时用“变式”,代之以“离别母校、飞扬的雪花、伟大的祖国、黑色的眼睛、劝读”等题目,唤起学生的“熟悉感”,调动他们的认知与经验。此外,还设置一些情境,如:“如果离别母校,你将用怎样的文字表达内心的依恋与不舍?徐志摩是这样倾诉的……”“如果你想写一段文字,劝勉同学要多读书,多思考,你将用什么样的诗句唤起他们的热情?”然后采用齐声朗读、范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虽然有些诗句已经学过、听说过,但每一位学生依然能够神情专注,用心聆听,跟着诗的韵律轻声附和、吟唱,很显然,他们被那些优美的诗句深深地打动了。

      四、尝试创作,找寻诗的创意——链接诗意表达

      没有诗歌创作的经历是很难深刻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有了“诗感”的启发,现代诗教学应该趁热打铁,自然地引入诗歌创作过程。一般而言,现代诗“创作”有两种形式的“探究作业”:一是仿句,如以余光中《乡愁》为例,仿写一个比喻句——“乡愁是______”;二是仿诗,如模仿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写一首诗,并给以参考题目——“我骄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头牛……)”。这些作业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诗、作诗的积极性,先易后难,逐层深入,很好地将学生从诗歌欣赏引入诗歌创作之中。

      学生诗歌创作不论安排在课前还是课后,课堂上的探究、创作及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先在课前预习中布置仿写诗歌的作业,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探究与修改,再由小组长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评价并修改。

      在交流中,童政轩用近乎颤抖的声音朗诵道:“我骄傲,我是一簇火,这是燃烧在凛冽北风中的一簇火,这是燃烧在荒芜平原上的一簇火;我虽然渺小,却有熊熊的烈焰。太阳的炎炎火光让我铭记,使我时刻闪耀着心中的真理之光;月亮的暗暗微光让我铭记,使我唯一的火星也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缕缕火光,交织成梦的篇章;点点火星,照亮了希望的前方。茫茫荒原,幽幽黑夜,更衬托出我灵魂的光亮。拼搏、奋斗与理想在我身上燃烧,化作希望,让黑暗鸟有……”茆倩倩很沉稳地朗读道:“我骄傲,我是一株草。我生长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风教育我百折不挠,我才不怕狂风暴雨。水教育我顽强坚毅,我便不怕烈火焚烧。我是自然的孩子,任何磨难也无法改变我的本质。我愿用自己去衬托树的高大,花的娇小,光的灿烂,世界的美好。我愿生长在每一块,黄色的,黑色的,红色的土地上,让春风拂过每个人的脸庞。我愿生长在戈壁荒漠里,让绿色填补每一颗炽热的渴望的心灵。我期盼能生长在高山之巅,能亲眼见一见,这个生我养我的美丽世界!”

      在几名学生朗读了他们创作的诗歌后,其他学生都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师生再加以点评,提供一些修改意见,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为了使学生有更饱满的创作热情,笔者还将过去所教学生的同题诗歌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比对,获取更多的创意与感受。如李木水曾写道:“我骄傲,我是一滴水,我是圣洁的源头里的一滴水,虽然不能化解大多数人的饥渴,但我能抚慰人们心中的伤痕……如果干涸的水塘里有一条小鱼,我会在它生命枯竭的那一刻及时到来。如果田野里有满是老茧的手,我会滋润那道道皱纹……”李英杰写道:“我骄傲,我是一头牛,我是长在贫穷山村的一头牛……无论多么富贵,多么贫穷,我都将毫无怨言地为广大人民服务。在古老的传说或者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中,我都是正义的使者,见证爱情的月老,忠诚的化身……人民啊,有一天,我将死去,但我的梦仍在田野,仍在耕耘。”读后,学生依然报以热烈的掌声……

      五、挖掘素材,探寻诗的延展——链接生活时空

      通过读诗、品诗、写诗,学生对诗歌依然缺乏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真正地“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创作诗歌的素材,才能发挥现代诗教学的功用,提升学生的文化与生活品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质。

      这里教师可以采用以下途径:一是捕捉在学习中感悟到的思想、情感、经验、认识等。如在学习“至爱亲情”中感悟母爱之伟大在于生活中的点滴关怀,可以写成《妈妈的手》。二是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入手寻找素材。学生可将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校园美景写成《夕阳中的校园》《校园冬日》等写景诗;还可以从家里的事物出发写成《笔筒的感叹》;也可以从创建卫生城市的活动中取材写成《公园新貌》。三是从课文或课堂的学习感悟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引向课外,自然地“链接”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诗的影子,寻得诗的灵感。

      第一个步骤,在“功夫在课外”环节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在校园散步,完成一首原创诗,题目自拟。同时展示了台湾大里高中一位学生漫步校园后写的一首《清晨六愿》:“我愿有一颗明察事理,体谅他人的心。我愿有点时间:看看天空云彩的变化,欣赏校园鸟语花香。我愿此心宽广,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我愿遵守校规,和乐地与同学度过学习的每一天。我愿勤奋努力,以学习、运动与休闲来彩绘今天的生活。我愿每天都能从生活中发现一件新鲜、美好的事物。”

      第二个步骤,在“老师寄语”环节笔者将“骄傲”作为心中的一个愿望写成了一首诗,以启发学生关照内心,唤醒自信,反思行为,净化心灵,感悟人生。

      唤醒沉睡的骄傲,

      摒弃狭隘、浅薄,

      涌动无穷的正能量,

      于乾坤间,

      垒万象盛迹,

      树天地本心,

      立生民之命,

      继往圣绝学,

      开万世太平……

      当朗诵结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言有尽而意无穷”,无需过多话语,学生也会兴味盎然地去思索、探寻,诗歌也会在更久远的时空里延伸……

      综上所述,五个“链接”将“生活与诗歌”“诗歌诵读品味与学生‘诗感’启发、诗歌创作”“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很好地串连了起来,使现代诗教学更趋自然、合理、和谐。“链接”思维很细致地观照现代诗的独特魅力,将诗歌创作的全过程纳入教学中,兼顾了生活、诗人、诗歌、学生、教师、诗感、兴趣等现代诗教学的要素,并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标签:;  ;  

“链接”: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新视阈--以“我骄傲,我是树”教学为例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