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大国”日本的军事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大国论文,试论论文,走向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战后日本的发展历史,可以做出这样的总结:日本摒弃了自明治维新以后长期实行的军事、经济齐头并进,乃至穷兵黩武,通过对外军事扩张来掠夺殖民地以发展自己的旧模式,采取了“先富国、后强兵”的“经济优先”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此,日本把主要精力用于经济建设方面,其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策无不服务于前者。从而,经过战后50年的发展,日本在经济、科技和文教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赶超“西洋国家”的目标。从60年代后期便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经过70年代至80年代的巩固和发展,90年代的日本正致力推行下一个国家战略目标——“政治大国”。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和它的经济、军事力量及国际威望等因素相适应的。从经济来看,日本已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世界第二个“经济大国”。为了改善其国际地位,近十几年来日本一直在努力使自己走向“政治大国”。按照它的传统逻辑,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民族国家没有相当的军事实力是站不住脚的。为此,日本自80年代中期以来就致力于增强军备。仅就军费而言,日本早在1987年就已跃居世界第三位。1993年超过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今年(1996年)预算为4.86万亿日元(约合500亿美元)。[①]对此,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声称“专守防卫”的日本,拨出这样多的军费将派何用场?著名政治家基辛格曾预言:到2000年日本将成为军事强国。日本的走向究竟如何?本文拟以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能否成为“军事大国”为线索,探究其可行性因素和制约性因素,并做出尽可能客观的估价。
(一)
恩格斯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比军队的编成、编制、装备、战略和战术更加依赖于经济条件了。”(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在当今世界上,由于科技和经济的高度发达而使战争出现的高技术、高消耗等特点,使经济因素在军事领域中的地位又大大上升了。“经济大国”日本要走向“军事大国”,在其内部和外部因素方面是具有极大可能性的。
战后,日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资本输出、金融实力和科技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来看,它在1978年已达10%,对于一个仅占地球面积0.3%的“资源小国”来说,这自有可自豪的一面。在国际上,日本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比重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日本的钢铁、汽车、船舶等10多个产品的产量也均居世界各国之首。目前日本生产坦克的企业虽然只有3家,但若把部分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转产坦克,可年产1万辆。如以30%的汽车工业能力用于制造飞机,年产可达1万架以上。日本造船能力被公认为世界第一,若以60%造船能力转产舰艇,可年产舰只800万吨以上。日本不但拥有强大的传统的工业实力,还在以微电子工业、新材料工业、生物工程技术工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方面发展迅猛。雄厚的重化工业加上新兴产业,使日本经济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就军事意义上讲,目前日本已具备制造原子弹的潜力,据认为,可在一年之内实现核武器体制。日本在经济上的优势,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分析得出。从经常收支项目可以看出:日本已成为结构性顺差国,几年前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资本输出大国和经济援助大国。从日元国际化问题看,东京已成为世界一大金融中心,日元国际化趋势已成定局。从科技方面看,日本虽然在基础理论研究上不如美国,但其产业应用技术水平则强于美国,居世界第一。日本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已转向高科技领域,可以预见,如将此类科技发挥于军工上,必将会促进日本军事装备更加现代化和精良化。目前的日本,已经在雷达、半导体和基础材料等核心军事领域处于世界最高水平。从发展的角度看,日本经济具有相当高的“潜在生产水平”,包括高劳动增长率、高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日本的劳动力优良,科技队伍水平较高,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布局合理,企业管理经验丰富,这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种种因素将继续存在。总之,倘若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存在,日本仅凭其固有的和潜在的经济实力,便完全有能力成为“军事大国”。
从日本国内因素看,除经济优势外,还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可助其军事大国化。
首先,国家战略目标的追求。目前,日本的国家战略目标就是建立“政治大国”地位。即谋求日本对世界事务有更多的参与权和更大的发言权,不仅作为“西方一员”,而且有其“世界地位”——“世界之日本”的作用,和作为“国际性国家”的重大影响。鉴于在经济上已基本完成百年来追赶欧美国家的长期目标,日本现在需要在国际政治地位上继续“赶超”,追求“政治大国”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日本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除在经济上继续提高竞争力并保持领先地位外,还在积极开展所谓的“大国外交”。为配合其“政治大国”战略,日本在全球展开了各种外交活动,致力于扩大其影响力,如“出访外交”、“支票外交”、“热点外交”、“陪罪外交”等等。现在,日本在联合国宪章中作为“敌国”的条款已被删除,正在竭力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冷战结束后,国际军事形势进入“冷和平时代”。随着国际竞争已从军备竞赛为中心过渡到以经济力、科技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在迈向“政治大国”的目标时就显得颇有点“英雄有用武之地”之感了。然而,日本认为,在当今国际社会里,军事力量仍是最终担负起国家安全保障的支柱,如果没有充足的军力作后盾,在注重“实力外交”的世界上就很难起到想起的政治作用。为此,80年代以来,日本采取渐进的方式,调整了军事战略思想,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从“单独防卫”转向“集体防卫”。可以说,虽然新的防卫计划大纲(1996年)刚出台不久,但原有的(1976年)也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以上事实,无疑为其军事大国化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其次,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想方面的支持。战后的日本除在1947年产生过一届短期的社会党内阁以外,整个50年代的国家政权都掌握在保守政党手里。尽管70年代中期以来,自民党的威信有所下降,80年代后又出现一定的不稳定和动荡,1993年后更一度出现了多党政权,联合政府社会党人还一度当过首相,但日本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过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选民对保守党的腐败感到不满,但大多数国民仍认为只有维持现行的对内对外基本政策,才能实现“政治大国”这一既定目标。这就与保守党的目标不谋而合,没有一个军事弱小国家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因此增强军备既是谋求实现“政治大国”的结果,也是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社会政治思想也发生了有利于增强军备的变化。近年来,尽管日本官方一直表明要遵守《宪法》,但实际上已出现了重要突破,诸如废止军费不超过GNP1%的限额,以及从“本土防卫”向“海上阡敌”和“远洋防卫”转变等。严格意义上说,所谓“自卫”,即指禁止拥有进攻性武器,如航空母舰、轰炸机和远程导弹等。然而,目前日本自卫队正在装备“比西方的任何飞机都先进30年”的FSX(下一代支援机),在防卫预算中拨出专款用于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海上自卫队也是继美国海军之后唯一拥有宙斯盾级导弹驱逐舰的海军。对于加强“自卫”力量,日本政府已拥有社会舆论甚至某些在野党的支持和理解。随着军备的增加、更新和编制体制的调整,使日本自卫队日益成为一支完备的军事力量,其作战能力和力量投送范围已大大超过自卫的需要,甚至开始就发展以航空母舰为代表的常规战略进攻能力进行试探。可以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而膨胀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其军事大国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军事基础的良好。据西方某些报刊报道,从军费、装备等物质条件看,日本可以称为“军事大国”。从军事技术方面看,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日本军队的装备已经现代化。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日本武器国产化程度日益提高,常规武器大部分能够自给。例如日本已经装备的先进的90式坦克,其部件均采用日本国产技术制造。日本在集成电路、光纤通信、图像绘制、火箭推进等方面的尖端技术上也有不少项目已超过最为先进的美国,以致于美国的SDI计划也要求日本的技术支持。现美军使用日本提供的武器技术主要有:图像识别导弹制导装置、战斗机主翼的无缝整体成形技术、隐形飞机的铁酸盐涂料、战斗机的精密陶瓷和强化碳素纤维等。美国半导体技术专家认为,海湾战争若没有日本的半导体技术,就无法实现其神奇的胜利。日本的“准军事工业”能力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一旦转为军用,则会成为庞大的军事力量。与武器装备水平得益于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一样,军队成员的素质亦很高。日本的兵源潜力很大,虽然现役不足30万人,但部队多是骨干,官多兵少(军官与士官、士兵比例为1:2.7:2.4),在短期内可扩成百万人。日军现有军校33所,军官和军士约占官兵总数的60%。由于骨干队伍大,装备现代化水平高,因而决定了其后备力量充足。这些都在客观上为日本走向“军事大国”提供了条件,奠定了物质、技术和组织基础。
日本不仅有成为“军事大国”的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的存在。一是,美国的鼓励与支持是推动日本军事大国化的有力因素。战后以来,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与苏争霸,在东线,一直以重新武装日本为核心。在美国看来,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实力,如果在军备上再加以扩充,是完全可以作为美国战略中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超巨型实战航空母舰”的。为此,战后由美国作为占领当局强加给日本的种种“非战”限制几乎后来都由美国以抗苏为由主动要求日本一一加以突破。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下降,充当“国际宪兵”的能力捉襟见肘,便要求日本分担更多的防卫责任,今年4月出台的《日美安全保障宣言》即是美国希望日本在东亚战略中承担更多责任的极好例证。这使日本获得了一个乘机增强军备的绝好借口。近年来美国的“敲打”有了结果: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军费开支国。二是,冷战结束后对日本来说有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方面,随着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战后的“两极”体制转为“多极”体制,东西矛盾缓和,使日本有了显示其成为“世界一极”的极好机会。在冷和平时代,经济实力是提高一国政治影响力的基础,日本正在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一步步向“政治大国”迈进,与此同时也悄悄地加强军事力量,增加其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另一方面,冷战后国际经济改革大潮涌现,“南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赖于作为世界经济一强的日本的贷款,甚至于世界政治三大国——美中俄也都不同程度地需要它的经济合作与援助。有鉴于此,日本首先在亚洲扩大了影响,用金钱、技术和外交达到了50年前它用军事力量所未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利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这一舞台,提高日本在解决世界重大问题上的发言权;最后则谋求成为联合国新的常任理事国。尽管最后一点还没有达到,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充分利用了冷战后缓和的大环境,为其实现“政治大国”战略服务;在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同时,不忘增加军备,增加“份量”。
(二)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经济大国”的日本拥有成为“军事大国”的实力和潜力,具有实现军事大国化的一定的国内国际条件。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即有着制约其走向“军事大国”的国内国际因素。
从国内看,至少有如下六种制约因素。
其一,现行宪法和其它法规的限制。日本宪法第二章第九条明文指出:日本“放弃战争”,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为此,日本统治集团只能用“解释”宪法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国家军队——自卫队,但同时不得不向世界宣告日本不作“军事大国”,军队的任务只是“专守防卫”。这说明,和平宪法精神已在公众中影响深远,日本统治集团公开破坏宪法,进行修定,是不太容易的。根据惯例,修改宪法的提案只有获三分之二以上国会议员的通过,又经四分之三国民的同意后才能真正生效。海湾战争期间,海部内阁提出的修改宪法出兵海湾法案被废止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其二,地理条件的制约。日本领土狭长,不利于纵深防御;岛屿多,海峡易被切断;国土的四分之三为山地,不便于大规模机动作战;人口、工业和军事基地过于集中,易遭轰炸、攻击。此外,日本的重要资源如铁矿石的99%、煤的92%、镍矿石的100%都来自遥远的海外,对外贸易也极大地依赖海上运输。日本地地理条件上的先天不足,本可以通过拥有一定的防御力量和执行和平外交政策来加以弥补。倘若日本反其道而行之,超过防卫需要大力发展军备,就会引起世界各国对其扩军意图的警觉怀疑,进而最终遭到孤立和打击。
其三,经济需要发展的制约。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由于结构性调整尚需时日,扩大内需的设想难以立见成效,同时对外贸易的矛盾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形下,倘若军费开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80年代美苏从军备竞赛中的“后退”,从反面印证了这个道理。
其四,受到日本大多数国民和社会舆论的制约。尽管自70年代以来,不少人赞成保持自卫队,赞成维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但是他们是在承认和坚持和平宪法的前提条件下表示赞成的。一旦政府推行的扩军政策突破和平宪法的制约,他们必然要起来反对,这方面广大日本人民是主力军。在日本朝野,鼓吹大规模扩充军备、走军事大国道路的“超鹰派”势力只是少数,目前尚不能左右日本的政局。今年元月建立的桥本新内阁,虽说属于鹰派掌权,但从桥本就职演说中重申“和平立国”的信念这一点来看,说明它既反映了国民的意愿,同时也道明了桥本内阁在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所必须做出的抉择。至于真正能称得上是“鹰派”势力的新进党徒,其中也有分歧。党首小泽一郎的“有国无民”的政策,[②]鼓吹一种令人恐惧的法西斯精神,其本身亦难为广大国民和官员所接受。《日美安全保障宣言》提出:“为保证‘远东’和平与安全,日本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迫于国际国内舆论的压力,日本政府把“远东”确定为“日本周围地区”,目的是保卫海上运输线。这说明,日本政府要突破宪法扩大军事行动范围是不得人心的。
其五,受到国家战略发展重心的牵制。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上,各国军事实力的消长,受到两个最基本因素的支配,一是对外战略目标,二是经济实力。日本军事实力的发展也同样受这两个因素的支配。日本之所以把国家战略发展重心放在经济和政治大国目标的追求上,正是考虑了盲目扩大军备不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其防卫费用的低水平支出;美苏两国的衰落又从反面证明,一个国家,即使是一个超级大国,庞大的军费支出,也会拖垮它的经济。日本政府还认识到:继续加强日本“经济大国”地位是其国家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只有综合经济力量的优势,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事实表明,制约军事实力消长的两大因素客观上都需要日本朝着一个具有一定军事实力的经济、政治大国的方向迈进。
其六,发展核力量的制约。从理论上看,日本凭借其经济实力完全有能力成为核大国,然而日本却不能付诸实践。因为,倘若日本有了核武器,其自身的安全系数反而降低了。一方面会遭到亚洲广大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反对,另一方面也难以达到对核大国进行威慑的目的,相反还会使自己更容易成为核打击的目标,这对于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工业布局高度集中的日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日本有44座以上分布均匀的核反应堆在运转,不用说遭到核攻击,即便是常规弹头的袭击,日本列岛80%以上地区也都将成为“切尔诺贝利”,即未等“核冬天”降临,日本便已陷入了“核饥荒”。此外,绝大多数日本人仍存在着核恐惧和过敏症心理,这也成为制约核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上述制约日本走“军事大国”道路的六种国内因素之外,还有三个国际制约因素。
其一,世界政治缓和大潮的影响。由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各国极力争取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与科技的领先地位,军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下降。为此,日本难以走以军事实力争取“政治大国”地位的道路,而必将顺应时代的大潮,主要依靠经济实力来争取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只有以增强军力作为辅助手段。近年来,尽管日本内阁更迭频繁,政策主张有些变化,但对于坚持日美安全体制、恢复经济这两项国策都坚决拥护,努力执行。
其二,亚洲邻国的反对。过去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国家,中国、朝鲜自不必说,就是其他与日政治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如韩国、东盟各国也一直对日本扩军持警惕态度。80年代以来,亚洲近邻国家先后对日本篡改教科书、首相以公职身分参拜靖国神社以及防卫费突破限额等,都提出了严厉批评。1995年是日本投降50周年,亚洲各国对日本难以直面历史,在“不战决议”中只字不提“侵略”又做出了强烈的谴责。目前,新《日美安全条约》,也正在引起各国的疑虑和密切关注。
其三,来自美俄两国的反对。日本想要在它的近邻俄罗斯和一惯盟友美国面前重新崛起,走军国主义道路,显然是障碍重重。在太平洋,这两个大国历史上都尝过日本的苦头。现在,姑且不论他们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仅在亚洲事务上,美俄都会对日本的军事动向密切注视,更不愿日本成为威胁美俄“安全利益”的军事强国。俄罗斯在堪察加、北方四岛设有核基地和永久性军事基地,反映了其谋求使日本“芬兰化”的目的。虽然近年来日俄关系有所松动,但是,俄罗斯最终不会允许日本威胁它的军事活动领域和势力范围,更警惕日本与美国联合,对其产生强大的制衡力。美国近年来虽然希望并迫使日本承担一些防卫力量,但它对这个盟国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是有限制的,其界限是不能威胁美国的安全,更不会使日本成为西太平洋的超级大国。况且,在美日关系中,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多于美国对日本的依赖,在军事上还离不开美国的保护。实际上,《日美安全条约》也具有美国约束日本的手段的一面。此外,日本也希望留在日美安全体制中,共同对付它自认为的潜在的“假想敌——俄罗斯、朝鲜和中国”。[③]显然,只要日美同盟关系继续存在,日本就不会自行其事。
(三)
通过以上探讨,“经济大国”日本的军事走向便昭然若揭。笔者认为,日本军事大国化的制约性因素大于可行性因素。显然,今后日本的发展还要看这两方面因素的消长,但是,日本到底会变成怎样的国家,最基本的一条是受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制约。现实是衡量未来的参数,回顾80年代以来日本的动向对展望未来不无裨益。日本近年来加强日美战略合作,强化日本在西方战略合作体制中的作用,并继续加强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可以看出,日本在本世纪内乃至下世纪初迅速走向“军事大国”的动向尚不会显露得十分明显。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十年内,“综合安全”这个术语仍然时兴,日本的安全方针仍然以依靠美国为主,国家战略目标仍要放在经济、政治目标的追求上。为此,在短期内,日军的兵力规模不会太大,但其装备水平、火力强度、作战能力等可能进入世界数强之列,至少在远东地区可以称之为“军事大国”。用前首相村山的话说,就是建立“精悍强大”的自卫队。[④]
在这里,需要对“军事大国”这一概念作一简单解释。猪木正道认为,“军事大国”就是拥有强大的核力量和强大的进攻力量的国家。对照这个标准,日本由于受到国际国内不可跨越的障碍的制约,尚不能实现军事大国化。因为,如猪木正道这位很有官方代表性人物所言:“日本大战略的前提和归宿是在核力量方面全面依靠美国。日本所能做的,就是把用常规武器武装的陆、海、空自卫队,尽早地从训练部队转变为能够快速反应的防卫队。”对此,笔者抱有相同的意见,因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军事大国化的极大受约性,这恰如一台要运行的计算机,即使硬件——客观、潜在的实力——完好,但若没有软件——国家与人民意志所向——磁盘的输入,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此外,有人提出衡量“军事大国”需要有一个参照系做比较。在不同的时空,由于参照系发生了变化,“军事大国”这个概念就成为变量了。根据参照系的界定,可把国家分为“世界军事大国”、“地区军事大国”、“核军事大国”、“常规军事大国”等。此说也不无道理。笔者认为,从长期看,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当前意义上的“军事大国”概念可能发生变化。倘若以“核后技术应用大国”重新定义“军事大国”,日本将是“军事大国”的第一候选国。现在日本正集中力量研制激光武器等“非核”的高技术武器系统,着眼夺取“后核武器时代”的优势。日本若将先进的激光技术、火箭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装备在“宇宙战舰”和常规武器上,就能发挥“军事大国”的作用。因为,此类武器能将以美俄为首的核国家突然发起的全面核战争防止于未然;也能排除并破坏局部性军事冲突使用的常规武器。
人们说,日本正处在“十字路口”,“经济大国”的日本正面临着两项选择,一是走拥有一定军力的“政治大国”之路,一是走“军事大国”的道路。笔者认为,日本所追求的,并不是像美俄现在这样有数百万军队、成千上万个弹头和运载火箭的庞大的军事力量的大国,而是在技术上领先取胜,这就是日本式的军事力量管理方式。日本可能是完全新型的、具有“后核武器时代”特点的“军事大国”,因此,我们切不可因日本没有按传统模式发展其军事力量而掉以轻心。日本未来的军队数量,很可能只达到目前中等军事国家的水平;但其质量却是大国水平,日军装备核弹头的可能性极小,但武器装备是高技术的。在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如果国际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日本必将做出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选择,即努力使自己完成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国家战略,日本未来军事的强大,在于它的全面高技术化和在“后核武器时代”武器装备的领先地位。
注释:
①引自《参考消息》,《日本拟大幅增加防务开支》,1995年8月30日。
②见日本《周刊现代》,即指小泽在竞选党首时发表的七项政策,主旨是国民为了国家不得不多少付出些牺牲,1996年1月1日。
③据1995年版《防卫白皮书》及1996年度《防卫计划大纲》,日军的战略重点由“重北轻南”转向“南北并重”,尤其是西南部,其中把中国也定为“潜在的”假想敌。
④引自1994年9月村山富市首相在自卫队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上发表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