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波谱分析在颅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_袁云华 邓楠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颅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_袁云华 邓楠

泸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 磁共振波谱分析能客观地反映脑内代谢物的变化,进而反映早期病变的病理改变。作者从影像学角度归纳了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在磁共振波谱成像上的不同表现,提示磁共振波谱分析能从影像学角度对颅脑疾病进行早期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分析;颅脑疾病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是测定活体内某一特定组织区域化学成分的唯一的无损伤技术,是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谱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由于代谢异常通常早于结构的变化,MRS可以检测到常规磁共振不能显示的异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1.MRS分析的原理

是组织内的一些化合物和代谢物的含量以及它们的浓度,由于各组织中的原子核质子是以一定的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一定的化学环境下这些化合物或代谢物有一定的化学位移,并在磁共振波谱中的峰值都会有微小变化,它们的峰值和化学浓度的微小变化经磁共振扫描仪采集,使其转化为数值波谱。与MRI根据信号的位置得到的解剖图像不同,MRS获得的是各个频率的峰图[1]。这些化学信息代表组织或体液中相应代谢物的浓度,反映组织细胞的代谢状况。即磁共振波谱是从组织细胞代谢方面来表达其病理改变的。

2 MRS在颅脑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2.1脑梗死(CI)

MRS可反映脑梗死后脑细胞内酸中毒、能量代谢障碍以及脑内一些重要物质的变化,较为完整地反映出缺血性梗死和修复等整个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对治疗和预后做出较准确的评估与判断。1HMRS出现异常改变比常规MRI早,临床上脑梗死发生4小时以内的病人,常规MRI常难以显示缺血灶,而MRS改变则很明显,1HMRS的改变不受模糊效应的影响(3W左右)。对脑梗死的1HMRS出现Lacd的增高是脑梗死早期的一个敏感指标,2-3小时即可出现。由于在脑梗死的超急性期,CT和MRI常不能检测到梗死灶,而理想的溶栓治疗时间窗≤6 h,且CT和MRI对缺血半暗带的识别能力有限,所以早期诊断对溶栓治疗非常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MRS在诊断和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已被肯定:MRS可以早期诊断脑梗死,评价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评价疗效,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确定缺血半暗带,评价血管狭窄和闭塞的程度。NAA也是一个与脑梗死相关的标记物。既往研究认为[2],在Lac异常的早期,不能发现NAA异常,NAA在梗死超早期可正常;近年来发现,缺血2 h后,NAA即开始下降,缺血3~6 h时NAA持续下降,6~12 h时下降幅度最为明显,24~72 h时持续下降到几乎完全消失。且NAA的下降是不可逆的。另有研究表明急性期脑梗死区NAA分布不均匀,梗死灶中心区NAA下降较周边区明显[3]有实验表明,存在Lac水平明显升高和NAA水平明显下降的区域,于随后的检查中发展为梗死灶提示在缺血的急性期,MRS有足够的敏感性预示有可能形成梗死的部位。由于NAA和Lac水平直接与缺血严重程度和细胞死亡的程度相关,所以MRS具有评定预后的价值[9]。

2.2 阿尔茨海默病(AD)

AD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丧失及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进行性智能障碍性疾病。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是两个特征性的病理表现,1HMRS研究发现AD患者额叶、颞叶、扣带回后部等结构内NAA含量下降,肌醇(MI)含量升高,AD脑内MI升高有特异性,认为MI水平在颞叶皮质的升高与AD的严重程度和病程有关;枕叶MI的升高在AD诊断中可达到83%的敏感性和98%的特异性;导致AD患者MI聚集的原因和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对1HMRS能否鉴别AD和其他类型痴呆意见不统一,有待进一步研究。AD患者NAA/Cr的降低与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当仅出现海马区的NAA下降时,病变较轻,而当海马和颞顶联合区均出现NAA下降时,则病变已向AD期进展[4]因此NAA下降在AD诊断及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有报道证明[5],枕叶的mI/Cr可用于AD与其他类型痴呆的鉴别诊断,在AD 患者中mI/Cr的升高早于NAA/Cr的降低。尽管目前MRS 尚不能确定AD的诊断,但有助于排除或确定临床疑似病例。随着研究的深入,MRS必将成为AD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提高痴呆类型诊断的准确度,监测疾病的发展过程。

3 结论和展望

MRS作为无创性研究人体器官的组织代谢及生化改变、进行化合物定量分析的唯一方法,能够及时、动态、客观地反映脑内神经生化代谢情况。与其他检测脑组织代谢和生物能量状态的方法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它为临床医师对损伤脑组织进行活体病理生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从而为从分子水平早期诊断颅脑疾病提供新的线索。当然,就目前的技术而言,MRS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因其无明确的定位作用而需要与MRI结合、来自水和脂肪的干扰影响其准确性、实验和临床检查费较昂贵、成像相对费时等。但是可以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展,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MRS认识的不断提高,MRS必将在疾病诊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智,桂绍高,刘大仁,等.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波谱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08,9(9):99-101.

[2]喻莉,孙艳春,王秀荣,等.磁共振波谱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5):395-396.

[3]杜芳,李澄,王苇,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1H磁共振波谱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6):89-90.

[4]钱丽霞,祁吉,尹建忠,等. Alzheimer病1H磁共振波谱成像[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3):14-18.

[5]Lara A, Romeu C.脑磁共振波谱成像[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10.

论文作者:袁云华 邓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  ;  ;  ;  ;  ;  ;  ;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颅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_袁云华 邓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