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超常规教育的实践与展望_超常教育论文

当代中国超常教育的实践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超常教育与传统教育观念

1.超常人才的客观存在

超常教育是指对智力超常的少年儿童进行超越常规的教育,它在中国古代叫做“神童”教育,在国外常常称作“天才”教育。

超常教育的依据之一,是社会上客观存在着数量不少的超常儿童,他们智能的发展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有些还具有某种特殊的才能。这种现象散见于古今中外的各种历史典籍和名人传记中,当代超常儿童的案例更是举不胜举。目前,国际上一般把智商超过140 的少年儿童鉴定为天才儿童。研究表明,超常儿童占全部人口的相对数虽然很少,但它的绝对值却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中国,人口基数大,超常儿童的数量尤为可观。充分认识到数量众多的超常儿童的客观存在,是我们深刻理解和实施超常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超常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超常教育另一个依据,是当代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成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幼儿和少年时期,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迅速发展,身心迅速成长,易于高效地接受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超常儿童,这个时期还是智能快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现代人才学研究表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一般在25岁—45岁,有的学者还提出:“卓越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从事其创造性研究工作的年龄是在20岁至30岁之间”。〔1 〕国际上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及早对超常儿童实施超常教育,充分开发其非凡的智力资源,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使他们适时进入最佳创造年龄,提前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3.对教育传统的变革与回归

传统教育学以学习者生理上的成熟程度,作为构建教育体系的根据,主张让儿童沿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其相应的学制和教育形式,这样一个“自然轨道”来接受教育。这种观念和体制,是人类对长期教育实践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有着广泛的合理性。究其本质,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只是这个传统过于强调了儿童心理和智力发展的阶段性与共性,而忽视了同时也客观存在着的跳跃性与特殊性。因此,它一旦作为一种体制固定下来,对那些智力超常的儿童来说,就会压抑其聪明才智的发挥与发展,这也是对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很多超常儿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机会和条件进行适度的深造,象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就是这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超常教育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大胆变革与有力挑战,同时也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这个传统实质的准确把握与再度回归。

二、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的实践与探索

1.第一个大学少年班的诞生

早在1974年,李政道教授就向周恩来总理建议:“理科人才也可以像文艺、体育人才那样从小培养。”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准备据此筹办“理科中学”,但未能成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推荐一名13岁的超常少年。方毅副总理将此信批转给了中国科技大学。此后,学校又收到很多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的信件。经上级批准,学校于1977年底选派教师分赴各地,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协助下,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优秀少年进行考核和选拔,录取了21名11—15周岁的超常少年,组成大学少年班。这样,第一个大学少年班于1978年3月8日在中国科技大学诞生了。

2.不断完善的招生工作

少年班的招生工作是在办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而逐步完善的。第1期采取群众推荐、学校派人考核的办法。第2期由学校独立组织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同时进行统一的招生考试,从近千名考生中选拔了67名优秀少年。从第3期开始, 改为组织报考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初选合格后由学校集中复试。以后每期招生,基本沿用这个方法,但逐年有所改进,逐步趋于周密和完善。比如,后来又在复试时增加了心理测试内容,考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少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有特殊专长的优秀学生,经考核后,还可以免试保送。少年班的招生对象为入学年龄在15周岁以下,思想进步,身体健康,有志于自然科学研究,通过跳级、自学和超前学习等方式,达到优秀高中毕业生水平的智力超常少年。

经过十几年来的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建立起比较科学、规范和完备的超常儿童选拔体系与制度,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截止1995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已先后招收19期共673名少年大学生,他们来自除西藏和台湾之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1979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来,每期少年班学生的高考成绩都超过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

3.少年班的教育与管理

与招生工作一样,少年班的教育与管理也是在长期的创造性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集中在少年班,修完大学本科的基础课程;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选择专业分系学习两年,最后以该专业本科毕业。此外,根据杨振宁教授的建议,我们在第8 期少年班开办计算机软件专业,这个班的学生连续5年集中学习, 直接从少年班毕业。

对少年班的管理,我们一直采取班主任制,同时聘请高水平的教师辅导学生学习。1984年,学校成立了少年班管理委员会,负责少年班各年级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在教学管理上,对他们打破常规,允许单科跳级、横向选课,允许提前参加科研工作、提前毕业和提前报考研究生,针对少年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还特别注重打好基础、能力训练和德智体全面素质的培养。

4.改革的扩展与深化

为了系统地探索理科超常教育规律,建立比较完整的超常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还进行了两项很有意义的教育改革试点,一是分别与北京景山学校和江苏省苏州中学联办“少年班预备班”;二是从本科新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组成“零零班”〔2〕,实行少年班教学计划。 这两项措施,是对创办少年班这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前者推动了中小学的超常教育,后者促进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5.少年班办学形式的推广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1985年1月,当时的国家教育部决定, 继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等12所大学开办少年班。此后,这些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少年班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形式。其中办学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新生入学后集中学习两三年时间,再分到各系学习,如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另一种是新生一进校就分散到普通本科班之中,与普通大学生一起接受教育和培养,如北京大学等。很多大学都先后与中学联办了少年班预备班。少年班办学形式的推广,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办学思想和成绩的充分肯定,更重要的是使大学少年班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超常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大学少年班的成功经验与思考

1.英才辈出的摇篮

作为我国当代超常教育初级阶段的一种办学形式,大学少年班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曾经有人担心这是“拔苗助长”,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儿童成长,这种争议至今仍然存在。但是,经过一些著名大学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少年班已经成功地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青年科技人才,成为英才辈出的摇篮。而且,大学少年班的成功实践,鼓舞和激励了无数优秀少年儿童勤奋向学,追求真知,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超常教育的强烈兴趣和重视,因而其社会意义和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大学少年班自身的存在。实践雄辩地证明,大学少年班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它是加速培养杰出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到1995年7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已有14期共494名毕业生,他们当中考取国内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有359人,占毕业生人数的72.7 %,其中第4期少年班学生100%考取了国内外研究生。(见表1 )在由美方命题、中美联合招收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选拔考试(CUSPEA)中,仅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有34人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单是1986年就录取了8名,占当年全国录取人数的11%,其中有4人成绩列全国前10名。纽约新闻界曾对这些少年大学生作了专门报道,称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带着纯朴好学的素质,忧国忧民的抱负,和他们谈话,犹如嗅到了春天的气息,纯洁而芬芳”。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出现过我国和国际教育史上都很少见的一系列“奇迹”:这里培养出15岁的国内研究生,16岁的出国研究生,19岁的大学助教,21岁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少年班学生这种追求高层次、高学位的现象,与超常人才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是吻合的,也证明了超常儿童经过超常教育,完全可以超常发展。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绝大多数的少年班毕业生,无论是在国内外继续学习深造,还是在工作岗位上,表现都十分出色。如第2 期少年班学生陈永聪,美国留学后回校工作,从事高温超导微观机制的研究,26岁时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30岁时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

表1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学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情况

2.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超常教育必须针对智力超常儿童的特征,实施特殊培养和教育;同时又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获得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根据我们的实践与体会,在这方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特殊教育要与基础教育相结合。 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小打好知识、智能、品德和身体等方面的基础,这是超常发展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科学的超常教育不可能脱离基础教育而存在。

(2)超前性教育要与适当性教育相结合。 超前教育是超常教育的重要特点,要有高起点、高水平的教学,创造条件使学生超前学习;但超常儿童并非所有方面的发展都是超常的,教育超前失当,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3)传授知识要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 我国大多数超常儿童的智力优势是抽象思维能力强,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重视培养他们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造就创造性人才。

(4)发展智能要与健全素质相结合。 要特别注意超常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如对科学的热爱、创新意识、合作态度、进取精神、坚强的意志、美好的情操与高尚的品德等,没有这些素质,不论其超常的智能如何优良,都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3.对超常儿童的科学认识

从我们近年来对超常儿童的研究中发现,我国超常儿童一般具有以下心理特点: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进取心强,勤奋好学,有坚持性。但正如美国学者吉尔达·伯杰所指出的:“天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包含许多方面,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3 〕超常儿童并不是在每个方面都资质卓越,出类拔萃,即使是在智能的发展上,也有一定的差距和显著的个性特点;加上入学后环境的改变,竞争的激烈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必然会产生新的分化。因此,在实施超常教育中,要不拘一格,提倡分流,一方面允许跳级,允许提前毕业,提前报考研究生,允许同时攻读两个学位,给学生以超常发展的自由;另一方面,我们也允许少数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难以适应超常教育学习的学生,降低要求,随本科普通班学习。这样,少年大学生就可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从十几所高校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学少年班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低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十几年来学生淘汰率保持在0.45%左右;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10年所招的200多人中也只有两三人没有拿到大学文凭。

四、迈向21世纪超常教育之展望

1.重要使命与广阔前景

展望即将到来的21世纪,其突出特征之一,是科技与教育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人才和科学技术实力,必将历史性地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呼唤正响彻世纪之交的环宇。毫无疑问,这种新的形势,既赋予超常教育以更加迫切和重要的使命,又为它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在当前席卷世界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超常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当代超常教育的发展都还只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跨入新世纪的超常教育,必然会有更大、更快和更好的发展。十几年的成功实践和世纪之交的形势,使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2.成果的巩固与拓展

中国当代超常教育的实践,无论在规模、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超出了我国古代和目前国外超常教育的范畴,不仅大大推动了超常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探索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面向21世纪发展我国的超常教育事业,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一是要继续加强对智力超常儿童特征的研究,为发现、鉴别和选拔超常人才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方法,改革和完善超常儿童的选拔工作。二是进一步重视开发家庭早期教育,发现和培养更多智力超常的少年儿童。这是超常教育发展的基础。三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少年班的办学形式,对不同类型大学的少年班要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分类进行试点;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和探索对少年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四是要积极开拓大学少年班以外的办学形式,把超常教育的思想和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为智力超常儿童创造更多提前深造、脱颖而出的机会与条件。这是超常教育巩固、扩大成果和建立、健全体系需要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然,超常教育毕竟只是特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受到超常人才数量的限制,特别是像大学少年班这样的超常高等教育,规模不可能很大,也不是每个高校都可以开办的。少数已开办的大学已经存在或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困难。所以,我们认为,超常教育的发展主要不在于规模和数量,而是在于水平和质量。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开办17年,生源都是很充足的,如1995年,计划招生50人,实际录取63人;而报考人数则达680人,是计划招生数的13.6倍,是实际录取数的10倍。 可见,真正高质量的超常教育是受社会和少年儿童欢迎的;同时,也只有这样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优中拔萃,才能保证超常教育的高质量和健康发展。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常教育体系

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当代超常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除了在实践上巩固和拓展已有的成果外,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对超常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交流。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全国性的“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最近中国人才研究会还成立了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科技大学,一些地区性的超常教育学术机构也陆续成立,它们在学术研究与交流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对智力超常儿童特征的研究较多,对超常教育办学形式、教育规律、教学原则与方法、管理体制和早期教育等的研究则比较少,因而既滞后于超常教育的实践,更缺乏对实践应有的指导。因此,为促进21世纪超常教育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发掘和吸收我国古代“神童”教育思想的精华,也要借鉴国外超常教育的现代思想和手段,特别是要对十几年来我国当代超常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认真地进行总结和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常教育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地指导超常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此外,超常教育是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教育科学与实践的前沿课题,中国的超常教育除了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联系外,还应当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注释:

〔1〕〔3〕〔美〕吉尔达·伯杰:《天才儿童的识别与培养》,重庆出版社,第70页、第8页。

〔2〕“零零班”是从新招收的本科新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 单独组班,实行少年班教学计划,三年基础教学后再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分到各系学习。由于中国科技大学的系是按数码编号,为1系、2系、3系……所以这个班被称为“零零班”。

标签:;  ;  ;  ;  ;  

当代中国超常规教育的实践与展望_超常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