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入学考试中开放式试题的对策_中考论文

浅谈中考开放性试题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浅谈论文,中考论文,试题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老师、学生的重视,各地中考试卷中开放性试题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大。所谓开放性试题,最大的命题特点就基于其“开放”二字,从题型的设计、内容的选定、评分的标准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开放程度是多样的、多层面的,并具有多创性。允许、倡导并鼓励答案多元而不惟一,重在言之成理,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开放、更活跃。这类试题有利于检验考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其导向是好的,其积极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解答这类试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析题意,引导学生重视限定因素

面对试卷上的开放性试题,很多学生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往往在审题上,部分学生甚至片面地认为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可以信手拈来,泛泛而谈,最终导致言而无物甚至答非所问,值得一提的是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并不意味着答案没有标准,它一方面显示出“开放”的同时,也表现出严肃。而认真看清题目的要求,无异于为寻找正确答案找准了切入口,会极大的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例如: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幕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因为罕见的疾病而瘫痪的霍金始终坚持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联系材料中他的精彩回答,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2005年南通市)

该道题的题干当中有三个要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联系材料中他的精彩回答,考试所感的观点必须要由霍金的回答而生发出来。第二、所感的内容必须是霍金的人生态度,如考生指向对名利的看法或对金钱的看法,就存在着对主旨的误解。第三、题目中赫然写着的是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而非带给其他人的启迪。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不对开放性试题的题干做一番深入思考,也难以给出满意的答卷。我认为,开放性试题要比传统试题形式上开放,解题思路和方法跟传统试题还是高度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好学生识别那形放神聚的表象,避免学生陷于盲目入手和无从入手的两难境地。

二、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

常见的开放性表述题中有一类题目通常是提供图示让学生予以说明图表内容,或揭示其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想象、表述等能力。

要解答好这类题,必须首先仔细观察画(表)面。要看清,看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明确画(表)所指内容,包括画(表)中的文字。画(表)中的文字通常都为解题给出提示,在仔细对画(表)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发散思维(分析,联想、想象等)这个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维武器。

例如:阅读右面这幅题为《爱与碍》的漫画,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个字)

附图

爱与碍

(2005年南通市)

这道题属于这类题中的典型题,既要说明画面内容,又要阐释寓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二者是递进关系。答题时,首先要仔细看清画面上都有什么:一棵大树两棵小树和“爱与碍”三个字。再观察它们的组合关系:大树枝繁叶茂,两棵小树其中的一棵弱不禁风,另一棵非常矮小。接着分析这样组合的意义:借助“爱与碍”四个字可以获得启示,一定和家庭教育有关,是要提示人们注意教育的方法;明确了思维的方向,运用联想与想象,由大树枝繁叶茂,两棵小树其中的一棵弱不禁风,另一棵非常矮小,这种组合形式告诉我们,小树是在大树枝繁叶茂的树阴下变得弱不禁风的,由此便会使我们领悟到这幅画意在告诫人们不恰当的爱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过度的爱反而会使人扭曲。领悟图意后便可逐一解答问题了。

由此可见,发散思维的有效运用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答题的优劣,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了丰富的发散思维,学生手中的笔就不会觉得生硬;有了丰富的发散思维,笔端所流露的就不会落于窠臼。这种发散思维可以体现在对每一角度问题的回答上,发散思维不是漫天撒网,更不是张冠李戴,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稳守课堂,引导学生为“开放”作调适

审题、观察、思维是为了理清思路,代表的是一张建筑蓝图,至于作答效果如何还得看平时所练就的语文功底。事实证明,那些课堂上高谈阔论、敢于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面对开放性试题时显得游刃有余。这就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开放性试题教学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回归课堂。课文是我们进行语文日常教学最基础的教材,作为考核学生的试题都已经开放了,我们不能僵化地理解课文作为基础教材的含义,也不能拘泥于以往的逐词逐句逐段地理解课文,而是大胆地活化教材,大胆地取舍,长文短教、短文长讲,大胆地根据不同课文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方法,多一点对文本思想提出质疑的精神。如《马说》中作者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如果伯乐发现了千里马,那么他一定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总之,如果教师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跟开放性问题多打交道,让学生围绕核心畅所欲言,那么开放性试题就不再可怕了。

四、厚积薄发,引导学生积累课外材料

开放性试题的题料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体现出语文生活化的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列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

例如: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我国的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005年济南市)

解答这道题,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整篇阅读的背景,学生如果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加强对生活的关注,对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认知,将很难把握这种背景之下的物种生存状态, 如果对我国诸多物种的生存状态面临巨大挑战的现实没有足够的关注,想要做到结合具体实例答题则更为困难,如此,将会出现学生解题时由于心中无物而口中无词的现象,所以要想顺畅地完成对开放性试题的解答,就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尤其是热点、焦点问题,加大对课外材料的搜集与积累。

积累的来源有两个方面: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老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大舞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上新鲜素材。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积累素材,要求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语言,是一种“大语文”的教学观,引导留心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这种积累方式,对于激发创新意识也是有益处的。

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有其相通之处,所以以上策略虽然是针对开放性试题而设计的,但是经过一系列的长期教学引导之后,学生将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对学生把握文本、构思作文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开放性试题的设置指明了今后的命题趋向,使考试更贴近实际,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这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实质内涵,有必要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

标签:;  ;  

浅谈中学入学考试中开放式试题的对策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