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_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_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新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创造性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以来的新鲜经验,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一、提出了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并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现代化,指的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标志,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变化,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单一的工业化方针到四个现代化的方针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变,1979年9 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限于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四个方面,而且包括了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还包括了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种深刻认识,集中反映在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既牢牢遵循着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同时又密切关注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在考虑如何迈向辉煌的21世纪的历史关头,适时、果敢地作出了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采取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战略决策,使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一,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的内涵,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某些地方和部门“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江泽民强调在把物质文明搞得更好的同时,一定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他强调指出,任何时候也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召开了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专门的决议。决议对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深刻分析。决议指出: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如何做到两手抓,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对全党同志的重要考验。决议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思想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

第二,强调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顺应历史发展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因为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经内忧外患,国力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一般群众,梦寐以求的就是如何尽快改变经济上的贫穷和落后,使广大民众的生活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达小康以至富裕,使国家变得繁荣昌盛。这个想法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有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片面地理解为经济上量的增长,即增加投资、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各地纷纷向中央争投资、争项目。宝贵的资源被大量用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至于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质量如何,能不能卖掉,则很少考虑。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的直接结果,是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江泽民同志在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上长期以来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经济质量,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指出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亦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第三,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坚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二、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一般看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则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依据中国改革的实践,对这种传统模式提出疑问。并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著名论断。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对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首先,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江泽民同志于1992年6月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实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以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对此,江泽民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其次,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大的难题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如何搞市场经济。问题的焦点表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其中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的结构问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对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对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程度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加以把握,要把它们看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看作是异己力量,要充分利用它们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面,努力引导克服它们消极的一面。二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大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新形式,努力寻找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为了适应改革攻坚阶段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例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这些理论上的新突破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以及澄清人们思想上的某些困惑和疑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科学地阐明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基本原则

1995年9月28日,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作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十二大关系问题,科学地阐明了我们在处理这些重大关系时应当坚持的原则。“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是江泽民同志关于十二大关系讲话关注的重点和论述的核心,也是贯穿全篇的一条红线。讲话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清醒地观察和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全局,是从战略上全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在所有这些重大关系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要在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当前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多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比较突出,保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显得非常重要。而要协调好这些利益,解决好各种矛盾,从根本上说又要靠改革和发展,达到真正长治久安的结构性的稳定。

其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必须坚持改革、发展和法制建设紧密结合,继续制定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和改善司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并强调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各级政府和国家公务员都要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三,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等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证明,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重大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仅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的关键,也是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关键。没有正确的协调,发展就会失调,不仅形不成合力,还会降低凝聚力,削弱向心力,影响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根据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江泽民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的发展思想,对于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