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X(2008)06-0036-05
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1914-1994)的《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自1952年出版以来就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被认为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一部史诗,是二战以来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并于次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看不见的人》记录了黑人在当代美国社会不断寻找自我身份的发展过程,“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悟、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1]。本文将从第一人称叙述、人物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叙述学分析,探析小说主人公对其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
一、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声音即叙述者(narrator)的声音;叙事眼光是指充当叙事视角的眼光,可以是叙述者的眼光,也可以是人物的眼光。法国叙述学家Genette在《叙事话语》[2]中明确把叙述眼光(who sees)和叙述声音(who speaks)区别开来,采用了“聚焦”(focalization)这一术语。申丹在Genette区别的三种聚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聚焦模式:一、零视角(传统的全知叙述);二、内视角(其中包括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中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中心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眼光);三、第一人称外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自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在故事外的眼光);四、第三人称外视角[3]228。因此,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即双重聚焦(dual focalization)。“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3]210
《看不见的人》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方式,过去的“我”(the experiencing self)和现在的“我”(the narrating self)从不同的眼光讲述着同一个故事,不时以“现在的我”的眼光审视“过去的我”,主人公的成长在对比中被明确地叙述出来。随着情节的发展,“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之间的距离逐渐消失,在序言和尾声中融为一体。
《看不见的人》由前言、正文、尾声组成,前言从叙述者避难的地下室公寓开始,用“现在的我”的眼光叙述,接着采用倒叙(flashback)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再回到尾声中“现在的我”。在正文部分,描述在南方的童年时代、黑人学院、纽约、兄弟会等经历,叙述者放弃追忆性的眼光而采用过去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来讲述故事,但“现在的我”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看法也会交替出现。小说主要通过使用括号、时态的变化、指示词(deictic words)来体现“现在的我”的不同看法和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
(一)括号
在追忆过去的事件时,叙述者会使用括号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让读者注意他已经从过去幼稚的年轻人成长为现在成熟理性的叙述者。在小说的第一章,中学刚毕业的叙述者为了获取在白人俱乐部演讲《谦卑是进步的秘诀》的机会,而违心参与黑人少年之间的格斗。他爬过带电的摊子去抢钱币,同时为了能使演讲继续,吐下了口里的血水。“So I gulped it down,blood,saliva and all,and continued.(What powers of endurance I had during those days! What enthusiasm! What a belief in the rightness of things!)”[4]40括号中叙述者连续用了三个感叹句以及“那些年”抒发感慨,让读者感觉到叙述者与往事之间的时间距离,以及现在的叙述者不再像高中时候那样天真,以为谦卑地对待白人就可以获得平等的对待。
演讲后,主人公得到了白人给的一只公文包和一份大学通知书。当天夜里梦到了祖父带他去看马戏,“醒了后耳朵里还响着老人的笑声”[4]33。括号使叙述眼光从过去的“我”一下子拉到现在的“我”,表明现在的叙述者已经能明白那个梦的含义,叙述者的认识能力较之过去大大提高。
(二)时态的变化
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聚焦变化的方式就是从过去时到现在时的转变。“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采用过去时,使用现在时表明从目前的眼光来看待往事。例如,主人公进入大学后,一次校长让他陪同一位白人董事参观学校,这位白人董事拿出自己女儿的照片给主人公看,并且告诉主人公能参加这所大学都归功于他的女儿。主人公是这样描述照片里的女子的:“I looked upon the tinted miniature...I know now that it was the flowing costume of soft,flimsy material that made for the effect.”[4]43句子中“looked”表明叙述者是从过去的眼光叙述事件的,而之后插入了“I know now”现在时,表明主人公对同一事件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感受,从而反映出他的变化和成熟。
主人公无意中让这位白人董事了解了当地一户黑人农民家庭的乱伦关系,因此主人公被开除出了大学。然后主人公到了纽约一家油漆厂工作。在负伤后躺在医院,医生询问他的名字时,主人公说道:“I shot to my feet and looked wildly around me and sat down and got up and down again very fast,remembering.I don't know why I did it…”[4]246现在的“我”对过去自己的行为提出了疑问,表明“现在的我”听到别人叫我的名字就不会有过去的反应了。
(三)指示词
在回顾性叙述中,“那些天”(those days)、“那些年”(those years)等指示词,使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特有的双重聚焦体现得特别明显。主人公带白人董事来到黑人Jim Trueblood家前插入的一段话“I didn't understand in those pre-invisible days that their hate and mine,too,was charged with fear.How all of us at the college hated the black-belt people,the‘peasants,’during those days!”[4]47“那些天”和“那些年”都表示叙述者是从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事情,并且发出感慨。现在的“我”不理解当初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这些指示词也反映了主人公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二、人物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
在《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斗争的过程,各种力量在其话语和思想中展开斗争。通过分析主人公话语和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展现其如何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可以使读者更深刻体会主人公内心世界。Cohn在其著作Transparent Minds中,提出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人物思想表达方式有三种:心理叙事(psycho-narration)、引用独白(quoted monologue)、叙述性独白(narrated monologue)[5]。
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中,由于叙述者和主人公是“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相当于第三人称的主人公和叙述者,由此Cohn提出在第一人称叙述中相应的三种思想表达方式:自我叙述(self-narration),自我引用独白(self-quoted monologue),自我叙述性独白(self-narrated monologue)[5]。
(一)自我叙述
自我叙述通过使用概括(summary)、停顿(pause)、减速(slow-down)来表达人物思想,自我叙述能清楚地表达人物混乱的思想,总结一段时间的心理状态。“现在的我”表达出了“过去的我”经历事件时“知道”但不知如何表达的思想。“In this brief moment of passage I became aware of the connection...If only he were not angry with me! If only he would give another chance!”[4]99这是主人公无奈地带白人董事参观黑人生活区后回来路上的紧张心情。可想而知当时主人公害怕的心理状况,思想也是混乱的,这里“现在的我”概括了当时的心情,尤其是最后两句感叹句深刻表现出了主人公得罪白人的紧张状态。
(二)自我引用独白
自我引用独白是叙述者对“过去的我”内心思想的引用,采用“我对我自己说……”插入语形式。这标志是必要的,因为“现在的我”的言语和自我引用独白都采用第一人称和现在时。“They were all transformed,like familiar people seen in a dream.Well,I thought,I'm different too,and they'll see it when the talk is finished and the action begins.”[4]366这段是主人公成为哈姆区发言人,在和同事工作时的内心想法。“I thought”清楚把事件的叙述和主人公的思想表达分开来,让读者也清楚知道这是“过去的我”当时经历事件时的思想,不是叙述者现在的想法。
“Suddenly hot and breathless,I saw a window across the room and went over and stood looking out...So she doesn't think I'm black enough.What does she want,a black-face comedian? Who is she,anyway...?”[4]303这是在一次聚会上,白人女性Emma认为主人公还应该更黑点(a little blacker),在叙述当中插入的主人公内心想法。当把引导句“我对我自己说……”去掉,就会产生“不确定”感。没有“I thought”,“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的想法交织在一起,最后达到一致,同时也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自我叙述性独白
“在西方文艺批评中……用自由间接引语表达的思想被称为‘间接的内心独白’(indirect interior monologue)或‘叙述出来的独白(narrated monologue)’。”[4]340下文将用“自由间接引语”这个术语来代替“叙述性独白”。自由间接引语在人称和时态上跟叙述描写一样,指示词也不变。
“I sat there a while,growing wilder and fighting against it.I couldn't leave and I had to keep contact in order to fight.But I would never be the same.Never.After tonight I wouldn't ever look the same,or feel...got up and I went out into the hall.”[4]478这片断是兄弟会成员Tod Clifton被枪杀后,主人公内心的独白。他决心改变,再也不对兄弟会抱有幻想。主人公的决心也使读者受到感染。自由间接引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读者的共鸣(empathy),使读者对主人公内心成长过程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自由间接引语保留了像“今天”(today),“明天”(tomorrow)等指示词,缩短了读者对主人公经历过去事件的距离,例如下面的句子:“For if I were successful tonight,I'd be on the road to something big.”[4]335
三、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
1971年,Tompkins[6]提出了“叙述者”(narrator)的交流对象——“叙述接受者”(narratee)。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的交流是叙述(narration)非常重要的一部分。Tompkins在其《读者反应批评:从形式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中对叙述接受者进行了分类,同时提出了其五种功能:一、是叙述者和真实读者的“调解员”。二、帮助读者解读叙述者性格特点。三、提供故事基本框架。四、帮助读者确定隐含作者讲述的故事主题。五、是作品的道德代言人[6]。通过分析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可以对叙述者有更多的了解。小说前言和尾声中的叙述者-叙述接受者的关系,反应了主人公在经历事件和讲述事件两个阶段后,在尾声中变成一个成熟的叙述者。
(一)前言
小说前言介绍“我”如何认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向叙述接受者描述了自己的“隐形性”(invisibility)以及自己的“蛰伏”状态。小说开篇就讲到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人”:“I am invisible; understand,simply because people refuse to see me.”[4]3“我”解释了“我的隐形性”不是因为生理缺陷或者超自然的原因,而是因为别人不愿意看到“我”,因为“我”是黑人。这时叙述者认为叙述接受者也会有“身份认同”的问题:“Let me confess,you feel that way most of the time.You ache with the need to convince yourself that you do exist in the real world,that you're a part of all the sound and anguish,and you strike out with your fists,you curse and you swear to make them recognize you.And,alas,it's seldom successful.”[4]4叙述者希望能得到叙述接受者的认同及引起共鸣。
接着叙述者描述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靠着自己的“隐形性”从供电公司窃取电量,解释了与供电公司作斗争的原因。“I love light.Perhaps you'll think it strange that an invisible man should need light,desire light,love light.But maybe it is exactly because I am invisible.Light confirms my reality,gives birth to my form.”[4]6这里叙述者考虑到了叙述接受者内心的疑惑,并相应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叙述者过着“蛰伏”的生活,相信叙述接受者会发出“这是一个多么可怕不负责任的混账”这样的感慨。因此叙述者解释道:“But to whom can I be responsible,and why should I be,when you refuse to see me?...Responsibility rests upon recognition.”[4]14
小说的前言是在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互动基础上(预期-解释)推进的,叙述接受者扮演着“听者”(listener)的角色,与叙述者互动,展现了叙述者的生活状态——隐形性与蛰伏。
(二)尾声
在尾声中,叙述者决定结束“蛰伏”状态,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同时也希望叙述接受者和他一起开始承担起社会责任。小说的最后一句“I speak for you”展示了叙述者已经超越了种族和民族的界限,反映了叙述者的成熟。这过程也是通过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体现的。
经历了种种痛苦的境遇,叙述者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自己总是听从别人或者组织构建自己的身份,而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叙述者更加清楚自己的使命。“I must shake off the old skin and come up for breath...hope of spring.But don't let me trick you; there is a death in the smell of spring and in the smell of thee as in the smell of me.”[4]580叙述者走出了地洞,并希望叙述接受者和他勇敢一起面对“the death of spring”。在尾声中,叙述接受者不仅仅是听者,而且也是和叙述者一起承担责任的伙伴(partner)。叙述接受者角色的变化反映了叙述者社会意识的增强。
尾声的最后一部分,叙述者认为虽然他是位黑人,但他的经历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某种层次上,他是为全人类说话,“Who knows but that,on the lower frequencies,I speak for you”[4]581?这里的叙述接受者(you)不是特定的某种人,范围大大扩大了。到此叙述者完成了从黑暗到光明、幼稚到成熟的自我身份确定的过程。
《看不见的人》充分运用各种不同的叙事策略,充分展现主人公从无知到觉悟以及寻找身份的过程,是一部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成熟发展,成为自二战以来最重要的美国小说之一。
收稿日期: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