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格局的变化催生了二三线城市的投资机会_电影市场论文

影院市场格局变化催生二三线城市投资机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机会论文,格局论文,影院论文,二三线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影院,作为电影产业链条上的终端环节,获利稳定且容易计算,能有效降低制片风险,提高获利能力,加之在票房分成比例上,国内一般影院通常都能拿到50%的分成收入,是全球所有国家影院票房分成比例最高的,从目前发展的大方向来看,影院仍是整个电影产业链条中赚钱最稳定且保障系数最高的一环。因此,无论是对于国有电影企业还是民营电影企业,当资本充足之后,投资影院无疑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而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也的确催生了中国影院市场的繁荣发展和激烈竞争。

2010年3月,备受瞩目的中国内地首只创业板影视股华谊兄弟在成功上市半年后,披露了其第一份企业年报。年报显示,华谊兄弟2010年计划用1.3亿元超募资金在重庆、上海、北京、武汉、合肥、沈阳、哈尔滨、阳泉等城市开业6~8家“高档次、现代化”影院,并希望在一些重点城市建设“旗舰型”影院。据悉,华谊旗下第一家影院将于今年4月底5月初开业。

因成功收购嘉禾89.06%的股份而成为内地第一家上市的娱乐公司橙天娱乐(后更名为“橙天嘉禾”),于2009年10月宣布收购北京华诚美映影院有限公司及北京华诚美映影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两家影城及七家影城经营权(合计75个影厅11609个座位)。此外集团还将在北京、苏州及成都等中国内地各主要城市开设更多影院。其未来院线的发展目标是,两年内进入内地的五大院线,成为亚洲最大的影院管理集团。

作为国内较早进军影院和院线建设的星美传媒集团,早在2003年就于北京开设了一家五星级影院。截至2009年底,星美在全国9个城市已建成14家五星级影院,拥有100块银幕,成为民营电影公司影院建设的龙头老大。

以商业地产起家的万达集团,更是早早地将视野投放在了影院建设领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目前,万达已开业的影城有50家,其中7个厅以上影城36家、5~6个厅的影城10家。此外,还有万达物业影城25家,非万达物业影城21家。2009年,万达院线票房收入达8.33亿元,超过了国有的星美院线,成为国内票房收入最高的院线。

积极筹划运作上市的保利博纳也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将现有的影院数量扩张到30家。

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直指影院建设,由此国有、民营企业新一轮的“跑马圈地”行将开启,这势必又将进一步推进影院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无论对于新老投资者,建还是不建,在目前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下,或许已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建在哪,如何建。

当下国内影院市场的格局特点

1.一线城市影院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局部市场趋于饱和

事实上,国内影院投资和建设热潮在2009年下半年就已显现。目前,国内共有影院6000家左右,进入院线的1600余家。从国内影院市场的动态看,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仍是各大院线和新进入投资者关注的中心,新的影院投资项目多集中在这些地区。

北京、上海、广州的影院市场起步早、发展快,地区内影院数量都已达到一个较高的分值,但从近两年的发展速度看,北京地区的影院数量还在快速增长,而上海、广州等地则相对放缓,整体上,这一地区的影院市场渐趋饱和。与之相比,深圳是一个具有标本价值的新兴城市。2009年该地区的票房收入突破3亿元,跃居全国三甲,是近年来影院市场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北京和深圳在全国城市影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国内影院数量最多、院线最为集中、票房收入最高的成熟城市,另一个则是新兴的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分析两者迥异的发展道路,对认识国内放映市场的整体状况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北京地区

长期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直居于龙头地位,其票房收入也始终位居国内各大城市之首。2009年,北京地区电影票房收入达8.1亿元,同比增长52.8%,占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的13%,继续保持着城市电影票房收入全国第一的优势。

从图表1我们不难看出,2008年,通过对传统和单厅影院的改造,北京地区的影院数量虽有所减少,但银幕数量却有显著增长;2009年,北京新建影院速度明显加快,且每新增一家影院,银幕平均增加5至6块,现代化多厅影院同样是北京地区影院发展的主流,而影院和影厅数量的增长又进一步刺激了北京地区观影人次的上升。2009年北京地区的观影人次增加近900万,是2008年增加量的两倍,这一爆发性增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京地区潜在的市场依然存在。

从影院的区域分布看,北京地区的影院主要集中在海淀、朝阳、西城及东城等几个中心城区,而在城区外围的大兴、通州、怀柔等新兴的人口密集区,影院分布数量较少,甚至没有影院落脚。据《2010年北京市影院的建设规划》显示,未来将有6~7家新增影院陆续落成并将进驻上述城区外围地区。其中,亦庄首个星级影院将于2010年9月开张,除了放映商业电影外,该影院还将成为艺术电影、独立电影、试验戏剧的表演平台。在软硬件设施及服务功能上的大幅提升,是目前一线城市影院建设和升级的主要表现。影院建设向中心城区以外的地区扩展是北京影院发展的趋势,这一变化显然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电影观众的持续增长。在中心城区的新兴人口密集区,观众的观影需求不但存在,而且增长潜力巨大,但由于受到观影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电影观众的增长潜力并没有真正显示出来。

(2)深圳地区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影院46家,其中高档影院18家,中档影院21家,低档影院7家。高档影院以国内较大的院线投资建设为主,多为现代化多厅影院且与繁华地段的商业地产紧密集合,是票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区域分布上,深圳73.91%的影院都集中在福田、南山及罗湖等三个位于特区内区域,且高档影院也基本汇聚于此。宝安、龙岗及盐田等三个区内分布的影院总量相对较少且以中低档影院为主。中低档影院主要是由传统的电影院和影剧院改造而来,影院的软硬件设施比高档影院要弱,并以单厅影院为主。

2006年,深圳电影票房超过1亿元,2007年超过1.5亿元,2008年达到2.4亿元,2009年达到3.2亿元超越广州,后来居上。2009年,深圳嘉禾影院的票房收入为5600万元,新南国旗下三家影院的票房收入达到7600万元,海岸城票房收入为2000万元,这些高档影院虽然只是在近几年才出现,但其票房收入总和已占到深圳票房收入的近50%,由此可见,深圳影院市场的发展与电影观众的需求变化保持一致。深圳影院市场的崛起始于2006年,其市场格局的形成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而北京却用了近半个世纪。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深圳电影市场的跨越式发展?深圳旧影院的包袱小,新影院的市场空间大,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深圳正是凭借新兴城市拥有的这些优势实现了影院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北京和深圳影院市场的共同点基本上能代表国内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等主流影院市场的现状:影院与商业地产紧密结合,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票房收入快速增长,各大院线积极扩张,区域分布差异化,市场空间愈发狭小,竞争程度日趋激烈。国内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通常都有多条院线共同进驻,不同院线所拥有的影院数量可能会有较大差异,但不同院线影院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影院发展的趋同性特征明显。在区域分布上,影院往往会在城市内的某一个或多个区扎堆,而其他区则很少有影院甚至没有影院进驻,可见不同院线常常会关注到同一区域,而这些区域往往又是城市内观众数量较多和票房收入较高的地区。

尽管北京和深圳等地随着影院的增加,票房收入仍在快速增长,但究竟还有多少市场空间可以留给新投资建设的影院?2009年以来,由于繁华地段的商业地产有限,各大院线的继续扩张导致了很多城市出现影院租金暴涨。租金暴涨带来的经营成本攀升和逐渐增多的影院造成的市场拥挤,已经使大部分一线城市的影院经营者明显地感受到了压力。由此,在目前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的竞争格局下,进入影院市场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各大院线在发展时会侧重于某些地区,而且要在其侧重地区形成强势地位,院线之间的竞争势必会表现出比较强的针对性,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院线共同侧重的地区亦是如此。各大院线的继续扩张使得留给新进入者的空间非常有限,即使进入影院市场也要面临一个甚至多个院线的竞争压力。而随着影院租金的提高和影院数量的增长,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的需求增长恐怕难以实现影院高票房收入的要求,数量众多的影院将面临因经营状况欠佳而被市场洗牌的风险。因此,一些影院投资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主要城市的周边地区甚至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影院市场格局变化的趋势也由此露出苗头。

2.二三线城市投资升温,但后劲不足

影院投资者把一线城市的周边地区和二三线城市作为投资的新方向,其实是看好这些地区逐渐向好的投资环境:新进入者少,二级市场衰退。

在投资形式上,一线城市的周边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并不会有太大变化,新建影院仍以现代化多厅影院为主,其形成原因在于这些地区主流影院的进入程度不高,多厅影院数量稀少,而人们对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更高的影院的需求在不断增强。

事实上,与进入院线一级市场中心城区的1600多家影院相比,其余4000多家影院在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情况下自由交换和买卖影片,普遍地处城市的繁华区外或地县级城市、城镇上,这些影院融入了另一个庞大的电影放映二级市场。实力不强,设备落后,影院破旧,经营效果不理想等,是处于城郊二级市场上大部分影院的共同特点。而地域的弱势又导致了二级市场上的影院不被电影发行商重视,由此形成“只有到城市的最繁华地区才能看到最新影片,其他地区看不到最新最好电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反过来又进一步导致二级市场的畸形发展——由于没有片源,经营形成恶性循环,二级市场已不具备任何的竞争力,市场规模还在继续缩小,甚至有完全垮掉的可能性。正是由于二级市场的迅速衰退,大部分二级市场影院的放映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观影需求,以二级市场为主体的二三线城市的市场需求相对增长较快,而主流影院又没有大规模地进入二三线城市,因此,二三线城市的主流影院市场整体上处于空白状态,这也是二三线城市影院投资升温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二三线城市影院投资升温也使得国内影院市场格局变化的趋势进一步显现出来,但推动这种趋势快速发展的动力依然不足。囿于影院投资自身的一些特点,目前二三线城市影院投资升温的现象仍集中在少数地区。在一线城市,一家多厅影院的投资额通常在2500万元左右(不涉及不动产),在年均票房收入水平达到与投资额度相同的情况下,投资回报周期通常为5年,而且投资回报周期的长短会受到票价、观众人数、平均上座率、地产租金、税收及票房分成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票价、观众人数和平均上座率是影响票房收入的关键因素。与一线城市相比,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的票价、观众人数和平均上座率水平都会明显逊色,票房收入水平比较低,因此投资二三线城市影院的回报周期更长。正是由于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国内主要院线不愿大规模进入,主流影院资本的流入量不足,导致了影院投资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趋势后劲不足,因此,二三线城市影院投资的升温目前也只是集中在浙江等民间资本比较丰富的地区。

3.城乡电影放映市场:政府推动,企业运作

目前,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电影放映市场还没有形成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在政策推动下,流动放映和数字电影广场等工程正在慢慢普及。城乡地区的电影放映市场基本上是由政府和地方院线构成,以政府出钱买服务、地方院线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普及电影放映,观众免费或者出很少一部分钱就能观看电影。即便如此,城乡地区的电影放映也难以吸引观众。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地方院线往往是靠政府补贴做服务性质的工作,很难通过电影放映本身获取收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的到来,城镇及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重点不应仅仅局限于满足人们看电影的需求,还应更大地发挥电影市场的市场效应。换言之,城镇及农村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不能仅靠政府之力,而应更多地做好需求与市场之间的衔接。

目前国内影院投资建设存在的问题

1.影院投资偏离产业,存在整体过热风险

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逐渐繁荣,影院票房收入快速增长,很多业外资本开始寻求进入电影行业的机会,影院市场即是业外资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

从2002年中影集团开创影院与商业地产合作发展的模式以来,影院嵌入商业地产已经是国内主流影院发展的主要模式。但随着影院票房的飙升,很多地产商纷纷提高租金和票房分成,甚至一部分地产商直接投资影院,欲从影院的利润中分一杯羹。除地产商之外,很多民间资本也开始涌入影院市场,如2009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内县级影院的数量开始激增,而在这些新增的新型多厅影院中,有许多都是浙江老板独资或以入股形式投资兴建的。此外,一部分互联网、网游及提供数字内容服务的公司也在积极投资建设影院。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公司并非电影行业内的企业,但其业务正逐渐向电影行业扩展,与电影产业有一定的关联。相较之纯粹的内生资本(即完全在电影产业内部流动的资本),这些业外资本投资影院具有一定的资源和内容整合优势,如网尚文化与迪斯尼、TVB等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合作,便带有很强的内容整合性质和能力,这对其院线发展将是一大优势,但同时亦有制约。

电影产业资本的流动通常是全产业链式的。流入电影产业的资本不仅进入了影院环节,还进入了电影制作和发行环节,而且通常资本流入制作环节会先于发行和影院环节,因为电影制作处在电影产业链的上游,而中下游资本的流动往往受到上游环节的影响。从资本性质来看,大体分为内生资本和外来资本。所谓内生资本,即资本来源于电影产业内部,也将长期地、稳定地存在于电影产业,并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服务,如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国有和民营的电影企业;而外来资本,则带有一定的投机性,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这些资本在电影产业内存在的周期和稳定性要远远小于内生资本,如银行、风投机构及其他业外企业投入。目前,国内电影产业中各个环节的资本性质及运作方式迥异,直接导致了电影产业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和偏移。

目前来看,资本在电影制作环节的进入力度较大,尽管内生资本与外来资本的比例还没有清晰的统计,但外来资本在制作环节相对活跃是显见的,而其与内生资本的比例变化所造成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一旦外来资本大量流入电影制作环节,必将推升商业片的产量,而商业片主要在一级市场进行发行和放映,由此流入影院环节的资本也将以投资一级市场影院为主,可见进入电影不同环节的资本确实是存在联系的。而由于影院是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无论是内生资本还是外来资本在这一领域都不易向其他产业转移,因此,影院环节的资本投资很容易与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生偏离。外来资本比例过高,电影制作环节资本的稳定性必然降低,而当电影产业上游环节的发展因资本流出而收缩时,中下游环节却不能及时调整,影院投资过热的风险也将随之大大增加。具体说,目前国内影院市场的现状是“一级市场选影片,二级市场被影片选”。当比例过高的外来资本从电影制作环节流出,商业片产量减少,可选择性下降,拥挤的一级市场影院将遭遇经营困境。因此,一级市场的资本流入量过大可能导致影院市场整体过热。

与此同时,随着入主中国影院市场的国外企业继续扩张,并且伴随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政策宽容度的日益提升,愈来愈多国外资本还将陆续进入,国内资本和外国资本在一线城市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竞争形势也将更加严峻、复杂。

2.影院投资不平衡,市场冷热并存

2009年下半年,国内新影院的建设速度开始加快,同时各大院线在2010年也都有相应的扩张计划,但各大院线的扩张仍主要集中于票房收入较高的一线城市,中小城市的影院建设只是在浙江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地区才呈现出了升温现象,这可能导致影院发展的不平衡,并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全面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全国新一轮的影院投资热也集中在城市主流影院上,而随着城市主流影院数量的增长,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愈来愈值得关注。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的影院保有量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影院门可罗雀和观众排长队却购不到票的现象与矛盾在影院经营中普遍存在,市场冷热并存的现象清晰可见。尽管北京、深圳等地的城市外围区域已受到影院投资者的关注,但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影院分布数量难以在短期内达到合理的比例。一级市场影院集中分布于相对繁华的城市中心地带,影院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影院收益呈现出区域集中的趋势,而基于影院市场的当前运行状态和收益状况进行投资的投资者,理所当然地趋向于把资本投放到影院收益状况更好的区域,这即是影院市场发展不平衡的因果链条。

即使二三线城市影院的投资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娱乐消费市场的大小是影响二三线城市影院投资的主要因素,也是其区域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目前二三线城市影院市场呈现升温现象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及与浙江毗邻的江苏、以大连为代表的东北、以重庆和成都为代表的西南等地区。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小城市的电影消费需求增长也较快,是吸引专业影院资本甚至民间资本在此投资影院的重要原因,而成都和重庆则一直都是国内娱乐产品及服务消费比较旺盛的地区。可见,区域化差异是国内影院投资不平衡的主要表现,而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影院市场的整体格局上,如若把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作为孤立的市场来看,其内部影院格局同样也表现出区域化差异的特点。事实上,任何市场的发展都会表现出区域化差异的特点,而国内影院市场存在的问题也不在区域化差异本身,而在于没有把区域化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院线制发展粗放,规模小,集中度低

近年来,国内主要院线的规模在不断扩张,院线的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都有显著增长,大部分院线的银幕数量都超过了100块,而中影星美的银幕数量更是超过500块。尽管银幕数量在不断增长,国内院线的数量却基本没有变化,大部分院线都在独立发展,院线之间的横向合作不足,集中度难以继续提高。国内院线通常都是采取新建影院的粗放型扩张模式,同时由于院线的扩张都紧盯国内主要的一线城市,并以建设高档影城为主,可供院线扩张的空间越来越小,院线规模的增长逐渐放缓。

二三线城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是国内主要院线的快速扩张难以为继及规模集中度不能有效地提高的主要原因。因为二三线城市的市场需求弱于一线城市及投资二三线城市影院的回报周期较长等因素,多数院线也不愿染指二三线城市并承担长期的投入风险。尽管国内电影票房收入增长较快,但电影市场的整体规模却依然很小,这也与国内主要院线只注重在一线城市和一级市场发展而忽视二三线城市和二级市场的开发有很大关系。如果仅仅依靠一线城市和一级市场,国内院线的规模化和整个影院市场的发展很快就会遭遇瓶颈。

4.票价构成不合理,忽视“夹心层”观众

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共有影院84家,其中高档影城30家;深圳有46家,高档影院18家;成都46家,高档影院24家;重庆41家,高档影院18家;武汉36家,高档影院19家。在一线城市,高档影院通常归属于国内主要院线或地方主要院线,占城市影院总量的50%左右,其票房收入和观影人次却占到城市票房总收入和总观影人次的80%以上。因此,高档影院是吸引电影观众和票房的主力,目前影院投资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块。

中低档影院与高档影院除了在软硬件设施上存在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即票价。中低档影院与高档影院的票价通常会相差3至4倍,高的能达到7至8倍。目前,票价问题把消费者进行了一刀切,一部分消费者拿高价去中高档影院看电影,由此形成所谓的“电影观众”;一部分消费者因票价高不进入影院,形成所谓的“非电影观众”。其实,还有一部分消费者既有看电影的需求又因高票价徘徊不定,即所谓的“夹心层”。由于高档影院的投资较大,票价下降的可能性较小,而中低档影院吸引观众的能力又在不断下降,“夹心层”观众的需求由此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消费需求的增长。

国内外影院发展的比对

1.数字影院是发展主流

由于数字电影不会出现普通胶片电影中的褪色、抖动、波纹、划痕和污斑等问题,而且利用数字技术的精确性,可以保证画质的高清晰度,因此,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电影院基本上已经完成数字化转换。在全球中高档影院市场中,数字影院已经取代传统影院成为市场主流,并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影院类型。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数字影院发展最快的国家。2006年美国数字影院拥有银幕1347块;2007年达到4006块,同比增长197%;2008年美国的数字银幕数量超过传统银幕,未来几年内美国将全部实现影院数字化的转换。美国数字影院的快速发展,在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条件的同时,还吸引了大批观众重返影院,使得美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6年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高达94.9亿美元,同比增长5.5%,观影人次达到近15亿,同比增长3.5%。数字影院在发展之初就成为促进美国电影票房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英国是数字影院发展最早和最快的欧洲国家。英国数字电影的发展始于英国电影委员会的数字银幕网项目,该项目于2003年启动,计划在全英国210家影院中安装240块数字银幕,目前该计划已全部完成。英国数字影院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运营商和发行商之间获得的利益不公平、数字节目的安全性还不能按制片商的要求得以全部保障、缺乏成熟的数字影院商业模式和投资解决方案及可供选择的数字版片源不足等问题,但经过近8年的时间,技术、管理、片源等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英国的票房收入和观影人次都有显著提高。目前,英国正在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推动欧洲影院数字化项目的发展,计划未来几年内,在欧洲12个国家发展7000块数字银幕,促进欧洲影院市场的数字化。

韩国是亚洲数字影院发展较快的国家。韩国数字影院的发展主要集中在MEGABOX、LOTTE和CGV三条院线,这三条院线最先进行数字影院的转换,同时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带动了其他院线加入转换的行列。2008年,这三条院线安装的2K数字影院银幕数量已达到近200块。目前,韩国数字影院的转换以院线自身投资为主,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中国数字银幕的增长速度非常快。2007年,国内数字影院拥有的银幕数量已经达到了近500块,其中,中影集团数字影院项目的发展是国内数字银幕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国内已经安装的2K数字银幕中,中影集团的银幕数量占到总量的70%以上。2008年国内数字银幕数量达到了近800块,2009年超过了1000块。目前,中国数字银幕的拥有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从全球影院的发展看,数字影院已经在美国、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普及,是国际影院市场的主流。传统影院的数字化转换是必然趋势,即使传统影院不被完全取代,也都将融入数字元素。虽然中国数字银幕的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普及度还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例如中国拥有影院6000余家,但数字影院只有几百家,数字银幕的人均拥有量更是远远低于上述国家。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将继续发展数字影院,尤其是要利用传统影院改造的机会,增加数字银幕的安装量,提高数字影院的普及度。

2.3D影院是发展趋势

2009年是3D影厅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点在美国等国外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2008年,美国拥有3D影厅的影院共有900余家,2009达到了近2000家。截至2009年11月,美国本土影院共拥有3D影厅2000个,目前这一研究数字已增加到2500个。2008年,全球主要影院市场的3D影厅共计1000个,2009年达到3200个,翻了两番。除美国外,英国和中国也是3D影厅拥有量较多的国家,分别有400个,法国则拥有380个,德国225个,意大利200个,俄罗斯185个,墨西哥180个。

2009年,国际电影市场上出现了多部以3D影厅放映为主的影片,其中以《阿凡达》最具代表性。《阿凡达》以真人与3D结合的模式拍摄而成,在全球掀起了一股3D热潮,由此,3D影厅的建设也被极大地带动起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3D影厅具备很好的条件,因为其数字影院的普及为发展3D影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3D影厅增长在这些国家的影院市场上也表现得更为明显。目前,中国也拥有400多个3D影厅,虽然3D影厅的比例还非常低,但与国内影院的整体发展水平是相符的。在国内还没有普及数字影院的情况下,3D影厅不可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再加上3D片源、票价及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等诸多因素,未来中国影院市场将会保持3D影厅的比例逐渐提高,但仍以发展数字影院为主。

建议:平衡影院市场格局,放眼二三线城市

目前,中国影院市场的投资重点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这种格局形成的原因在于中国大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也正是基于此,国内主流影院在少数大城市扎堆分布,二三线城市电影消费市场的发展滞后,其电影消费需求并未真正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因电影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影院投资建设跟不上,二三线城市蕴藏的巨大市场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因此,平衡国内影院市场的格局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高国内影院的整体水平,二是如何使影院的区域分布更趋合理。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加快单厅影院改造,提高设施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内现代化影院的兴建,影院的整体实力和收入水平都有显著提升,单座影城的最高票房收入已突破5000万,但此类影院数量有限且集中分布在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而从国内影院的构成看,单厅影院比重仍然非常高,大部分二三线城市影院市场都以单厅影院为主,这些影院硬件设施及管理和服务水平仍普遍较低,可供放映的电影数量少,观众的可选择性较弱,可供放映空间非常小,与新建的高档、豪华娱乐消费场所差距太大,吸引电影观众能力不足。目前,单厅影院已明显制约了电影市场的整体发展,因此单厅影院的改造需要加快。

从整体上看,国内影院终端建设未能充分满足观众需求。美国平均8000人拥有一块银幕,而中国目前的银幕人均拥有量是美国的1/50,因此,多厅影院是单厅影院的改造方向,市场活跃的大都市可适当增加影院密度和银幕数量,中小城市需新建或改造新型现代化多厅影院,并使影院的分布尽量均衡。与此同时,保持区域分布的合理性,优化不同档次影院的比例,整体提升单厅影院的观影条件和服务水平,将有利于增加观影人次,提高票房收入,吸引更多的影院投资者,从而为二三线城市影院市场形成良性的投资收益循环创造条件,为缩短一二级市场的差距提供可能。

2.深化院线制改革,统筹一二级市场

院线制改革以来,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两个电影放映市场之间相对封闭,没有足够的交流和互通,阻碍了各类电影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发行和自由流动。一级市场,院线数量较多,全国范围内的电影发行往往要通过30多条院线公司才能完成,影响了电影发行的效率;二级市场,电影自由交易,片源不足,影院的基础设施普遍较差,新影片的发行根本不能达到这个市场。因此,院线制的发展首先应积极吸收二级市场的影院并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对其进行改造升级,逐渐打破一二级市场的市场差别,从而达到全国电影市场的统筹发展;其次,院线规模的扩张不能仅仅通过自身规模的纵向扩张这一种方式,而应当推进院线公司间的横向合作、合并等,由此扩大院线规模并提高集中度;第三,在院线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鼓励院线公司以资产联结形式进行紧密整合,在不同的院线之间形成“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得整个电影放映市场运行协调一致。

3.转移影院投资重心,布局二三线城市

国内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市场是以二级市场为主,从影院的总体构成看,二级市场影院的数量是一级市场的2~2.5倍。目前,二级市场正在严重萎缩,且鲜有一级市场影院进入,二三线城市影院市场逐渐真空化。

随着二级市场的萎缩,更多的市场需求将被释放,由此,二三线城市将会显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把影院投资重心转向二三线城市已初步具备条件和基础。此外,投资二三线城市影院还具有一定优势,主要有两点:宽松的竞争环境和较低的经营成本。

影院软硬件条件落后是二级市场衰退的主要原因,而新进入二三线城市的影院投资者可以凭借较高的硬件配置和服务水平取得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同时由于市场上的竞争者较少,投资影院的具体操作还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性。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明显低于一线城市,因此,二三线城市影院的经营成本较之一线城市也会低很多,例如,地产租金在影院经营成本中占有较高比重,而二三线城市的地产租金远低于一线城市,这就大大降低了影院的经营成本。

分布合理和布局均衡是国内影院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影院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影院市场格局正在变化,投资者适当控制在一线城市的投资规模,逐渐地把投资重心转向二三线城市,有利于其在未来的影院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而且无论是从影院市场现状的对比还是从影院市场的自身发展状况看,二三线城市影院市场也都显现出较之一线城市更多的投资机会。

中国现代化影院的建设及现代影院管理模式的发展都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紧密相连。从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下发,到2001年底《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的出台,国内影院的改革大幕正式开启。

2002年可以被看作是国内现代化影院发展的元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改革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年份。从2001年底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联手出台了5个有关电影改革的文件,内容涵盖单片许可、大纲立项以及民营发行公司资格等多个方面。其中,《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的出台把院线制改革直接推到了电影改革的最前沿,这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改革,今天中国电影业形势的好转,可以说直接得益于院线制的建立。从2002年到2005年,中央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推进电影体制改革的文件,尤其在准入制度方面放宽了影院投资建设和经营的限制,使得国内影院的发展具有更强的自主性。2002年,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全国35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总计影院1019座,银幕1834块,跨省院线14条。同时,北京、上海等八省市组建了两条院线,而江苏和浙江则分别组建了三条院线。院线组建完成后,影片的市场效益明显增强。国内主流影院的发展由此起步,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由此可见,在国内影院的发展历程中,政策成为影响影院变革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电影市场化改革以来,电影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发展都与国家出台的政策紧密相连。在影院环节,院线制改革直接推动了国内主流影院的起步和发展,而院线组建和运行正是在国家以政令的形式强制实施的情况下得以实现;在影院投资上,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各种所有制形式资本投资和经营影院的限制,为影院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充裕的资本提供了便利。同时,在北京等一些城市,当地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投资建设的影院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如北京自从实施影院项目的投资补贴以来,已经以500万元的政府补贴带动了近4000万元的社会投资。

除了政策外,市场是影响影院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内电影改革的主线是“引入竞争,激活市场”,影院的改革和发展也是按照这个主线在进行,例如院线制就是要打破影院发行过程中存在的地区壁垒,尤其是十多条跨省院线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电影的地区发行向全国发行转变。而在全国发行过程中,新组建的院线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在发行市场上进行自由、公平的竞争。引入竞争后,各大院线开始注重影院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院线管理体制的改进,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市场逐渐活泛。

目前,国内影院发展的整体趋势向好,而且国内影院规模和票房产出量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形象并不匹配。从长远来看,中国影院市场的容量还将继续增大,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发展,将会为国内影院的发展带来更多空间,国内影院市场的格局将逐渐趋于平衡。

标签:;  ;  ;  ;  ;  ;  

电影市场格局的变化催生了二三线城市的投资机会_电影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