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1]2001年在《阴疽类疾病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外科古称“疡科”,历来以“疮疡”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疮疡”之中又以“痈疽”类疾病论治最多。“痈证”初起一般属于阳证、热证、实证,容易治愈;“疽证”初起一般属于阴证、虚证、寒证,较难治疗。但古代大多数医家在认识和辨治“痈疽”时只是就具体疾病加以论治,并没有把二者从总体上严格区分,直至晚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才将痈疽划分为阴证、阳证和有阴有阳证叁类,特别是对阴疽类的病证特点、主要疾病和辨治原则进行了讨论,并研制了治疗阴疽类疾病的有效方剂,开创了阴疽专治的先河。可惜的是,王氏的论述并没有引起中医外科界的重视。因此,中医外科专论阴疽类疾病的古代文献较少,而大量的文献存在于综合性外科医着中。同时,至今亦无人对阴疽类疾病的概念和范畴加以界定,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了。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医学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阳痈类疾病已不在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但阴疽类疾病如恶性肿瘤、特异性感染、周围血管疾病等等,仍然是肆虐人类的大敌,目前中西医务人员常常束手无策,故对该类疾病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发掘中医古代文献中的治疗经验,将有助于攻克该类疾病,并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途径。 本文参考近100种中医古代有关文献,300余种现代有关文献,对阴疽类疾病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深入研讨,试图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阴疽类疾病的基本概念、病证范畴、病因病机、临床证型和治则方药等加以规范,并提出个人的有关见解,以便为进一步开展对该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人认为,阴疽类疾病是指一类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病证范围甚广,目前认识尚不统一,主要病证应包括附骨疽类、脱疽类、瘪疡类、流痰类、流注类、乳病类、瘤瘦类、癌(岩)类、瘦(漏)类、臃疮等。 阴疽的病因主要是在阳虚或气血不足的基础上,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所致;病机则是寒痰凝结,气血瘀滞,化为阴毒,内损筋骨、脏腑。其临床特征是:①毒陷阴分,多发于肌肉、筋骨或内脏等深部组织;②早期患部皮色不变,肿痛不明显,肿势平塌,根盘散漫;③肿块较硬或柔软如绵,推之不移;④病程较长,不易成脓或成脓较晚,且不易溃破;⑤溃后脓水清稀,或流毒水,或夹杂败腐之物,且久溃难敛,疮口色暗,易成窦道漏管,并伴有全身反应。 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消为贵,兼用补托。禁用寒凉。初期宜用消法,慎用补托,以免助邪;溃后可消补兼施,以扶正祛邪。其具体治法应是:阳和开胰,散解寒凝,温补气血,化痰解毒。①开胰以通阳和,阳气和则寒凝解,气血畅,痰毒消0②温补以充气血,气血充则阳气布,寒痰消,脓毒散。③开膳与温补并行,须审病程早晚、证候虚实,灵活运用。阴疽初起,患部皮肤色泽不明,局部肿硬不痛,散漫平塌,乃阴毒内陷,寒痰凝结,气血瘀滞所致,应以开胰理、散寒凝、化痰毒为主,尽量使阴疽内消;溃后则见脓水清稀,或流毒水,溃烂不堪,难以收口、乃气血亏虚、阴毒未散,5应以温补气血为主以扶正排脓,兼开胰理以使邪外解。 关于阴疽类疾病的治疗方剂,临床多根据不同疾病加以选用,其中具有总体治疗常用的方剂,大多取自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和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入如阳和汤、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阳和丸、加味二陈汤、加味四物汤、加味保元汤、洞天救苦丹、阳-和解凝膏、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芭汤、大防风汤、千 2 金内托散、紫元丹、抑阴散、回阳玉龙膏等。关于临床常用药物, 据中医古代文献所载,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温散开胰类:如麻黄、 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白企、荆芥等;②益气助阳逐寒类:如 黄蔑、人参(党参入获答、白术,附子、肉桂、干姜(炮姜厂鹿角, 刀】乌头、草乌头等;③养血补阴类:如熟地、当归、白芍药、鹿角 “胶、麦门冬等;④行气活血通经类:如青皮、乳香、没药、五灵脂、 姜黄、地龙、刀!芍、赤芍药、桃仁、红花、叁七、血竭、穿山甲等; ⑤化痰散结解毒类:如橘红(陈皮厂半夏、南星*川贝母(浙贝母厂 瓜萎、白芥子、白附子、狼毒、番木鳖、土获苦;廖香、牛黄、全 蝎、蜈蚣、僵蚕、赡酥、白花蛇、壁虎、蜘蛛、蜗牛;雄黄、轻粉、 石霜等。 本文还以中医古代文献为据,对脱骨疽、脱疽、瘪疡、乳癣、 流痰、屡(漏)证、流痰、恶核肿、瘤(良性厂癌(岩厂臊疮等及其 同类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本文又以脱疽为例,对阴疽类疾病进行了现代文献的整理研 究,认为当代虽然对脱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研究 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却忽略
曹艳辉[2]2014年在《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医家比较重视中医食疗在内科、妇科、儿科的应用,却忽视食疗在外科的应用与研究。经查阅发现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文献记载十分丰富,但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分析。本课题广泛收集古代外科食疗方文献(包括外科、本草类、方书、医书类),共253本古代书籍,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并总结外科食疗方的特点和规律。论文分为叁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一是对中医外科进行历史回顾及现代研究的综述,二是对古代主要的外科食疗方书籍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为文献整理和统计。本课题共筛选外科食疗方剂828个,方中使用食物159味。并对食疗方中的食物性味、归经、功效、自然属性,以及食疗方主治病、配伍、用法(内服、外用)等方面,分别进行整理、归纳和统计。第叁部分为分析讨论部分,对外科食疗方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本课题共筛选外科食疗方剂828个,方中食物159味。其规律和特点如下所示:1.方中食物特点1.1性能特点:食物味甘性寒,多归脾胃经食疗方中食物性味归经统计图表表明:外科食疗方食物以寒凉性出现频次较多,甘味占半数以上;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食物归入脾胃经,通过调补脾胃,增强机体抗邪的能力。1.2功效特点:解毒与补虚并重,攻补兼施外科以解毒为大法,泄毒外出为外科治疗的要务;同时重视补虚食物的应用,攻补兼施。1.3自然属性特点:调味品居多,蔬菜、谷类次之外科重视调味品食物的应用,调味品大多数有解毒、活血、温通的作用;蔬菜类食物加强疏通外科毒邪的功效,谷类食物健脾益胃,顾护正气。2食疗方特点2.1疮疡和皮肤病食疗方居多疮疡科食疗方剂占多数,疮疡为外科最具特色,最主要的疾病,古代外科多以疮疡为代表;其次食疗方剂个数较多的为皮肤病,病种多样性,为外科具有特色的疾病。2.2单方为主,复方配伍多样外科食疗方以单方为主,组方简单,方便实用,易于临床操作;复方中食物配伍多样化,增强食物之间配伍的功效,有利于外科疾病的治疗和恢复。2.3内服以酒剂和散剂居多外科食物内服以酒剂和散剂出现频次最多,酒剂的食物应用于外科,发挥其温通经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空心送服效果更佳;散剂容易被机体吸收,发挥食物成分功效。2.4外用以敷法、涂法为多外科之病最重外治,外用方法丰富多样,以食物敷法和涂法出现频次最多,二者制备简单,易于推广,使用安全,直接作用于体表,发挥其食物成分的功效。本课题首次对古代外科食疗方剂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分析和总结,探索用于外科各类疾病食疗方剂的总体应用特点,为中医外科临床治疗思路提供相应的食疗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阴疽类疾病的文献研究[D]. 金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
[2]. 古代中医外科食疗方剂的研究[D]. 曹艳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