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实效 追问 思维 发展
一堂好的数学课,除了要有现实性、生动性的活动结构材料,有科学层次的活动设计外,还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科学性地追问引导。有效的课堂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有效的追问引导能活跃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见图表:
一、 启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教师在学生最想知道答案,而又无从得知的时候,教师及时追问,有效追问,才能促使学生有效思考,有效探究。数学课上,小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探究时经常出现认知冲突现象,只有教师善于运用巧妙的追问启在学生学习的困惑处,能让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切感受。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本班绿色养护区的指示牌___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牌子,如下
追问1:要知道这块指示牌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我是量出这条边长20厘米,在量出这条边长15厘米(生指邻边),再把它们相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00平方厘米。(教师板书:20×15=300平方厘米)
追问2:你怎么想到要这样算的?
生:因为求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就是用长乘宽的,所以我认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邻边相乘。
师演示:
追问3:通过刚才的演示,邻边不变,面积不断变小跟什么有关呢?
生:面积变小跟图形的高有关,邻边不变,高越来越小,面积也越来越小。
追问4: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继续研究?
生1:用数格子的方法发现用底乘高的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我是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线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思考,就是教师巧妙的追问下,学生思维不断地卷入。由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自然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教师通过形象的演示,学生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跟高有关。那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用数格子的方法和折一折的转化方法,顺利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要想真正做到启迪思维,引领学生根据本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增强探究性活动的指向性,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善于创设情境设疑,并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产生学习困惑。
二、启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在数学课上学生数学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探究事实——获得活动经验,形成科学概念。这一过程其实质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概念构建的过程中,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那个教学。在学生从事的各项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抓住追问介入的契机,抓住学生思维创新的生长点,进行恰当的追问,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归纳、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舍去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案例: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让学生利用几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摆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学生得到如下材料。小棒的长度分别有2、3、4、5、7、9厘米。
面对如此众多的材料,学生无从下手探究。教师抓住一个点及时追问:
追问1:2、3、9这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三角形,2、3、5这三根小棒就能能拼成三角形,同桌分别分工合作拼摆这两种不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得出两根较短的小棒的长度和大于最长的那根能拼成三角形,两根较短的小棒的长度和小于最长的那根不能拼成三角形的猜想。
学生根据猜想,展开对其他组的数据的验证,使猜想成为既定的理论。
在这个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中,正因为教师能抓住一个突破口,进行巧妙的追问,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教师提示学生从众多的数据中,提取有针对性的数据,让学生进行操作对比,获得了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的概念会更清晰。
三、启如踏破草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利用追问能及时有效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并把资源转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教学中,学生有很多想法,其中一些非常好的想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例子很多很多,而学生在表述的时候比较直接、简单,很容易被老师忽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捕捉甚至追问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由点带面启迪全班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并尝试说一说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很好地演绎了课堂教学中追问的艺术。
教师叫起来一个男孩,他在网上收集到:姚明2007年投球的命中率为50.7%。
追问1:这个50.7%表示什么意思?
孩子回答:50.7%表示姚明投了100个球,进了50.7个球。
追问2: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有孩子像悟到了,50.7%表示姚明如果投了100个球,进了50.7个球,这有点与现实不符。
追问3:那么命中率50.7%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教师仍然叫起了那个男孩。这次,男孩充满自信地说:命中率50.7%这个数是姚明2007年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50.7个球……
课堂的生成资源很多,教师应能迅速的抓住有效的资源并充分利用,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引领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讨论,把课堂上即兴产生的问题提升成螺旋式上升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思考,逐步对百分数这一概念进行构建,最终达成共识——50.7%只表示中球的个数和投球的个数的比较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教师的追问不是逼问,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状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适当的点拨、合理的引领、有效的搭连,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数学思维的提升水到渠成,数学情感的体验水到渠成。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追问应该是充满数学味的追问,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探索问题的深度,避免学生流于思考问题的表面现象.同时,利用追问能及时有效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并把资源转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施国柱.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J].小学数学教师,2009,(3).
[2]夏方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上海教育科研2010.12.
[3]陈幸彬.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理念的体现教育评论[z].2007,4.
论文作者:王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角形论文; 面积论文; 思维论文; 概念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