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_语文教育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_语文教育论文

反思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几个问题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些年来,语文教育界恢复了语文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正日趋深入。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教学大纲,实施一纲多本的政策,结束了全国使用一套课本的局面,并且新编语文教材正在试编试用。客观地说,对教材改革的力度正日益加大,它集纳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融语言美、情感美、自然美、艺术美于一身,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理应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偏爱和青睐,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让社会和语文教育界满意?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入空前繁荣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教改的先进典型。于漪的重情、尚趣、寓美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自学辅导“六步课堂教学法”,欧阳黛娜的追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教学法,宁鸿彬的整体改革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广大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教法,推动着中国的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应该看到,语文教学方法已有了新的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正在向全新领域拓展,但是,为什么语文教学的效率依然如此低下?

高考语文试题以能力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应用)为主线,既关心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又贯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既重视把握语言和语言运用的规律,又重视学生道德修养和自身人格的完善。但是,高考改革的呼声又为什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

语文,教改最为活跃的一门学科,历次教改大讨论,语文总是走在最前头。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从未间断过教改探索,从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进行着深入的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育研究已进入更深层的空间,但是,语文教育为什么还是受到最多的责难和非议?

所有这些现象,令许多语文教育界的圈内圈外人士费解,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先说教材 世纪之初,中学仍沿袭旧制,采用各种现成的选本。1908年商务印书馆对语文选型作了改进,出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直到30年代以后,才出现较为完备的新型教科书,其体系内容已成为现代语文教材的雏形。特别是开拓我国语文教育改革之路的叶圣陶先生在1949年以前的20多年里,尝试编制了《开明国语课文》等十余种课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制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观点。1950年起使用解放初期的语文课本,注重了思想政治性,而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1956年,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分编,但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1958年重新编写语文课本。这套课本几乎变成了报刊“时文”的集锦,忽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训练。1961年起使用新编课本。1963年课本在选材、知识内容和读写基本训练方面加强了,但又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熏陶。1978年新编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它与1963年教材一脉相承,而更趋成熟,缺点是教材体系还不完善,在编排、注释、练习等方面失之粗陋。1982年,又重新修订,但写作训练序列不清,对听说训练不够重视。1988年又作了一次修订,称为正式本,增加了阅读量,安排了听说读写训练,并在单元结构体例上作了新的变革。但历次教材的修订都只注重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研究,没有对现代中学生已有的素质进行调查,又缺少对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估价,因此,教材的局限和缺陷还是十分明显的:选文陈旧,缺少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气息;初高中教材无法衔接,课文之间缺少必然联系;单元之间,从高一到高二,难度梯度不大,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重阅读,轻写作;课后“思考和练习”的编排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没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学生觉得,做与不做没有差别。再加上文选式教材综合性太强,各个时代的思想、语言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知识、阅读知识等多方面内容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烩,并且重复现象十分严重,教学效率低,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我们应该明确,教材是对人实施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已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和现代人的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以来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后说教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多少年来,教育沿袭以往,造成了今天积重难返的局面,缺少对时代发展的洞察,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已经变化了的学生的研究。即使各地创设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技术,但也远未进入课堂,“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现状大面积存在。虽然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大量的经验和模式,但是,由于地域差异、教师素质差异和学生水平差异等种种原因,还没有能够及时地推广。这是语文教育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其二,语文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许多方法模式脱离了母语教学的特点,忽视母语习得规律的研究。语文学习存在习得与学得两方面因素,母语习得是一个缓慢的、经验积累的过程,语文教育则是利用学生智力发展、语言能力的形成的最佳时机,科学地加速这一进程。但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实际,脱离生活,教师做着在低层次反复操练的蠢事,学生在毫无乐趣的做着习题。这种不考虑学生母语习得规律的教法怎么能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为什么学生更喜欢流行文学,喜欢课外阅读?其中一大原因是,与我们的教育控制和阐释下的语文相比,它更有生活气息,更有生命活力,学生们可以自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只注重了纯技术的操练,而忽视了人文内容的落实,缺少对人的主体接受程度的研究,也没有注重人的主动性发挥和创造。

三.次说考试 从试题本身讲,虽然高考语文试题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有所突破,但由于考试试题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试题,有的答案似是而非,容易诱使学生答题上当;个别试题的难度太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阅读题过分专业化的,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容易把语文教学引入歧途。这是导致最多批评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不少人混淆了高考试题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高考语文试题无论从内容、难度,还是主客观题的比例、标准化题型,都有了很好的改革,它已逐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应试教育在语文学科身体上的病变,而不仅仅是高考试题本身的原因,人们对高考的理解就是注意考试信息,研究考试动态,比较试卷题型,精研细究“考试说明”后,把学生推向题海;教师的讲就是牵强附会地讲试卷中标准答案推出的思维过程,讲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排除法,或脱离内容的所谓“技巧”、“方法”。学生的练就是练“容易写错的字”、“容易读错的字”、成语辨析、名言警句的背诵等等,如此而已。最有趣味、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在枯燥的习题“炒作”中演变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学生被异化为考试的机器。而这种应试教育造成的责任却笼而统之地由高考试题去承担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解。第三,由于教材修订的速度比语文命题的周期长,教材的每一次变革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它适应高考的滞后性,不少教师为了应付高考,就把各地的试题拿来当课本,以此应付高考。

四.再说语文教育研究 语文教育受到这么多的指责,“婆婆”多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教育体制改革不配套,全国的教育体系大一统的格局使教育机制缺乏灵活性,尽管各地已局部实行教改试点,但任何微小的改革都很难推行。其次,教育理论落后,教育研究浮躁。没有系统、完整、配套、操作性强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中学语文教育实践将成为一句空话。第三,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者包括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他们是实施教育的主体,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各级学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的理论素养普遍有限,无法适应现今的教改形势。第四,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圈外热,圈内冷”,任凭教改的呼声多高,也还是缺少迫在眉睫的紧迫,不少人观望,不少人无动于衷。可以说,语文教育研究在较大程度上离开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热情;离开了语文教学实践,不能深入到每一个课堂。因此,语文教育研究受到指责也就成为必然。

反思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目的是改进教材、教法、考试和教育研究。

一.关于教材方面的改进 语文教育应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确立语文教学的新观念,加大教材改革力度,并努力形成各种实验教材争奇斗艳的局面。教材建设既要重视把握语言和语言运用规律,也要重视学生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既要重视读写能力,也要重视听说能力,使听说读写协调发展;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选文安排、训练难度上设置坡度;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科学系统地编选提示、注释、习题等自学参考资料。我们相信随着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随着对语文学科性质更深层的理解,随着高水平编写队伍的不断壮大,语文教材的编写会有更大的突破。

未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开放的教学体系,语文教材是一部小百科全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宇宙,微至细胞,远至史前,遥指未来,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尤其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自然科学成果渗透到社会科学之中,促使语文教师放弃以语文划地为牢,确立其生活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念。语文课程以课堂教育为主,又开辟第二课堂,融通必修、选修、活动课程,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学。同时,训练系统更趋合理,更有层次性。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要我们更多的实践和理论探讨,虽然目前在一些老大难问题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大家认同的完善的教材体系还没有诞生,但是,可以预见,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空前繁荣必将在21世纪出现。

二.关于教法方面的改进 方法的改进牵涉到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以及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课堂内容、教材、学生基础和教师的素质等众多因素。尤其是教师素质,每一种新的方法都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都应清醒认识到教法改进的重要性,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教法改进上,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1)把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相结合。语文教学传授一些切合实际的知识是必要的,这是培养能力的基础,但提高学生的素质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只有以能力为中心,才能给学生以开启人生大门的“锁匙”(叶圣陶语)。(2)教师教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教授切不可越俎代庖,教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应随着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练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能力出发,把握语言学习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3)方法改进与课堂管理相结合。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管理实际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的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教师应该注意课堂管理的严肃性,掌握学生的心理,随时进行调控。①教学模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模式既有语文教学的共性,又明显带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学生的特殊性。在处理不同的教材内容上,教师也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模仿。目前的教学模式不下20种,需要我们认真领悟模式的内核,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摸索探讨,借鉴学习。

三.关于考试方面的改进 我们应该明确,高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存在,语文高考也已经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观念和什么样的形式来对待高考。近年来,国家教委一直在研究如何加快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我们期待着一种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负担,又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考试制度的诞生。如果能有好的制度作为保证,再加上越来越体现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考语文命题,相信我国的语文高考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关于教育研究方面的改进 如果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我们有着三千三百年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文字史、语文史、文化史,我们也有着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研究史。到现在,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社会的转轨,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21世纪将会是信息时代。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信息网络的发展,预示着教育将会有深刻的变化。因此,语文教育研究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应强调对“人”的主体性和发展潜能的研究,而不是局限在工业社会中对“物”的研究。研究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研究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研究学生情感需求的差异,通过这些认真的研究,以做到宏观掌握上的高屋建瓴和微观把握上的洞悉入里。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现成的母语教育的公式来套用的情况下,我们将怎样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语文教育?尤其在社会转型期,语文教育必然会出现更大的困难,我们应立足于解决教育面对现代化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归结点在于我们必须研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将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些人,这是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突出问题。谁先解决这些问题,谁就能抢占21世纪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标签:;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